2017年5月,全球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滿收官,成果豐碩。寧波作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重要節點,港口是寧波的核心戰略資源,也是寧波最大優勢和特色所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寧波港口吞吐量穩居世界前列,港口及關聯產業對全市經濟貢獻巨大,帶動寧波城市綜合實力和地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我市港口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港口發展方式比較粗放、港口產業層次比較低、港城融合發展提升不夠等現實問題。筆者認為,港口及港口產業在城市建設基礎保障、帶動產業輻射、引領發展全局等方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加快打造“名城名都”的當下,尤其應當繼續推動港口發展,進一步堅定“立足寧波、服務全省、放眼全國、融入全球”的發展定位。
港口對寧波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隨著港口吞吐能力提高和輻射帶動能力增強,港口將對寧波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更大影響。
保障本地經濟社會能源需求。寧波依托港口優勢建立起來的石化、電力、造紙、鋼鐵、化工等一批臨港型重化工產業群對能源需求巨大。而港口的存在,為寧波在獲取能源方面帶來了渠道、價格、便利等優勢。如作為國內重要的液體化工儲運基地,鎮海化工區供應寧波地區的液體化學品約占其出運總量的75%。
保障寧波進出口貿易增長。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絡的重要節點,憑借其“大進大出”優勢,能通過其核心業務向周邊地區和腹地輻射,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也是促進本地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的推動力。截至2016年底,寧波港口擁有航線232條,外貿貨物吞吐量約3億噸,出口外貿重箱820萬標箱,其中本地外貿出口重箱645萬標箱,占比超過78%。
帶動寧波臨港產業集聚發展。近年來,寧波依托港口優勢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和臨港經濟。以臨港大工業為例,經過30多年發展,已基本形成石化、能源、鋼鐵、造紙、裝備制造、修造船等六大類的臨港工業帶,形成了3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400萬噸鋼鐵、200萬噸不銹鋼、250萬載重噸造船、150萬噸白紙板、15萬輛汽車等產能,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70%。注冊在案的貨代公司1500多家,航運金融、航運經紀、跨境電子商務等已經加快起步。
服務省內經濟和國家戰略。從早期的北侖礦石碼頭服務配套上海寶鋼建設,到當前的寧波港口貢獻全省危險貨物吞吐量的近50%、華東地區的20%、全國的10%,再到正在快速提升的杭甬運河服務運河沿線省內地區大量建材,以及每年近3000萬噸供應長江沿線地區的原油輸運量。可以說,寧波港口在工業生產服務方面,有力保障了周邊地區及長三角所需的大量能源、原材料和外貿物資的運輸需求。
寧波港口發展的困境
雖然寧波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臨港工業具備較大規模,但總體看,一方面港口發展方式比較粗放,體現在資源要素投入多、實物產出量較大,而相應的價值量不夠高、對GDP和稅收拉動不夠強;另一方面港口產業層次比較低,體現在基礎產業較多,港航服務業發展滯后,中高端發展業態較少,現代化的新型臨港產業體系尚未建立。具體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港口物流產業鏈發展不均衡。與寧波舟山港居于控制性地位相反,集卡、航運等企業“小散弱”、運力過剩、惡性競爭、盈利水平低的情況突出。二是港口集疏運結構不合理。受港口腹地狹窄和鐵路體制等因素制約,集裝箱走公路比例占到約77%,走鐵路僅有0.72%,內河分擔僅幾百萬噸,與國際先進港口有較大差距。三是港城融合發展存在矛盾。現有財稅分成體制,導致地方政府和港口發展目標不盡一致,體現為規劃建設統籌力度不夠、相互爭奪發展空間,港口所在區的主體功能不夠突出、產業布局不盡合理。四是資源要素制約顯現。一方面,寧波港口優質深水岸線資源所剩無幾,航道、錨地資源緊張,港外堆場土地緊缺;另一方面,岸線資源集約化利用程度較低,部分碼頭空間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五是安全生產壓力較大。目前,全市港口危貨經營企業多、品種雜、體量大,油氣管道數量多,安全生產壓力較大。
堅定港口發展理念不動搖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對寧波的對外開放和海洋經濟發展寄予厚望。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深度融合,加上國家“一帶一路”等戰略深入實施,寧波港口發展的外需空間依然廣闊。隨著國內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持續期,將為港口發展提供強大穩定的內生動力。
因此,寧波應繼續堅定港口發展目標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貫徹“以港興市、以市促港”方針,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和城市經濟建設,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一是健全港口集疏運網絡。大力拓展港口發展腹地,加快疏港鐵路、內陸“無水港”建設,大力發展水水中轉、國際中轉、海鐵聯運、海河聯運,減輕公路交通擁堵和路網建設壓力。二是加大港口、產業和城市規劃的統籌協調。強化規劃引領作用,統籌安排好土地、岸線、海域等空間資源,促進港城和諧發展。三是提高岸線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落實“深水深用、淺水淺用”,按規劃使用港口岸線。整合、搬遷利用率低的部分專用貨主碼頭,實現規模化、成片化開發。加強技術改造與管理創新,提高碼頭吞吐能力和作業效率。
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名城
妥善處理好港口與城市生活融合發展的關系。港口是寧波城市發展的比較優勢和核心資源,兩者相互促進、共生共榮。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過程中,既要發揮港口的重要作用,又不夸大港口對城市的影響。一是要堅持港口與城市空間布局的融合統一。統籌規劃港區與城區的區位、功能,合理規劃配置有限的土地、岸線、水、能源等自然資源,妥善、科學、有序地推進甬江兩岸、北侖濱海新城、象山、寧海等地港區的城市生活及旅游功能開發。二是要堅持港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融合統一。順應國際港口發展趨勢,推進“綠色、低碳、智慧港口”建設,大力發展海鐵聯運、海河聯運、水水中轉等運輸方式,加強交通和環保設施建設,最大限度減少港口對城市生活的影響。
妥善處理好港口與國民經濟協同發展的關系。港口不僅推動了寧波城市經濟的增長,港口的區位優勢也極大增強了城市經濟的輻射和競爭能力,改善和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加快寧波港口與國民經濟協同發展,關鍵要堅持“以港口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發展,以經濟產業轉型帶動港口升級發展”,堅持以港口產業引領城市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發展壯大寧波港口經濟圈。一方面,要提高寧波港城產業融合度,發揮港口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石化、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等臨港產業和臨港專業市場。另一方面,要加快寧波港口的轉型建設。從以往的注重港口吞吐量向更加注重港口價值量轉變,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航運保險、海事仲裁、航運交易等高端港航服務業態。
妥善處理好港口與社會人文協同發展的關系。寧波港口與城市文化在長期的相互滲透、影響、碰撞過程中,所積累和沉淀的港口文化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從城市發展史看,寧波是以航運而興起、以港口而發展。特別是作為“一帶一路”歷史的“活化石”,寧波應大力挖掘寧波港口歷史文化底蘊與城市文化內涵。一是在寧波城市特色塑造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和挖掘港口這一反映寧波城市特色的最本質的要素。進一步增強城市標志性建筑、雕塑、街道等設施的港口文化內涵,突顯港城文化底蘊、特色和品位。二是注重寧波港口與教育產業的協同發展。支持寧波大學、浙江海洋學院、寧波供應鏈創新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籌建海事專業高等院校。三是推動港口與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以改善環境和打造文化景觀為抓手,以游艇產業、郵輪經濟為重點,大力發展港口旅游業。
(作者單位:寧波市港航管理局)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