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實行“三灣改編”,創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并很快推廣到全軍。后來的革命實踐進一步證明了這一建黨建軍原則的正確性。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深刻指出:“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支部建在連上”,確保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隊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無論是在風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設時期,還是在激越奮進的改革開放征程上,“支部建在連上”都發揮了堅強的柱石作用,凝聚了合力、提升了動力、激發了活力。實踐反復證明,我們黨始終能永往直前走到今天立于不敗之地,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從抓基層、打基礎、強根基做起。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斗力。”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抓好基層支部相關制度建設,夯實黨的組織基礎。長期以來,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當前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由單一的政府領導形式向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轉變,對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必須打破傳統模式的藩籬,創新組織設置方式,以基層黨建創新來引領社會管理創新。
破解這個難題,“網格黨建”無疑是有益探索。其優勢集中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支部建在網格上,可以把黨建的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有助于建立起黨組織與群眾更加緊密的聯系;二是通過把服務送到網格里,可以激活黨建“紅色細胞”,進一步拓展黨組織在基層的覆蓋廣度和深度,延伸聯系服務群眾抓手;三是通過把管理落在網格內,可以建強黨建“神經中樞”,將彼此聯系松散的居民個體打造成緊密的共同體,凝聚和團結在黨組織周圍。鎮海區探索并推行的“網格黨建”,不僅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而且有力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就是一個響亮的回答和有力的證明。
鎮海的這一黨建模式,打破了按工業、農業、綜合等行業劃分支部傳統,通過“一網格一支部”等形式把支部建在網格上,把黨組織覆蓋到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將網格黨支部書記家的庭院作為“黨員議事站”,并通過“網格夜談議事、網絡公開辦事”的形式,使“黨員議事站”成為黨員交流思想的“會客廳”,成為網格支部掌握社情民意的“民心站”。這不僅拓展了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渠道,還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又強化了基層組織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功能,可謂是一舉多得。可以說,鎮海的這一創新實踐,為各地進一步探索服務群眾的新途徑提供了可復制、易推廣的鮮活樣本和參考方案。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任何一項工作的扎實開展都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隊伍。若想“網格黨建”工作常態長效,就必須建立必要的經費保障機制,增加“網格”黨支部活動經費,落實“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員等專項補助經費,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考慮如何使網格員隊伍能留得住、干得好,并使這支隊伍的素質不斷提高,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