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語:
日前,中組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公務員辭去公職后從業行為的意見》,規定公務員辭職后不得受聘原管轄范圍內企業,申請辭職時要如實報告從業去向,健全公務員辭職從業備案和監督檢查制度等。人各有志,公務員辭職是個人的自由,但公務員這個群體畢竟有其特殊性,有些人在位時便暗中進行“期權腐敗”,為日后發揮“權力的余溫”“埋下伏筆”。怎樣避免這種狀況?且聽各位茶客見解。
葉祝頤(湖北省武漢市):公務員辭職不能“說走就走”。盡管不愿惡意猜度公務員辭職創業的貓膩,但現實中一些辭職腐敗案例令人警醒。江蘇官員劉有貴仕途一帆風順,但他看中一塊地皮后,不顧領導挽留而辭職下海,兩個月后即成立房地產公司參與倒賣土地,大發橫財。盡管后來被依法查處,但卻是以普通公民身份追究法律責任的,而其辭職違法創業并未受到追究,暴露出官員在辭職管理上存在的巨大漏洞。表面上,公務員辭職后不再掌握公共資源與公共權力,但長期的公務員身份讓其擁有其他創業者無法比擬的人脈關系,如果從業領域與原工作領域直接相關,這種人脈資源優勢更加明顯。因此,公務員辭職須有兩個前提:一是辭職之前接受離職審計,清清白白走人;二是遵守公務員辭職經商的有關法規。四部門意見給公務員特別是官員辭職劃紅線、立規矩,要求其如實報告從業去向,就是對《公務員法》相關法律條款的強調和捍衛,是一塊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和市場秩序的制度補丁。此外,如果官員帶著人脈優勢辭職經商,容易導致權力尋租、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擠占其他創業者的發展空間。只有依法對辭職公務員的從業行為進行監督、規范,才能避免公務員辭職滋生創業腐敗與社會不公。
李英鋒(河北省灤南縣):公務員辭職“就業凍結期”凍住“期權腐敗”。四部門意見對公務員辭職設立2至3年的“再就業凍結期”,將反腐監督延伸到公務員辭職之后,因此能夠對在職監督加大力度,提升質量。某些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干部,在職期間用權力為他人開了后門,輸送了利益,但當時并未得到或接受“回報”,待離職或退休后再通過種種形式從相關企業獲取利益。某些則以權力為媒同相關企業建立起熟悉、緊密的關系,在離職或退休后,憑借這種廣泛人脈、尚有余溫的影響力,照樣能夠在原管轄區域、管轄范圍的企業輕松獲得“再就業”的機會。如今,為辭職公務員設置“就業凍結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凍住“期權腐敗”,讓公務員在職時的權力影響在其辭職后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稀釋期、冷卻期,從而有效割裂其在職行為與辭職后再就業行為的不正當關系。而且,“就業凍結期”對公務員在職期間的用權行為也是一種監督,可以讓他們斷了在辭職后發揮“權力余熱”的念想,以此規范公務員的在職行為,體現了中央從嚴管理公務員隊伍、規范權力的決心,也有助于保持公務員隊伍的健康穩定。
袁浩(河南省內鄉縣):為公務員的辭職行為套上“緊箍咒”。公務員辭職下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不是一件壞事。然而,近年來公務員辭職行為屢屢成為輿論焦點,原因之一是一些公務員辭職后去哪里不依規矩,從而讓公眾有了許多關于公務員辭職后權力尋租的猜想。有報道顯示,辭職公務員在人才市場往往更受青睞,而一些企業之所以熱衷于從辭職公務員中“選才”,除了公務員職業本身的工作作風嚴謹、組織管理能力強之外,主要是因為他們熟知政府流程、辦事風格,在機關積累了很多人脈,這使得離職公務員成為房地產、金融和互聯網三大受政策影響最強的行業所爭搶的對象。另外,一些設有政府關系部的公司,更愿意吸收有過公務員工作背景的人。可見,企業之所以看中辭職公務員,主要是因為他們可以幫企業打通關系,借助人脈替企業鋪路。這使得原本正常的跳槽現象變得充滿爭議:公務員離職后是否會把權力背景帶到新公司?這會對新工作產生何種影響?熟悉中國政治生態的人都清楚,“政府里面有人”意味著什么,它通常埋下了腐敗的隱患,其影響不可小覷。可見,為公務員辭職“立規”并加強監督檢查十分必要。當然,“立規”效果如何,關鍵還要動真格,切實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否則,再完備的制度也不過是“稻草人”。
責任編輯: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