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慈溪市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深入貫徹落實全省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精神,制訂出臺《進一步加強全市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及《慈溪市中小學德育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并通過文明校園建設,以“三化”教育為抓手,逐步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慈溪版”德育工作新路子。
強化管理推進“德育生活化”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是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的保障。在德育培養方面,慈溪以杭州灣職校“德育生活化”為模板,大力推廣“德育生活化一校一品”的教育模式,實現慈溪市中小學“德育生活化”升級版全覆蓋。
統一標準提素養。積極引進“7S”管理模式,通過規范學校教室、寢室、實訓室、工具房內的物品擺放,每天組織人員開展7S執行情況督查,每周組織一個班級參與整個校園的灑掃、禮迎工作,進一步規范了學生良好的勞動態度和行為習慣。同時,強化文化熏陶,通過開展“學經典、讀經典、誦經典”活動,設計“經典一刻”誦讀、書寫畫經典作品比賽等載體,營造了經典潤心的良好氛圍。規范日常行為,通過向全校學生征集愛國主義教育類的日常行為細節,以教學區走廊張貼、書寫誦讀等形式,將“細節”融入到每一名學生的生活當中。
推行“三聯”強責任。師生聯包、家校聯盟、社校聯動,以“三聯”模式,將德育教育責任落實到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在學校方面,實行師生聯包,建立以班主任為核心、班級任課老師和行政后勤人員為成員的德性養護小組,把學生和公共區域分別承包給每位教職工養護,結合學生的表現,全體老師在星期四給家長打“表揚”電話。在家校聯動方面,建立家長聯盟,發揮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訪、校訊通的作用,提高學校與家長的溝通頻率,掌握學生的動態心理。在社校聯動方面,成立“花季關護工作室”,與相關市級責任部門達成合作單項,將校園普法、犯罪預防、心理疏導等項目引入教學實踐,構建全方位的關護網絡。
強化特色促發展。以“生活化+活動化”為教育實踐理念,通過設計各類特色載體,使慈溪市中小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提升實踐能力,在開展活動中提升素養。如,杭州灣職校通過開辟“崗位+體驗街”的形式,為學生創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學校成立“SMC”微笑促進校管會,建立了86個青年志愿者服務基地,推出金鷹快遞服務崗、校園環保崗、SMC監督崗、食堂微笑服務崗、衛生間管理崗等28個學生常規服務崗位,號召全體師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融入社會生活中。同時,開設校內學生創業一條街,定期開辦“企業家勵志”創業講座,切實培養了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規范教學推進“課程全域化”
做好校內外德育資源的統籌融合,形成“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德育資源持續豐富、社會受益面不斷擴大”的良好局面。
提高課堂教學的融合度。引導學校因校制宜,對德育課程進行再開發,采取“必修+選修”的形式,把浙江精神、“寧波幫”精神、“慈文化”精神及地域傳統文化融入校本教材中,讓課堂成為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讓德育課程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據統計,慈溪市有三分之二的中小學校都借課改東風進行了校本教材編印,目前共有各類校本教材近3000冊。
提高實踐教育的融合度。突出社會化教學的特點,充分利用慈溪市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企業實訓等基地,通過試點建立實踐教育共同體的形式,由實踐基地、教研部門、學校聯合開發實踐課程,建立需求分析、研討會商、成效反饋的聯動機制,實現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有效銜接與雙向互動。在滿足更多中小學生參與實踐需求的同時,為他們搭建了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的平臺。
提高家庭教育的融合度。采取“網上+線下”的形式,不斷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網上,依托家庭教育“兩微一端”平臺,以數字化培訓特色品牌打造為載體,引導慈溪市1萬名“80后”母親參加數字化、個性化學習,打造了具有慈溪特色的“80后”母親數字化培訓品牌。線下,依托家長學校,通過實施母親素養工程,開展家庭教育實踐活動,使區域內家長的素質得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慈溪市共有各級培訓示范點125個、講師團成員250名,編印母親讀本3期共13.5萬冊。
優化環境推進“校園特色化”
以“素質教育星級學校評估”為抓手,堅持文化立校、環境育人的原則,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環境。
因校制宜、分類培育。按照城區與農村、民辦與公辦的類別,突出區域特點和條塊設置,著力構建“一校一品”的育人環境。先后培育了以“慈孝”為主打元素的掌起初中“孝德教育基地群”、以“茶”為元素的上林小學“茶文化教育基地”、以“青瓷”為元素的匡堰實驗小學“青瓷實踐基地”等。個別農村學校雖基礎條件相對薄弱,但依然做出了特色,做出了亮點。如,周巷鎮潭北小學將“漫畫”這個特色植入校園的角角落落,成為寧波市首批獲得中央福利彩票支持的“鄉村學校少年宮”之一。
以點帶面、狠抓龍頭。慈溪市積極推進教育集團化和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讓所屬的集團學校和教育共同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做到理念共融、資源共享、特色共創、底蘊共塑,實現龍頭帶動、整體推進。如,慈溪市實驗幼兒園是慈溪市學前教育的領頭羊,龍山鎮實驗幼兒園與慈溪市實驗幼兒園結成城鄉共同體后,不斷吸納后者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綠化、美化、凈化、兒童化”的環境,成為鎮屬幼兒園的后起之秀。
細節入手、營造氛圍。慈溪市充分利用學校的墻面、走廊、綠地、宣傳窗等陣地,通過制作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標語、雅致的長廊及美麗的景觀,使一石一瓦、一墻一室、一草一木都成為育人的平臺,不僅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更調動了師生向上向善向美的情緒,實現了從環境文化到內涵提升的華麗轉身。如,慈溪市第四實驗小學在校園內打造的“智慧橋”“智慧石”“智慧園”等系列景觀,集藝術、科技、書香為內涵的三條特色長廊,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更使該校“智慧校園 幸福人生”的校園育人理念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