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心肌梗死、心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長期反復發作,均為能導致死亡的危、急、重癥。由于自身的基礎疾病,再加上老年人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往往暴露出許多心理問題和新的疾病、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治療,且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目的觀察優質呼吸道護理對心血管疾病術后呼吸道感染的預防效果。方法選取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232 例作為觀察組,實施統一的優質呼吸道護理服務,另選取實施常規術后護理的200例心血管疾病術后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2 組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和總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為0.86%,低于對照組的5.0%(P < 0.01);觀察組術后總住院時間為(13.3 ± 1.5)d,短于對照組的(15. 3 ± 0.9)d(P <0.01)。結論心血管疾病外科手術治療后給予優質呼吸道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優質呼吸道護理;手術治療;感染
心臟是一個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間隔分為左右兩個腔室,每個腔室又分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兩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心室的進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證血液單向流動。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后天性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手術外科治療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治療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血管疾病的方式。本研究選取我院接受手術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232 例,觀察優質呼吸道護理對心血管疾病術后感染發生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4年1-2016年12月接受手術治療心血管疾病232 例作為觀察組,男152 例,女80 例,年齡34~60(40.2 ± 3.5)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1.2 ± 0.5)年;包括心內直視手術176 例,三型主動脈夾層支架植入手術46 例,單純缺損封堵手術10 例,所有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手術均成功。另選取2016年實施常規術后護理服務的200 例作為對照組,男140 例,女60 例,年齡33 ~ 60(40. 5 ± 3.7)歲,病程1個月~2 年,平均(1.1 ± 0.6)年;包括心內直視手術160 例,三型主動脈夾層支架植入手術34 例,單純缺損封堵手術6 例,所有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手術均成功。2 組均排除術前因外傷發生感染的患者;患者對防止感染的抗生素類藥物有用藥過敏史;有凝血功能障礙,手術切口難以愈合者;患者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且不具有心血管外科手術治療適應證。2 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護理:(1)術前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要安撫患者的心理狀態,讓患者樹立起對抗疾病的信心,同時對患者進行手術前準備工作。(2)術后護理:為患者制定低脂、粗纖維、富含維生素的飲食計劃,囑患者手術注意事項,為其留置導尿管,清洗排尿部位等。(3)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每12 小時對患者居住病房實施統一消毒處理,為患者置換干凈的床上用品及病服等。
1.2.2 觀察組在常規術后護理服務的基礎上實施優質呼吸道護理:(1)術前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要安撫患者的心理狀態,讓患者樹立起對抗疾病的信心,同時對患者進行手術前準備工作。(2)術后抗感染護理:將患者送至心外科(ICU)病房,每3小時巡視患者1 次,檢測患者基本生命體征,聽診雙肺呼吸音,觀察呼吸情況及手術切口情況,了解患者需求,遵醫囑采取抗感染基礎治療。(3)呼吸道護理:生命體征平穩后將患者床頭抬高30°~ 40°,以利于痰液排出,護理人員每2 小時協助患者翻身,不定期輕拍患者背部,對痰液過多的患者實施霧化吸入。做好口腔護理,每天3 次。保持呼吸道通暢,常規進行呼吸道濕化,呼吸機插管期間應采取聲門下吸引的方式吸痰處理,氣管內管卡夫壓力保持在24 ~30 mmH2O 防止返流誤吸。每天評估是否能否脫機拔管,盡早拔除氣管插管。(4)無菌操作及消毒:各項操作應遵循無菌原則,操作前后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各類器械按規范作好消毒工作(呼吸囊、面罩、喉鏡鏡片一律送CSSD 集中處理采取高水平消毒方式;定期室內空氣消毒機消毒,并加強室內通風,每天上下午各通風1 h。控制探視的時間及頻次,加強探視流程的控制和管理,減少一切可能導致院內感染的傳染源與傳播途徑。(5)飲食護理:為患者合理安排飲食及作息時間表,囑患者清淡飲食等。少量多餐,防止嘔吐誤吸。(6)心理護理: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以聊天的方式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1.3 觀察指標觀察2 組院內感染發病率及總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珋x±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術后發生院內感染2 例,均為下呼吸道感染;對照組發生院內感染10 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 例,下呼吸道感染4 例。觀察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0. 86%,低于對照組的5. 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 6.85,P < 0.01)。觀察組總住院時間為(13.3 ± 1.5)d,短于對照組的(15.3 ± 0.9)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 16.47,P < 0.01)。
3 討論
心血管疾病在手術后易發生呼吸道感染,這會導致手術治療的整體效果不理想,并且會對患者及醫院產生不良影響。在圍術期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發現,嚴格的呼吸道管理對預防心臟手術后發生呼吸道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本研究中,采用常規吸氧、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幫助患者排出分泌物、指導并且協助患者進行翻身、扣背等動作,防止患者出現支氣管痙攣的情況,保證患者呼吸道功能的正常。另外,對患者氣道進行濕化,控制濕化時間及頻率,并做好口腔護理。呼吸道護理各項操作前后嚴格執行手衛生、遵循無菌操作原則[5]。注意器械設備按規范作好消毒工作,加強過程控制,作好室內環境的消毒和通風,控制傳播途徑,從而盡可能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本研究中,觀察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0. 86%,低于對照組的5. 0%,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 < 0. 01)。與練麗禎研究結果一致,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綜上所述,將優質呼吸道護理應用于心血管疾病外科手術治療患者中,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醫院內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從而極大的提高臨床護理水平,促進患者康復,是一種預防術后感染并發癥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 呼吸道護理小組的建立與實踐[J]. 彭樹蘭,黃行芝,陳丹,魯桂芳. 護理管理雜志. 2016(11)
[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術后呼吸道護理[J]. 俞彩芹,李紅梅,張文美,朱瑾. 浙江臨床醫學.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