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腦梗死患者(患者入院時間均在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將100例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兩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的方式,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通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發現,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高,住院時間較短,p<0.05。結論:循證護理對治療腦梗死有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循證護理;應用效果;腦梗死
腦梗死是指由多種因素造成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1]。腦梗死會給患者的生活、心理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腦梗死的特點是起病急,病情變化大,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方法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腦梗死患者采用循證護理的方式進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通過小組的循證-討論-相關資料總結-展開對患者的一系列護理 [2],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的對象研究。100例患者按每組50例的要求,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男患者27例,女患者23例,年齡均在60~80歲,平均年齡在(70.15±4.92)歲。
觀察組男患者26例,女患者24例,年齡均在60~82歲,平均年齡在(72.04±3.48)歲。
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護理人員為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包括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病房護理,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護理人員為觀察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的同時對他們進行循證護理。循證護理的具體護理措施包括:
1.通過建立循證護理小組,加深對循證護理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學習。
2.分析每例患者的具體病例,病情的發展過程,發病的原因和發病的機制,查找腦梗死的相關資料,了解每例患者的病情差異,制定出最合適的護理方案。
3.通過本次對患者病情的分析和了解,對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護理措施包括運動護理,心理護理,體位護理,飲食護理等。具體護理措施包括:
(1)運動護理:鼓勵患者多做運動,如行走訓練肢體的伸展活動等。
患者可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行走訓練,囑患者在進行行走訓練的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切忌做激烈的運動。
(2)心理護理:護士在護理腦梗死患者的過程中,應當主動關心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在患者悲觀絕望時,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
(3)體位護理:給予患者舒適的臥位,定期給患者進行翻身,指導家屬為患者進行按摩,避免患者因長期臥床而導致壓瘡。
(4)飲食護理:給予患者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飲食,避免食用刺激,辛辣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注意少食多餐。
1.3 觀察指標
通過患者對護理人員填寫的滿意度測評量表來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護理滿意量表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為總概率與不滿意概率的差值。
分別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計算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
1.4數據處理
用百分率(%)反映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卡方檢驗),用均數±標準差反映2組的住院時長(T檢驗)——SPSS22.0版本核算,若p<0.05,則表示2組指標對比差別較大。
2.研究結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得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和住院時間都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腦梗死在我國的發病率近年來上升趨勢明顯,腦梗死危險性日趨增加[3],常規的治療措施和護理措施治療效果較差,循證護理通過遵循證據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護理,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還能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對腦梗死的患者實施的循證護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建立循證護理小組,討論腦梗死護理的問題。2.分析患者的病例,查找腦梗死的相關資料,了解每個患者的病情差異,制定出最合適的護理方案。3.通過本次對患者病情的分析,對患者實施循證護理[4]。
本文通過對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腦梗死患者的研究,發現采用循證護理的腦梗死患者在患者滿意度,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優于常規護理方式的患者(p<0.05)。由此可見,采用循證護理的方式護理患者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江艷.循證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今日健康,2016,15(12):177-177.
[2] 李軍莉.循證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7):90-92.
[3] 史文莉,張麗,吳星等.循證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7,40(2):259-261.
[4] 王歡.循證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