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臍部感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120例新生兒用計算機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臍帶脫落時間及感染率。結果:觀察組臍帶脫落時間及感染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護理干預能夠在保證不影響臍帶脫落時間的前提下有效預防臍部感染的出現,適合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臍部感染;新生兒;早期護理干預
引言
新生兒在出生后進行臍帶護理主要是因為某些病原微生物會通過新生兒的臍部進入到新生兒的體內,最終導致新生兒會出現臍部感染的狀況,對新生兒的身體健康以及生長發育影響較大。再者,新生兒由于剛出生,身體諸多功能并未完全發育,使用消毒劑對新生兒的皮膚刺激較大。所以,新生兒在出生后進行臍帶護理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主要針對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收入的新生兒120例的臍帶護理進行研究與討論,具體分析如下所示: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計算機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男29例、女31例,胎齡35-42(38.79±2.44)周,體質量(3.13±0.51)kg;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胎齡36-42(38.32±2.56)周,體質量(3.04±0.47)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第一,對照組使用的是常規護理干預,在離臍根部0.5cm內將新生兒的臍帶進行結扎處理,對臍部使用碘伏進行消毒處理。直至臍帶自然脫落。第二,保持病室空氣新鮮,不能將門窗關閉太嚴,這樣容易造成新生兒捂得太熱,所以需要經常打開門窗進行通風,使室溫保持在在22℃-24℃。第三,在病室需要進行定時的消毒處理,需要使病室清潔干凈,垃圾需要技術的進行處理。嚴格控制家屬的探視,出現感冒發燒傳染病的家屬禁止探視,減少交叉感染的情況出現。嬰兒沐浴室每天需要使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工作人員接觸新生兒前需要洗手消毒,如有感冒,咳嗽情況的家屬禁止接觸新生兒。第四,新生兒臍帶掉落之后需要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方法與常規組一樣,直到新生兒臍部脫落5-6天后,全程護理過程中一共使用棉簽4根,其中第一根棉簽是在新生兒洗澡之后對臍部水分進行吸干,后面兩根棉簽用于臍帶周圍與臍帶的消毒處理工作,消毒措施與常規組一樣,最后一根棉簽對新生兒臍部根部水分進行吸干。第五,對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隨時的觀測,查看是否出現面色灰白、少吃與吸吮無力、少哭、少動、反應低下、發熱或體溫不升等敗血癥的臨床表現出現,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象需要及時報告醫生,積極的配合醫生進行相應處理。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新生兒的臍帶脫落時間及感染率。臍部感染的診斷標準:以臍部未有異味出現、臍周和臍輪皮膚呈干燥狀態且顏色正常-正常;臍周和臍輪皮膚出現輕度紅腫和膿性分泌物少許-輕度;全身皮膚的黃染癥狀為輕度且臍周和臍輪皮膚的紅腫程度為中度,滲出膿液,新生兒出現哭鬧、腹脹、嘔吐等情況-中度;臍部異味中且臍周皮膚硬結紅腫明顯,大量膿性分泌物出現-重度。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護理后的臍部殘端修復時間對比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60例新生兒臍帶脫落平均時間為(12.46±2.7)d,常規組60例新生兒臍帶脫落平均時間為(16.53±1.48)d;研究組60例新生兒臍部殘端完全修復的平均時間為(6.42±0.18)d,常規組60例新生兒臍部殘端完全修復的平均時間為(9.57±0.43)d。以上兩組的組間數據對比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新生兒臍部并發癥發生情況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60例新生兒整體并發癥發生率為1.67%,常規組60例新生兒整體并發癥發生率為5%。以上兩組的組間數據對比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臍帶主要由血管及其膠質組成,膠質內的水分會在新生兒出生后慢慢丟失,使臍帶殘端脫落。殘留的臍帶在經過包扎處理后的6-10d會正常脫落,在3-4周內臍血管會完全閉合。在臍帶脫落和臍血管閉合的這段時間內,臍部殘端的開放性創面會出現膿性分泌物,滋生病原菌,導致臍部感染,是病原菌入侵的主要部位。新生兒是醫院內的易感人群,且臍帶脫落時間越長,感染發生率越高。產前因素、產時因素、產后因素及環境衛生因素等均會影響臍部感染的發生。產前因素為胎兒在宮腔內已出現感染;產時因素包括妊娠晚期不規則出血、胎膜早破、產程時間長、助產時消毒不徹底、難產時陰道檢查反復等,提高了臍部感染風險;產后因素包括消毒隔離不徹底、臍部處理不當、臍帶結扎位置不當等,另外斷臍后的包扎方法、是否清除分泌物、是否正確更換新生兒尿不濕等均會影響臍部感染的發生。環境衛生因素包括產房、新生兒沐浴室等區域的消毒水平和空氣潔凈水平、護理人員的手衛生、無菌操作等,注重環境衛生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臍部感染的發生。通過對影響臍部感染發生的因素進行分析之后,在本次研究中對新生兒進行了早期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預防臍部感染效果,并且本文認為在對新生兒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消毒液的選擇。臍帶在脫落后出現的滲液、滲血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臨床一般選擇碘伏、75%乙醇、1%聚維酮碘以及過氧化氫作為消毒液,其各具優勢和弊端,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②改善新生兒臍部周圍環境。做好科學合理的臍部護理干預,及時清除臍部殘端分泌物和更換無菌臍貼,使用促進切口止血和愈合的藥物進行包扎,在保證臍部清潔干燥的同時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臍部被污染。③加強消毒隔離。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消毒流程和無菌操作的原則進行護理操作,定期監測沐浴室等處的細菌,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改善。④加強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新生兒家屬對臍部護理的正確認知,有利于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減少臍部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夏華琴,周見.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的護理干預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1111-1112.
[2]李琳燕.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臍部感染的預防[J].當代醫學,2016.1006-1007.
[3]李陽,黃群,何紅燕.新生兒臍部感染原因及護理進展[J].護理學報,2014.1002-1003.
[4]葉彩眉,馬冬梅.新生兒臍部護理效果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5.1578-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