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心理護理理論在食管癌術后的臨床應用與護理對
關鍵詞:心理護理;食管癌;護理對策
現代護理工作著重強調以人為本,一切以患者為中心,注重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程度及舒適度。心理護理(Comfort Care)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促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胃腸減壓是食管及賁門癌手術后一項常規且必不可少的治療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負壓作用將胃液及胃內容物吸出,減少胃液積聚防止反流,降低手術部位的張力和炎癥,利于吻合口愈合,預防食管瘺等并發癥的發生[2]。臨床放置時間一般為5~7天。在胃腸減壓期間患者因嚴格禁食、禁飲,手術切口疼痛劇烈,咳嗽咳痰等,常表現為比肺癌等普胸手術后更痛苦。本文就食管癌術后胃腸減壓期不適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心理護理對策。
1 心理護理理論研究
護理事業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強調病房必須空氣新鮮、心理愉悅,身體舒適、環境清潔、安靜,早期形成了舒適護理萌芽。1995年,Kolcaba指導這一實踐上升到理論,提出了心理護理理論(Thoery of Comfort Care)的概念,認為心理護理應作為整體化護理藝術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使基礎護理與護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適感受和病人的滿意度[3]。心理護理可使病人在接受護理時充滿了希望,使病人主動參與醫療護理活動。
2 術后不適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
2.1 消除環境影響
患者術后進入監護病房,環境的陌生以及監護儀器的使用等均給患者增添了恐懼和焦慮。待患者麻醉清醒后,要及時主動與其溝通,告知監護儀器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據病情,置患者舒適的斜坡臥位,將監護儀器的報警音量、熒屏亮度調至最低限度。保持室內溫度18~20℃,濕度55%~60%,光線適宜。晚間要盡量使用地燈,盡可能將治療和護理有計劃的集中并最好安排在日間進行,以保證患者充足休息。
2.2 留置引流管時的舒適護理
患者術后常規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胃腸減壓管和尿管,各管道的固定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肢體的活動,可導致延緩排氣等不適。因此護理過程中要妥善布管,固定管道的長度要以不影響患者床上翻身為準。留置尿管期間要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給予0.2%碘伏會陰擦洗,2次/d,以保護患者自尊,消除其緊張、害羞心理。
2.3 口干咽燥與口渴的護理
胃腸減壓患者最早表現出的生理不適感為口渴,在術后12h內最甚,與麻醉致唾液腺分泌減少、術后早期患者不自主張口呼吸有關。術后患者清醒即予鹽水棉球行口腔擦洗1次,全麻完全清醒后,口渴明顯時隨時予吸管吸入適量冷開水漱口,但不要咽下以防嗆咳。術后6h內口渴時予冷開水數滴潤口緩解不適。常規準備潤唇膏,必要時予濕紗布覆蓋口部減少水分丟失,增加舒適感。術后患者回病房安置妥善后給患者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拭口腔一次,術后6h開始給予生理鹽水20ml+沐舒坦30mg霧化吸入,術后次日協助患者床上坐起,自行漱口4~5次,刷牙2次/d,以保持口腔咽喉部清潔濕潤,減少胃管對咽喉壁的刺激。
2.4 緩解饑餓感
患者術前常規清潔灌腸、禁食12h左右、禁飲4~6h,使消化道幾乎處于完全排空狀態。胃腸減壓期間,有患者術后早期因饑餓難耐導致入睡困難。術后可常規配制3L袋24h內持續均勻靜脈營養治療,遵醫囑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糾正體內負氮平衡,預防或緩解生理性低血糖引起的不適。按時靜脈推注H2受體阻滯劑如西米替丁等,減少胃酸分泌,減輕胃部不適感。
2.5 緩解心理壓力
惡性腫瘤本身給患者已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加之食管癌根治手術創傷大、恢復期長,且大部分患者還存在經濟來源問題,所以患者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要主動與患者建立起“幫助的”護患關系,關心體貼患者讓其感受到被重視,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心理上的不愉快,并可通過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如撫摸、握手等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
綜合以往研究,筆者總結得出心理護理理論講究的是根據患者術后的病理生理特點,有目的性的因人而異實施護理,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種原因引起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方面的不愉快,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病程,提高術后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馮潔.心理護理模式之我見.護士進修雜志,1999,14(10):23.
2 馮玉玲,江曉琛,湯文吉.食管及賁門癌患者術后胃腸減壓期間的舒適護理.南方護理學報,2005,12(7):40-41.
3 Kolcaba-KY. The art of comfort care.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95,27(4):287-289.
4張照莉.食管癌術后心理護理干預的對照研究.重慶醫學,2009,38(9):1134-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