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消化內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間我院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并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的72例。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各占36例。常規組行常規剖腹取石術治療,研究組行EST(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ERCP(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治療的效果。結果:研究組清除結石的成功率、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以及住院天數等觀察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消化內鏡EST+ERCP術治療膽總管結石,效果確切,手術創傷小,有助于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
關鍵詞:消化內鏡;EST;ERCP;膽總管結石;療效
膽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且多發的臨床疾病,是因為膽道梗阻而使得膽汁、胰液排出遭受阻礙,極易并發膽道感染、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更甚至還會進展成急性化膿性梗阻型膽管炎、重癥胰腺炎,對患者的安全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臨床需高度關注,行及時有效治療[1]。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一般以外科手術、內鏡為主,但外科術式風險大、創傷大,而內鏡康復快且創傷小,備受臨床青睞。對此,為探討消化內鏡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的效果,以我院收治的72例膽總管結石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對照分析,現將具體結果作如下報道: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納入的72例膽總管結石患者,收治時間為2016年07月--2017年07月,全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熱、黃疸、右上腹部疼痛等表現;符合膽總管結石診斷標準;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書。排除膽道手術史、并發肝膽惡性腫瘤、急慢性胰腺炎。以電腦隨機的方式,劃分為兩組,各占36例。研究組中19例男性研究對象,17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25-77歲,平均(52.5±5.6)歲;常規組中20例男性研究對象,16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24-77歲,平均(52.7±5.7)歲。兩組臨床資料經比較,無差異(P>0.05),可比性較強。
1.2方法
常規組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即剖腹取石,在全麻下,行斜切口或縱切口,剖腹之后,探查膽囊、膽總管、肝臟,行常規膽囊切除,切開膽總管之后,采用取石鉗或膽道鏡,取出膽總管結石,經膽道鏡觀察確定無殘留結石,則關腹,置T管引流。
研究組采用消化內鏡進行治療,即EST(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ERCP(逆行胰膽管造影),具體方法為:保持左側臥位,在成功局麻之后,取十二指腸鏡,直達十二指腸降段,探查十二指腸乳頭,造影導管,選擇性置入,取出膽汁確定后,15-20ml左右的25%泛影葡胺注射液,注入導管內,經消化內鏡,行ERCP,觀察結石大小、數量以及位置,經導絲指導,在膽總管位置,置入聰明刀,向12點方向行EST切開,根據結石、乳頭情況,確定切開直徑。若結石較大,則通過碎石網籃,取出碎石,若結石較小(<1.5cm),則通過取石網籃,取出碎石。通過擴張球囊擴張乳頭后,取出較小的碎石,再一次取造影劑注入,確定膽道正常,無殘留結石后,置鼻膽管,退出。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肛門排氣時間,統計兩組清除結石的成功率。
1.4統計學分析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21.0軟件,予以統計分析。率(%)為計數資料,用卡方比較組間差異; 為計量資料,用t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清除結石的成功率、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以及住院天數等觀察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膽色素結石,在膽總管結石中,較為常見,多發于膽總管下端,按照不同來源,有原發性、繼發性之分,臨床癥狀以寒戰、發熱、上腹部絞痛、對穿性背痛等為主要表現,如果膽管下方梗阻,膽囊管順暢,膽囊壁并未出現纖維化萎縮,則臨床表現為肝臟壓痛、右上腹囊性包塊,對稱性彌漫性腫大;若出現肝細胞損傷、膽汁瘀滯、發熱等臨床癥狀表現,則稱之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經臨床檢查,確定為膽總管結石,需盡快予以手術診治[2]。以往臨床所采用術式,以剖腹取石術最為常見,不僅創傷大,而且術后康復需要較長的時間,患者痛苦大,切口容易發生感染。
近兩年來,隨著內鏡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經消化內鏡下,行EST+ERCP術,為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ERCP,即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選擇十二指腸鏡,置入十二指腸降部,通過十二指腸乳頭,選擇性插管逆行,取造影劑注射,使胰膽管結構造影改變,清晰探查膽道結石數量、部位、大小等狀況,被臨床認為是一種胰膽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3]。EST,即逆行胰膽管造影,經內鏡下,結合造影,引導確定,采用高頻電切刀,將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擴大乳頭開口,達到清除結石的目的。
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經過EST+ERCP術治療的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結石清除成功率,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表明消化內鏡膽總管結石,不僅具有較高的結石清除成功率,手術時間短,住院天數少,而且有利于術后肛門盡早排氣。
總之,消化內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療效顯著,創傷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竹建強,彭慶慧,張獻文,趙紅. 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小切開聯合球囊擴張術(ESBD)治療膽總管結石合并肝硬化的療效評估[J]. 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03:257-260.
[2]劉文松,孫冬林,朱峰,楊波,鄒巖.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治療膽囊切除術后復發或殘留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6,02:209-213.
[3]張锎,丁輝,李蕓.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高齡膽總管結石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估[J]. 中國內鏡雜志,2015,03:25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