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黛力新對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66例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在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間入我院并接受治療,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平分為兩組,即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分別有33例。入院后,常規組患者接受降壓基礎治療,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之上,加用黛力新予以進一步治療。結果:經統計分析,發現研究組的SDS、SA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高血壓伴有焦慮抑郁的患者,在常規降壓的基礎之上,聯合黛力新治療有利于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療效十分顯著,可推廣。
關鍵詞:黛力新;高血壓;焦慮抑郁;效果
高血壓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高血壓疾病進展、發生、變化過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因素是高血壓疾病發展期間最為主要的獨立因素。同時不良的心理因素還會影響到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預后,所以臨床治療高血壓期間,抗焦慮抑郁治療也是一項重點[1]。本次研究特此以我院收治的66例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黛力新治療的效果作如下報道: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66例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在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間入我院并接受治療。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所提出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器質性病變、不愿意且不配合、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的患者。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平分為兩組,即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分別有33例。
研究組中19例男性研究對象,14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0-77歲,平均(58.73±7.56)歲,高血壓病程4個月-15年,平均(10.65±3.12)年。常規組中20例男性研究對象,13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1-79歲,平均(58.82±7.71)歲,高血壓病程3個月-15年,平均(10.51±3.33)年。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大。
1.2方法
入院后,常規組患者接受降壓基礎治療,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次,1次/d;酒石酸美托洛爾片,25mg/次,2次/d。堅持治療12周。
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之上,加用黛力新予以進一步治療,用藥方法為:口服黛力新,2次/d,1片/次,早晚各一次。堅持治療12周。
1.3觀察指標
在治療之前,以及經過12周治療后,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情況,SDS、SAS評分超過55分,則表明患者存在嚴重的焦慮抑郁,即評分越低,則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輕。
1.4統計學分析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21.0軟件,予以統計分析。率(%)為計數資料,用卡方比較組間差異; 為計量資料,用t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統計分析,發現研究組的SDS、SA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高血壓發病率近兩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社會工作壓力增加、日趨激烈的競爭壓力等而逐漸呈呈上升趨勢。臨床治療高血壓方面,需通過規律的生活習慣習慣,并長時間堅持用藥,所以患者心理上極易產生諸多的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2]。有研究指出大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都伴有程度不一的抑郁、焦慮癥狀,而這些負面心理因素會削弱患者血壓控制效果,不利于臨床治療。當患者抑郁、焦慮得到緩解后,腎上腺素水平就會不斷上升;若是抑郁、焦慮情緒較為嚴重,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就會上升。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都會讓外周血管加強收縮,增加阻力,提高血壓水平,嚴重影響著患者降壓療效。對此,針對高血壓伴有焦慮抑郁的患者,在降壓治療的同時予以有效抗焦慮抑郁治療,顯得十分重要。
黛力新是一種復方制劑,屬于抗抑郁焦慮的藥物,氟哌噻噸合劑、美利曲辛為主要成分。美利曲辛對突觸前膜進行作用,能夠顯著抑制去甲腎上腺素,使神經系統中突觸間隙內單胺類遞質的含量得到提升;氟哌噻噸合劑對多巴胺受體進行作用,使多巴胺釋放、合成進一步加快,進而使突觸間隙上的多巴胺含量增加,進而得到抗焦慮抑郁的目的[3]。在兩種藥物的協同作用下,可以對焦慮抑郁相關的三種神經遞質發揮重大的作用。故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的SDS、SA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說明高血壓伴焦慮抑郁的患者,在降壓基礎之上,應用黛力新進一步治療,可獲得顯著的抗焦慮抑郁效果,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戚鳳君. 黛力新聯合降壓藥對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03):102-103.
[2]樊維娜,王建新,孫經武,許嶺平. 黛力新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手術圍術期焦慮的影響[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04):130-133.
[3]賴小航,楊沛華. 黛力新對高血壓合并抑郁患者降壓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探討[J]. 當代醫學,2016,22(1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