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病率的提高,本次研究擬從中醫角度探討參附保心湯的臨床治療療效。方法:收集近幾年我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2組基礎治療均相同,研究組加用參附保心湯。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月B型BNP、左室射血分數水平。結果: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BNP、左室射血分數分別為(44.23±3.25%、326.54±52.1pg/L)、(44.19±3.19%、319.52±46.25pg/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后BNP、左室射血分數分別為(52.34±3.26%、56.25±8.54pg/L)、(47.15±5.26%、105.25±33.25pg/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本文認為參附保心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肯定,安全性好。
關鍵詞:參附保心湯;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指由于各種原因致使心室壓力負荷增加,誘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心力衰竭發生后造成體內容量負荷過重,心排出量減少,造成人體重要臟器供血不足,發生缺血缺氧。WHO在2016年發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年齡大于45歲者,慢性心衰的發病率約為4.8%~6.56%[1]。目前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心力衰竭的治療應該以長期修復性策略為主,通過多項研究表明中醫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擬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心力衰竭的患者,探討參附保心湯的治療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近幾年我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2組人員性別,年齡,心臟基礎疾病無差異
1.2 入選標準 (1)符合《實用內科學》制定的標準[2];(2)LVEF<45%。(3)無哮喘病史。
1.3 排除標準(1)近期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史;(2)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3)惡性腫瘤或精神疾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2組基礎治療均相同,洋地黃、利尿劑、ACEI等,生活方面戒煙戒酒,臥床休息、低鹽飲食、吸氧等。研究組加用參附保心湯:人參9g,制附子、紅花、澤瀉各10g,黃芪30g,丹參20g,三七6g,瓜蔞、茯苓各15g,川芎、炙甘草各12g。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
1.5 評價方法 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月B型BNP、左室射血分數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軟件,P<0.05,判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月B型腦鈉肽前體水平、左室射血分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BNP、左室射血分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12月BNP、左室射血分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BNP是評價心臟功能的經典指標之一,在心室增大或負荷增加的情況下,心肌細胞會分泌大量的BNP進入血液系統,其水平越高,代表心肌處于失代償水平[1]。左室射血分數是反應心臟收縮舒張功能的一項指標,左室射血分數越高說明心臟射血能力越強[2]。
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治療后在左室射血分數、BNP及治療療效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可以看出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參附保心湯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體現出辨證論治、標本兼顧的特點[3]。還有學者收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附保心湯,結果發現研究組在治療結束時LVEF、BNP及6min步行距離明顯優于對照組[4]。
還有多項研究指出通過中醫治療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功能,起到負性肌力,負性頻率的作用[5]。還有研究指出通過長期使用參附保心湯可以阻斷腎上腺素能活性,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進而提高心功能[2]。
中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以心之陽氣虛衰為本,血脈瘀滯、水飲內停、痰濁不化為標。治療當以化痰祛瘀。參附保心湯中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附子屬溫里藥,為中藥中“回陽救逆第一品”,二者共為君藥。黃芪健脾補中、利尿消腫,主要治療氣虛水腫之病,三七散瘀止血,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丹參活血祛瘀止痛;川芎行氣化瘀、活血定痛;瓜蔞開通心竅、宣氣除痰;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澤瀉利水消腫;炙甘草調和眾藥。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參附保心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肯定,安全性好。
參考文獻:
[1]陳啟磊,林東,黃昌洲.強 心 通 脈 湯 對 慢 性 心 力 衰竭患者血漿 B 型 鈉 尿 肽 水 平 的 影 響 [J].中 國 藥 業,2013,22(12):27-28.
[2]吳怡萍,蔡少杭.血漿BNP在慢性心力衰竭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7):1067-1070.
[4]王海濱,石新慧.血漿 B 型尿鈉肽水平在心力衰竭診斷中的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9):2544-2545.
[5]魏紹震,盧紹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 N 端 B 型腦鈉肽、β2微球蛋白的臨床意義及相關性研究[J].天津醫藥,2013,41(9):91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