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在我同古代典籍上有著眾多記載,同時關于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等均指的是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同,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后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到今天。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蘆諧音“福祿”、“福人”,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其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葫蘆的枝蔓的“蔓”又與“萬”字諧音,加之每個成熟的葫蘆里種籽眾多,先民們就南此賦予葫蘆子孫萬代、家族人丁興旺的吉祥寓意。而隨著道教的傳播盛行,葫蘆又被作為道教仙人儲存仙丹的法器而被信眾們廣泛供奉。
葫蘆因其在傳統吉祥物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歷代宮廷及民間的藝人們都喜歡以吉祥的葫蘆作為創作根源,并為我們留下了包括木雕、彩繪、瓷器、玉器、漆器、銅器等眾多葫蘆題材藝術品。
蘇工民俗銀器歷來追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自然也不會少了葫蘆這一吉祥題材。蘇幫銀樓的T匠們設計制作了許多以葫蘆為裝飾紋樣的銀簪、銀手鐲、銀戒指、銀帽花、銀鎖片等,常見的紋樣有葫蘆萬字紋(寓意萬代福祿)、五連枝葫蘆紋(寓意五福臨門)、大吉祥葫蘆紋(寓意吉祥福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