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廣彩瓷器在18世紀的外銷市場主要是歐洲,
產品以“式多奇巧,歲無定樣”為特色。19世紀開始,廣彩瓷器的市場主要轉向美國,紋飾特征逐步走向程式化,
以大紅、大綠、大金為色彩主調,在開光內繪人物或花鳥成為紋飾套路,以此來適應大批量生產的需要。
但其中也有少量是銷往阿拉伯地區、印度和拉美市場的。
對這部分產品,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
銷往阿拉伯地區的廣彩瓷器,一般是在19世紀中葉開始形成的傳統紋樣的基礎上,在訂制時用墨彩書寫上阿拉伯文的文字,這些文字的內容一般與伊斯蘭教有關。銷往的地區有今天的伊朗、埃及等地。這些廣彩瓷器以大碗、大盤為主,器物的紋飾基本上是大紅、大綠、大金的風格,在開光內繪花鳥或人物。器物上的銘文一般都帶有紀年。綜合觀之,其主要年代是在道光至光緒時期(19世紀中葉至晚期),基本是在鴉片戰爭之后的19世紀40-90年代。因此,這類瓷器反過來也對這類紋樣的器物斷代提供了寶貴佐證。
目前所知這類廣彩器物不算太多。在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一件盤子,可惜文字模糊無法解讀(對于該器物的介紹,可參見柯玫瑰、孟露夏著、張淳淳譯:《中國外銷瓷》第173-174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香港私人收藏有一件大潘趣碗,據銘文記錄為伊朗某王子訂制,紀年為1851年。
內地私人也有少量收藏。如其中一件道光時期的阿拉伯文人物紋大碗,碗內心書阿拉伯文,紀年為1846年(即道光二十六年)。經釋義,此段波斯文為該碗訂燒者豪基哈斯母祈頌伊瑪目(即領導者)侯賽因之內容:“光明、圣潔、勇敢而無畏的伊瑪目侯賽因。我無論在現世還是后世都奉伊瑪目侯賽因之名,甘愿做伊瑪目侯賽因的奴仆,伊瑪目侯賽因作為我的引路人,將幫助我清洗我在人間的污濁,帶我步入天堂。伊瑪目侯賽因繼承先知穆罕默德的衣缽,傳播古蘭經教義,為教門奮勇殺敵,在卡爾巴拉為宗教捐軀,穆斯林為之哀痛。我將每日到清真寺祈禱,愿伊瑪目侯賽因保佑我的家人,為我們指引前進的道路,為我們帶來光明。卑微的豪基哈斯母。1846年。”文中所頌之侯賽因(625-680年),為伊斯蘭教什葉派尊奉的第三任依瑪目,尊稱艾布·阿卜杜拉,先知穆罕默德的兩外孫之一,第四任哈里發(意為安拉使者的繼承人)阿里之子。他自幼深受其外祖父的喜愛,曾于679-680年間堅決抵制伍麥葉王朝將哈里發世襲制合法化。后前往庫法繼任哈里發時,行至卡爾巴拉時為伍麥葉王朝襲擊而罹難,史稱“卡爾巴拉慘案”。他的犧牲成為什葉派的起源,什葉派尊其為“舍希德”(即殉教者),并將其殉難日定為哀悼日,每年舉行紀念活動,卡爾巴拉亦被視為圣地,其后代則被尊為圣門后裔,享有“賽義德”(即領袖、主人)之稱。筆者認為,此類器物是作為宗教活動使用而訂制的器物,而非生活用器。
伊斯蘭(al-Islam)系阿拉伯語音譯,公元7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原意為“順從”“和平”,又譯作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創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起初,伊斯蘭作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接著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發展著,乃至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早在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穆斯林商人及學者,通過海上的“絲綢之路”將伊斯蘭教傳人中國。18世紀末起,伊斯蘭教進入近代歷史的發展時期。伊斯蘭國家雖出現資本主義的因素,但封建生產關系仍占主導地位,生產力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貧困,伊斯蘭教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出現異端傾向,社會風尚趨向頹敗。處于伊斯蘭世界統治中心的奧斯曼帝國瀕于解體和崩潰,西方殖民國家乘虛而入,相互爭奪和瓜分了其大部領土。1798年,法國殖民軍侵占埃及。從此,伊斯蘭國家受到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瓜分和奴役,先后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加緊對伊斯蘭教國家進行侵略,伊斯蘭教的思想家們感到伊斯蘭教有被西方基督教國家消滅的危險,而伊斯蘭教國家內部,封建制度亦發生嚴重危機。因此,一部分穆斯林知識分子根據《古蘭經》中關于“眾信士都是兄弟”的思想,號召穆斯林團結起來,反對侵略,挽救伊斯蘭教。自此,逐漸形成泛伊斯蘭主義運動,并在伊斯蘭世界逐步蔓延。這一活動強調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共同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應團結起來,捍衛、復興伊斯蘭信仰。
以阿拉伯文書寫在瓷器上,在唐代長沙窯即已出現。明代正德瓷器較為流行,一般以礬紅彩或青料書寫,內容為伊斯蘭教箴言或《古蘭經》經文。而廣彩的這類器物集中出現在19世紀下半葉,是否與當時的泛伊斯蘭主義運動背景有關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銷往印度的廣彩瓷器,以目前所見,僅有乾隆年間的幾個盤子,紋飾帶有明顯的印度元素:畫面以玻璃白瀝粉繪纏枝花卉紋邊飾,盤心開光內繪穿著印度服裝的一名男子手握鞭子騎于大象之上。這種紋飾的廣彩瓷器并不多,筆者所見也僅3件,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與美國溫特圖爾博物館(Winterthur)各有一件,分別為圓形和橢圓形盤。國內私人收藏一件,為圓形盤,據收藏者介紹是從英國購回。據原VA的中國古陶瓷研究專家柯玫瑰(Rose Kerr)女士向筆者介紹,VA的這件廣彩瓷器是來自于捐贈。據當年訂制這件盤子的主人的后代介紹說:他的祖先當時是從英國派駐印度殖民的官員,而這些瓷器是他當年從中國訂制后帶到印度去使用的。所以,清代廣彩瓷器紋飾帶有印度元素的器物極為少見,當屬少量的個人訂制。而這個畫面的來源如何?是去了印度的英國畫家的作品,還是印度畫家所畫?又或是訂制瓷器者自己所畫?這些問題現在都無從考證,只能寄希望于將來能有更多的資料被發現。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入侵始于17世紀初。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批準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批船只于1608年到達印度,于今古吉拉特的蘇拉特城人港。4年后英國商人經歷斯沃利戰役擊敗了葡萄牙人,由此贏得了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的信賴。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建立了貿易據點,然后相繼在東西海岸取得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孟買。此后,陸續從這些據點向印度其他地區擴張。1615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委派托馬斯·羅伊(Thomas Roe)為駐莫臥兒王朝使節,并由他與莫臥兒簽訂了通商條約,條約規定: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貿易據點,以此作為從歐洲運輸商品過來的報答。公司主要從事棉花、絲綢、硝石、靛青和茶葉等日用品的貿易。1670年,查理二世準許東印度公司有權獲得領土,并在其控制區內建立軍隊、鑄造錢幣和行使其他權力。1757年普拉西戰役中,羅伯特·克萊武率領英軍擊敗葡萄牙駐孟加拉的行政長官。自此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地位得到確立,英屬印度的時代被普遍認為開始于此。1773年諾斯勛爵的《印度規管法案》獲得國會通過,授權英國內閣管理東印度公司,但不直接管理公司內部事務,成為英國政府控制印度的第一步,首次規定設立印度總督的職位,首任總督為沃倫·黑斯廷斯。從上述廣彩盤的風格來看,瀝粉纏枝花卉邊飾的裝飾技法流行于雍正至乾隆中期;廣彩花卉和人物衣服西紅的寫法、大象、翎毛的工筆畫法,均屬于典型的乾隆時代特征。因此,這些應當是乾隆早期至中期的器物,應在18世紀70年代或之前。
銷往拉美地區的廣彩瓷器,主要有古巴市場和墨西哥市場等,主要是西班牙等殖民統治者訂制后帶過去使用的。廣東省博物館所藏一件道光時期的廣彩人物紋橢圓形紋章盤,是整套餐具中的一件。盤子邊飾繪花鳥紋,盤心繪庭院人物,在盤子中心繪一個較大的金彩皇冠紋章,下面西班牙文銘文為“Exmo Sot Marques de Almendares”,中文意思為“阿爾門德羅(Almendares)侯爵閣下”。這種在器物中心繪較大的紋章的做法流行于19世紀中期以后銷往拉美市場的廣彩瓷器。古巴阿爾門德羅(Almendares)侯爵為古巴的西班牙統治者,擁有若干個咖啡和甘蔗的種植園、鐵路和紡織品的工廠,他的家族當時在西班牙是一個顯赫的家族。這套餐具是1843年他在廣州訂制的。
古巴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是在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時發現古巴島之后。1511年,西班牙征服者D·貝拉斯克斯·德·奎利亞爾率領300人的遠征隊占領古巴,先后建立圣地亞哥、哈瓦那城,古巴開始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539年西班牙在古巴設立都督府,掌握行政、軍事和宗教大權,任命H.de索托為第一任都督。七年戰爭期間,英國曾一度占領古巴。1763年巴黎和約締結后,西班牙以放棄佛吉尼亞為條件,古巴重新為西班牙統治。而銷往古巴市場的廣彩瓷器,年代從乾隆至晚清均有,主要以當時流行的式樣和殖民統治者的元素為主,極少有拉美當地的元素出現。
廣彩瓷器無疑在中國外銷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資料匱乏等原因,過去我們對它的“小眾”市場關注不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資料出現,讓我們的認識和研究能不斷深入,讓廣彩瓷器的魅力更多地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