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儒家禮教文化時我國禮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歷史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均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儒家禮教文化對我國的傳統服飾影響尤其深遠,可以說我國傳統服飾已經充分的與儒家禮教文化進行了融合,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服飾等級,豐富了封建禮教思想,推動了封建禮教思想的發展。基于儒家禮教文化的影響,對傳統服飾的規定與審美均更加嚴格。本文對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服飾進行深入研究,能夠相應的了解到儒家禮教文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傳統服飾的欣賞與審美體系,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一、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形式
受儒家禮教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服飾在形式、紋樣、色彩和配飾方面均展現了其獨有的藝術形式。首先,就傳統服飾的形式而言。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所產生的儒服比較具有代表性,形式基本為過度寬松的袖口和超過膝蓋的長度,一般會在衣襟、袖口和領口處增加皂緣,并且需要使用衣帶系緊。同時,儒服為方領,取端莊和方正之意(如圖1所示)。其次,傳統服飾的紋樣方面最具有影響力的應該為十二章紋。十二章紋當中,“日、月、星辰”最常用,寓意帶來光明;“群山”令人們敬仰;“龍”紋比較多變;“花蟲”比較突出;“宗彝”多維猿猴或者老虎,寓意智慧與威猛;“藻”代表純潔;“火”會趕走黑暗;“粉米”可行養人之功;“黼”表示做事應該果斷;“黻”則代表要懲惡揚善。通過十二章紋能夠恰當的展現人們的官階或者地位。再次,就傳統服飾的色彩而言。色彩當中包括正色與間色,正色包括赤、白、黑、青、黃,屬于高貴的代表色系。間色包括紅、紫、紺等,屬于卑賤的代表色系。最后,就傳統服飾的配飾而言。配飾大多為骨、玉、金、銅等制品,且玉制品比較多見,能夠體現高貴的地位與高尚的品德。
二。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服飾思想內涵
(一)“文質彬彬”思想內涵
“文質彬彬”當中的“文”主要是指服飾美,亦可以說是服飾上的紋飾和文采比較美,“質”主要是指資質美,亦可以說是倫理品質良好。儒家著作《論語·雍也》當中記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主要是指一個人的質和文沒有達到平衡,若質超過了文,則會顯得粗野,若文超過了質則會顯得浮夸。儒家禮教文化當中認為,只有文和質達到平衡方能夠合乎禮數。由此,儒家的中庸思想被恰當的體現于中國傳統服飾之上。例如,在傳統服飾的色彩當中,雖然儒家比較重視五色正色,但是并不會完全單一的使用正色,反而會恰當的配合間色,以達到色彩當中的和諧。
(二)“天人合一”思想內涵
儒家和道家均比較認可“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定交融性和統一性。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古代的人們一直在追求天、地和人的和諧與統一。該思想對中國傳統服飾亦具有一定影響。例如,中國古代服裝在形式上追求的主要為整體“包”文化,目的在于對人體進行遮蓋,亦形成獨立的精神空間。此外,中國傳統服飾在發展當中逐漸形成了上衣下裳的規矩,主要是通過服飾代表對天地的崇拜。對于服飾的顏色,在古代帝王冕服制度當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如圖2所示)。一般情況下,帝王的服飾均會根據季節而出現顏色的變化:春季為青,夏季為朱、秋季為白、冬季為元。總而言之,人們的一切活動,包括傳統的服飾均與自然運行規律存在著密切關聯。
三、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服飾道德展現
(一)展現忠孝道德
中華民族十分重視血緣親情,古代更是存在著“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在該社會當中,國將君作為最高的主宰,家將父作為最高主宰。因而,臣子必須要對君忠順,子女必須對父母孝順,由此方能夠符合當時的儒家禮教文化道德。該忠孝道德亦展現在中國傳統服飾當中。例如,明代“忠靖冠服”和清代的“忠孝帶”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忠君道德思想。此外,在儒家禮教文化的忠孝道德思想當中,“善事父母”亦十分重要。子女需要通過服飾保護身體,著裝要不能夠違反孝道,且要重視“飾終”,由此體現“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思想。
(二)展現君子道德
在儒家禮教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服飾當中能夠展現一定君子之道,即產生了一系列的貴族男子服飾及其相關規范。例如“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等。就中國傳統服飾當中比較常見的“冠”而言,根據儒家禮教文化影響形成了一套十分嚴格的穿戴方式。一般情況下,中國古代的男子在其二十歲時方能夠行冠禮,且比較隆重,表示其已經成人。同時,只有身份在士以上階層的男子方能夠行冠禮。再例如比較常見的服飾配飾“玉”,玉的佩戴亦有著比較嚴格的規矩,通過玉本身能夠展現君子的道德品質,因而男子佩戴玉時應該保證“在不佩玉,左結佩,右設配,居則設佩,朝則結佩,齋則情結佩而爵韉”。
(三)展現婦女道德
自古以來,服飾與婦女之間的關系便十分密切,婦女的傳統服飾受儒家禮教文化的影響,經常能夠從側面或是作者直接的反應出當時的儒家禮教文化內涵。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男女地位偏于平等,但是發展至西漢以后,便逐漸出現了“三綱五常”、“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規范女子言行的標準,由此出現了曲裾深衣等婦女服飾(如圖3所示)。“婦德”便是要服從君權、父權和夫權。在其傳統服飾上,無論春夏秋冬均需要著三重衣,且必須保證不能夠裸露肌膚,服裝亦不能夠顯露女子的曲線,盡量能夠掩飾女子的形貌,以此達到嚴守“貞操”的目的。此外,纏足亦是為了配合中國傳統婦女服飾,受“女卑”思想影響而出現的行為,與當時的社會生活背景比較切合。
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服飾在儒家禮教文化的影響下,無論在服飾的形式、紋樣、色彩或者配飾等方面均體現了獨特性,且具有相應的嚴格規則。通過中國傳統服飾,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夠充分的展現中國古代“文質彬彬”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服飾必須要能夠體現“忠孝道德”、“君子道德”和“婦女道德”。可以說,中國傳統服飾十分強調儒家禮教文化以及思想,既能夠充分的展現當時社會諸多道德禮儀,又能夠恰當的反應當時社會中的倫理綱常。為此,對中國傳統服飾進行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了解古代社會發展特征以及禮教思想變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