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繁榮,國家富足,各項文化都得以大發展的一個時期,期間各種娛樂活動繁多,統稱為“樂舞百戲”,深受統治者與百姓喜愛。本文對鄒城漢畫像石中的樂舞百戲圖像進行分析,淺談樂舞百戲漢畫像在此地興起的原因及其功用。
關鍵詞:鄒城;漢畫像;樂舞百戲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使國家經濟、文化得以恢復并迅速發展,因秦末戰亂而消沉的樂舞百戲也隨之復蘇。武帝時,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空前統一,南北文化互相交融,漢代樂舞百戲表演方式更加的多樣化?!敖z綢之路”的開辟,也促使西域的樂舞、幻術、雜技傳人中原地區,又將帶有異域風情的表演形式揉入其中,樂舞百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原本服務于統治階級的雅樂逐漸進入民間成為俗樂,原以娛神為目的禮儀祭祀性質舞蹈、技巧性動作,也發展成為以娛人為目的的娛樂性表演。由全國已出土的漢畫像石可見樂舞百戲經常出現在百姓與權貴日常生活之中。常見的樂器有琴、瑟、琵琶、簫、排簫、笛、管子、笙等;舞蹈類有建鼓舞、劍舞、儺舞、盤舞、巾舞等;百戲則多為與武術相關的比力、舉重、爬竿、弄丸、弄劍、走繩索、翻筋斗、氣功等,另外也包含一些游戲項目,如對弈、蹴鞠、投壺等娛樂活動,在漢代各階層都十分受歡迎。
受儒家思想影響,西漢中期官員選拔實施“舉孝廉”制度,為博“孝子“之名,很多人對父母“生不極養,死乃崇喪”,厚葬之風日漸興盛起來,結合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產生了漢代獨有的藝術形式——漢畫像石。這種為喪葬制度服務的藝術品,是漢代人們“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內容包含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漢代人們生活與思想直接而真實的寫照,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樂舞百戲圖像。
鄒城市屬山東地區漢畫像石較為集中之地,其出土近二百塊漢畫像石中樂舞百戲圖占了百分之十。筆者對其進行統計、描述并對當地樂舞百戲興盛原因及其在漢畫像中的功能進行分析。
一、鄒城樂舞百戲圖漢畫像石
鄒城市收藏人博物館與孟府、孟廟的漢畫像石中,包含樂舞百戲內容的漢畫像石共二十塊,來源為當地漢墓發掘出土或收集。多數為石槨側板、擋板,有少數墓室過梁、祠堂漢畫像石。筆者按照發現地點、大致雕刻時期、雕刻技法及畫像石內容羅列表格如下:二、鄒城漢畫像中常見的樂舞百戲表演
音樂:
琴、笙,同為絲竹樂器?!抖Y記·檀弓上》曰:“琴瑟張而不平,笙竿備而不和?!笨梢娗?、笙出現很早。琴為古代彈撥類樂器,演奏時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以按弦不同和按弦部位的不同造成音色的差異來演奏音樂。笙為古代竹制簧管樂器,為長短不一的竹管組成插入斗子內,斗子用鮑、木或銅制成,奏時手按指孔,吹吸振動簧片而發音。在先秦時琴、笙已是普遍使用的樂器,但尚屬于宗廟儀式上使用的禮儀樂器,兩漢時期,雅樂衰微,俗樂興盛,絲竹樂器在民間開始廣為流傳。鄒城漢畫像中,琴的圖像較多,凡是有歌舞的場面,常琴配在左右。多為長條形,斜置于樂師身側或放置于膝上。1990年在郭里鎮高李村畫像石上有一琴刻畫得十分清晰,上有琴弦十根、軫五根,為十弦琴。
建鼓,錘擊樂器。鼓體較大,有底座,常為連尾神獸、羊或虎形座。座上立柱,從鼓腔中穿出,最上部有華蓋,并裝飾有羽葆、流蘇。是我國出現最早的鼓種之一,戰國時代已廣泛應用。早期為行軍作戰時鼓舞軍心的軍樂器,漢代時成為單純烘托氣氛的節奏性樂器,常在各種樂舞場合使用。在鄒城樂舞百戲漢畫像石中,建鼓圖像最常出現,虎座居多。郭里鎮高李村東漢墓葬出土了一塊建鼓、樂舞畫像石,建鼓圖像十分精美,居于畫面中心位置,雕刻大氣磅礴,底座為虎座。兩虎身體前驅,后腿蹬地,一只前爪互抵,頭部相對合成一個虎頭,整體形象富有韻律動感。兩個鼓手騎在虎座之上敲擊建鼓,柱頂的羽葆、流蘇仿佛隨鼓點震動,震撼人心。
舞蹈:
巾舞,舞時以巾為道具。巾有長巾短巾兩種,均為兩人對舞,舞姿奔放,腿部跨躍騰挪十分靈活。(下轉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