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是我國重要的保護對象,尤其民族文物,是我國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部分。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國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民族文物的收藏、研究和保護工作。民族文物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經過千百年歷史沉淀的產物,民族文物上浸潤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隨著文化事業備受關注,民族文物博物館建設趨于完善,民族文物的收藏與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具體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亟待改進。因此,構建民族文物管理的標準化體系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對民族文物的概念進行了闡述,指出了民族文物管理的現狀,分析了民族文物管理標準化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和措施,針對如何做好民族文物收藏與保護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民族文物;標準化管理體系;構建策略
引言:民族文物作為我國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確保民族文物安全是各地博物館的職責。民族文物保護機構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標準化體系,提高文物管理效率,增加文物安全管理系數,確保民族文物安全。目前,我國針對民族文物保護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旨在捍衛文化遺產的安全和真實性。民族文物博物館作為收藏民族文物的重要機構,要在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創新民族文物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比發達國家的文物管理手段,我國的一些文物藏館還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尚缺乏相對健全的標準化管理體系,缺乏理論依據和標準支持。因此,構建因地制宜的標準化管理體系是提升民族文物管理效能的關鍵。
一、關于民族文物概念的有關闡述
民族文物是一個相對復合的概念,是一種較為寬泛的范疇,首先,“民族文物”顯然是“文物”的一種,二者是“屬”與“種”的關系,“民族文物”是“文物”的一部分。民族文物與普通文物有著共同點,但也具有自己的特征。二者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都承載著一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屬性,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時代特征和歷史政治背景等,都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但“民族文物”又有著和一般文物截然不同的地方,文物本身不會表達,只是通過物質外形和特征代表一定歷史階段的藝術手法和社會現象。一般的文物或多或少有殘缺,但民族文物一般保存較為完整,甚至個別的文物還在使用中,可以稱之為“活化石”。民族文物大多數留存在民間,容易受破壞和磨損,多以竹、木、皮、毛為主,容易滋生蛀蟲發霉,難以長期保存。
民族文物帶有明顯的民族屬性,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見證,是民族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的一種物質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總眾多,民族文物是考古和歷史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各民族發展史的體現,是研究和認識中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標本。民族文物是我國文物保護機構保護的對象,也是民族文物博物館收藏的主要藏品,具有極強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是我國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物具有多重價值,文物研究和管理工作者要從民族化的視角界定民族文物。民族文物是各民族制作和使用的物件,帶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具有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民族文物管理的現狀
民族文物管理涉及的內容很多,管理工作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科學的工作方法,要以標準化的管理體系規范管理工作,進而保障民族文物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的進行。但目前,民族文物管理工作存在一些問題,管理標準化體系還有待完善,許多管理項目缺乏一致的標準。
1、民族文物分類工作混亂
民族文物分類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中的基礎性工作,首先要根據民族文物的屬性和特征,按照一定的原則對萬物進行分類,進而達到便于文物收藏、整理、提取等目的。但目前民族文物分類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分類不夠標準化,不同的博物館分類方法不同,分類不一致。例如有的按功能分類,有的按時間分類,導致同一類文物被分開。
2、民族文物定名不一致
不同的文物都有不同的名稱,民族文物定名工作是區分文物最簡單的方式,一般根據文物特征為其定名。名稱的確定要能揭示文物的內容,能夠體現文物的特征,名字要簡潔、明了,要便于查找和提取。但目前,個別博物館隨意定名,造成文物查找和取用出現混亂。
3、民族文物編目不清晰
編目是一種登錄樣式,編目的內容能夠體現文物的特征和內涵,要清晰的展現出文物的登記號、名稱、作者、時代、地區等信息。其內容可以描述出文物的特征,編目中還要體現鑒定意見和流傳經過,編目文字要簡明、準確,要附圖片。但目前,博物館的編目書寫不夠完整,格式不正確,導致文物分類和藏儲難度較大。
4、民族文物安全操作不合理
目前個別民族文物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素質較低,工作態度懶散,對待文物管理及保護工作不夠重視,其實際操作技能不熟練,由于工作人員失誤造成文物損壞的事件時有發生,不利于文物的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開展。
三、民族文物管理的標準化建設的必要性和內容
1、民族文物標準化建設的必要性
民族文物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一定時期民族文化結晶,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文物保護部門對于民族文物的收藏、管理等工作格外重視,因此,構建標準化的文物管理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部分博物館根據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目前,尚缺乏系統的標準化管理體系,民族文物管理工作還缺乏系統的保障,民族文物管理工作有待精細化和標準化。隨著博物館規模的擴大,收藏文物數量與日俱增,陳列、展覽的文物品種隨之增加,管理工作量增加,工作更為復雜。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實現民族文物的科學管理,提升民族文物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
2、民族文物管理應具備和建立的規范化標準。
標準是一種科學的、可衡量的量,文物管理中的標準,主要指文物管理工作中的原則和準則。包括組織編制標準、操作規范、信息數據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具體的操作規范,這也是民族文物管理標準化的關鍵內容。傳統的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環境較為封閉,缺少時代特征,與外界溝通少,文物展覽、陳列、保護措施較為落后。博物館的管理工作缺少國家有關部門的宏觀控制,缺乏整體大局意識。其次,文物管理工作的實際操作項目,缺乏統一的章程,缺乏地域性的、個性的管理工作模式,影響文物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要盡快建立規范化的管理標準。
3、標準化建設的內容
文物接收與登記。入館的民族文物,首先要進行接收與登記,博物館要制訂文物接收登記的標準,進而將人館文物做好初步管理。
文物入藏。不是每件文物都能作為藏品,在民族文物入藏時要經過科學鑒定,制訂人藏標準,可以保證文物的質量。
文物分類。文物分類是文物管理的基礎工作,做好分類有助于文物入藏和提取,博物館要根據文物特點進行分類。
文物定名。文物定名要做到準確無誤,可以反映出文物的內涵和外在特征,博物館要建立一定的定名原則和標準。
文物編目。博物館要對民族文物進行編目,編目的項目、格式、書寫要按照科學的要求進行。
文物檔案管理。文物檔案是一種重要的文物參考資料,對于民族文物來說,具有考察價值,科學管理民族文物離不開文物檔案,博物館要對文物檔案的收集、立卷、分類進行科學管理和規范。
庫房管理。庫房是存儲文物的重要場所,做好文物庫房管理是保證文物安全的基礎。民族博物館要根據文物管理的特點制訂庫房管理標準。
文物安全操作。文物在展覽和陳列過程中經常被提取和操作,在認為移動過程中,極易造成文物損壞。文物修復中也面臨破壞的威脅,因此,博物館要針對操作工作進行標準規范。
四、民族文物管理標準體系構建的措施
民族文物管理標準化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繁雜而綜合的工作,而且任務難度較大,是短期內無法實現的系統性工程。民族文物管理標準化體系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體系,是文物管理工作開展的依據和保障。
1、建立標準化體系子系統
任何一項工作的標準化體系的履行難度都很大,首先,要將整體系統劃分為多個子系統,各部門各司其職,先完成子系統規定的標準,進而逐漸完成整個體系的標準化管理業務。其次,民族文物博物館不能建立全國一致的標準化體系,要根據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建立具有個性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因為不同地區的民族文物是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屬性。
2、提高管理人員遵守標準化體系的意識
博物館管理工作項目眾多,各部門的管理人員要按照規定的管理制度開展管理工作,民族文物博物館要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包括文物收藏制度、文物修復制度、庫房管理制度等等。不同的制度對于不同部門的管理人員有著不同的約束力。各管理人員要根據自己的崗位特點,加強管理工作秩序化和規范化,實現民族文物管理的標準化。其次,管理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有了制度要執行,而且要加大執行的力度,強化制度的約束作用。
3、提高民族文物場館管理人員的道德品質
作為文物管理人員,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看到文物不起私心,文物是國家的瑰寶,是我國流傳千百年來的財富,文物管理人員要秉承一顆愛國之心,對待民族文物。其次,管理人員要具備堅韌的毅力。文物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產物,文物上的一絲一毫都不容破壞,文物管理者要具備耐心,尤其文物修復工作,很多文物由于多種原因出現破損,修復人員要小心翼翼地進行修復,盡量使文物恢復原狀或接近原貌,確保文物的價值。管理人員道德品質的提升也是配合管理標準化體系的關鍵。
4、在標準化體系構建時重塑民族文物的價值
民族文物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博物館一直在追求“精英藝術”,忽視了對民族文物的關注,但目前,民族文物被廣泛重視。博物館學理論也曾指出“大眾藝術”、“通俗藝術”的重要性。民族文物管理的標準化體系的構建是重塑民族文物價值的有效途徑,上世紀開始,我國有關部門就開始了對民族文物的搜集,為今天民族類博物館積累了大量的成果與藏品。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管理手段被應用于文物管理工作中,更體現了構建標準化體系的重要性。
5、加強保護,增強典藏效果
民族文物管理標準化體系構建中不可缺少的是對文物的保護,要采取一種預防大于保護的理念指導保護工作。提升工作人員的素質,定期組織管理人員培訓,增強文物保護的責任感,提升文物典藏專業鑒定的能力,樹立人文、技術的保護觀念。民族文物保護要作為一種文化,深蘊于心,寓于實踐,將民族文物保護觀念融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
結語:民族文物承載著不同時期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為世界的發展、我國的繁榮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因此,構建民族文物的標準化管理體系是歷史發展必然,是我國重視民族文化的標志。做好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工作是我們開展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維護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舉措。民族文物的核心價值在于文化,文化是文物的靈魂,民族文物的核心價值在于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保護民族文物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