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覺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從生理屬性被更多地賦予了文化屬性。它對世界觀、物質觀都在做著充分的闡釋與調節,試圖將其歸為到平衡且帶有少許變化的狀態中。以民族藝術為例,在視覺文化的語境下,傳統的民族藝術正在透過現代視覺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且受到大眾的娛樂消費方式的影響,民族藝術正在身份的認同和情感的皈依上面臨著一場重大的變革。
關鍵詞:視覺文化;民族藝術;重構;發展
視覺作為人類固有的生理屬性,是人們理解事物最初的通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視覺成為人們進行傳遞與表達的工具,因而被衍生成為文化產物,并由此誕生一連串的文化現象。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是圖像構成的系統呈現出物質與思想的形態。可以說,人類一切感性經驗的積累都源自于視覺。民族藝術在人類的文化語境中,是對某一個特定地區的族群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的是這一族群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歷經地域的變化,祖輩的更迭后,對生命產生的哲學體驗,它不依附于社會某一個階層,是集體性的積累。進入到現代社會之后,人們的生活空間變得越來越大,及至到現在的全球化背景,民族藝術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甚至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族群藝術融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做出適應生存與發展的變革。
一、民族藝術的視覺屬性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民族藝術被分為生活藝術、儀式藝術和展演藝術。儀式藝術和展演藝術都是在生活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既然是表演就需要用視覺欣賞。這就決定了民族藝術的基本屬性是視覺。民族藝術的視覺性越強則傳播性越廣,反之,傳播性就比較狹窄。
視覺能力是人基本能力,并不需要特別訓練,人人都可以在外象化的世界中進行自我的探索。但是視覺能力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則需要先天的稟賦加上后天的訓練。圖像早于文字出現的時間,時間也是從漫長的圖像中演化而來的圖像和形象為主導的文化表達方式在人類的潛意識中,是居于文字之上的。我們反觀當下說是一個看圖的社會,其實只是回歸到原始社會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一種重復,這種重復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不可能突破視覺文本的屬性,近年非常流行的“印象系列”就是最好的證明,同時說明了景觀化和舞臺化是民族藝術制作展示的重要途徑。
二、視覺文化下的民族藝術重構
民族藝術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人為制造物都是可以復制的,大到建筑,小到隨身的裝飾,這些藝術的表現形式似乎在內核上有著共同的圖騰崇拜,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復制技術登峰造極,復制效率一日千里。
信息爆炸聚變、工業轉換成文明、智能轉換成生活,物質極度豐富帶來大眾娛樂的多樣化和消費性,為民族藝術的重構奠定了觀念與物質上的基礎。民族藝術不得不面對的是“消費即存在”的邏輯,放下身段,進入到快餐化消費和碎片化思索的狀態中。“民族風”的大肆風行使得中國的各個火車站、汽車站、旅游景點等等人流最為集中,人群層次最為豐富的場所出現了大量的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它們可以為所有人帶來既新奇又認同的感受。所有這些民族藝術的物化表現雖然是根據民族差別進行生產,但在色彩、圖案、造型等方面早已經趨大同存小異了,這也使得民族藝術面臨著獨特性的缺失。因此,民族藝術的重構還是要在大眾中才具備發生的條件,社會、族群、個人、地域、自然、物質,缺一不可,由此說明了要想成功的重構,民族藝術還需要對抗越來越快的城市化進程和越來越頻繁的人口流動。
三、視覺文化下的民族藝術發展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民族藝術在最初的誕生階段,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是為了滿足實際生活中宗教、精神與禮儀的需求,他們都經過了政府和社會精英階層的甚至、選擇與改造,使其從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變成了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官方力量。
在大眾消費全面蔓延、幾何速率增長的今天,民族藝術也被納入到消費的內容之中,它被當作是一種符號,傳輸著民族情感上與心理上的認同,所以必須向著通俗化與形象化的方向發展,其內部邏輯與外部呈現都要帶有商品的屬性,不能再只是停留在人們的冥想和思考之中,而是要接受全面性的推廣與普及。這種官方性向民間性、精神性向商品性轉化的趨勢幾乎是必然的。
另外,民族藝術會在視覺文化的推動下,形成產業機制,與商業資本、文化權利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雖然民族藝術還是處在一種被審視、被選擇與被改造的地位,但是精英文化的優勢將被打破,雅文化與俗文化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明顯,資本市場的介入會使民族藝術呈現出一種全民同樂的盛世歡歌狀態,從而創造出更加多元、豐富的形象來滿足人們的視覺欲望。
結語:民族藝術只是一個概念,但是民族藝術在視覺化的呈現下確實一個實實在在的產物,它的屬性使它成為任何時代背景之下,族群文化的主體表達形式,尤其在當今社會,民族藝術迎來新的發展,這個發展為民族藝術開啟了更加穩定和持久的創新之路。視覺文化在其中承擔的轉化與支持的作用既是先天性的,也是發展必須的,由此可以判定,視覺文化在民族藝術的重構與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重要且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