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學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美術教育是“以提高國民審美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方針。在學校美術課堂中,教師必須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以適應當下的教學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學;課堂;素質
審美教育是我國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實質是把理性滲透到感性的個體存在中去,凈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心靈得到美的升華。實現美育目標的途徑有很多種,而美術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數教師只注重傳統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講授練習,忽略了美育更寬泛的實際內容,導致教學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還會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嚴重阻礙了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傳統專業美術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美,體驗自然美,欣賞藝術美,領悟社會美,使他們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
1.發現生活美
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有意、主動和系統的知覺活動。它不僅是各種美術知識學習、美術創作和美術欣賞的必要前提,同時也是學生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學中,觀察是體驗空間感受力、造型元素、質感、記憶力和想象力以及審美情趣和整體觀念等諸方面的過程。在觀察體驗中,學生所獲得的審美感受能幫助他們理清思路,使線條、明暗等造型元素在作品中得以體現。觀察力必須在觀察過程中得到發展,并取決與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美術教師從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內容,創設生動和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主動觀察下發現生活中的美,能使他們擁有敏銳的視覺意識,并逐漸形成學習美術的興趣愛好。例如,在小學二年級《家庭里的故事》一課前,筆者讓同學們放學回到家后觀察并記錄下各自在家里看到和做過的事。在上課時,我先播放了一段小朋友們熟悉的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中的片段,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接著提問同學們:“大家通過昨天的觀察后,有沒有發現生活中也有許多跟動畫片里一樣有趣的事呢?”學生們顯得學習興趣十分濃厚,踴躍回答問題,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我也給了他們一些作畫提示,如怎樣表現事情的情節場面、人物的動作神態、場景的空間和透視等等,鼓勵同學們大膽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學生們的繪畫作品中有的表現了春節過年時全家人喜氣洋洋的情境,有的表現了平日里媽媽在廚房里做菜的溫馨畫面,雖然出現了一些透視關系上的問題,但是畫面都表現得非常生動。學生們通過深入細致地觀察和描繪,不僅學到了美術知識技和能,更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增進了與家人的溝通交流,引導他們在每個小細節里發現生活中的美。
2.體驗自然美
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美感是客觀事物的美引起的主體愉悅的心理狀態。大自然的美能夠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感,也孕育了藝術美的創造。將自然美融入到美術課堂中,讓學生們學會體驗和感受真實的物體,之后再運用個性化的手法進行造型表現,不僅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拓寬了學習領域。教學過程中應盡量提供學生能自由表現的世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進行表現想法的自主活動。如在《種子發芽了》一課中,筆者先給學生們講述了不同植物種子的發芽生長過程以及需要的條件,之后讓他們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子在器皿中培育發芽。要求同學們通過不同時期的觀察,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植物在生長過程,并配上適當的文字說明。在這個繪畫記錄的過程中,不需要以畫準、畫像為教學重點,而是借助植物的形,培養學生運用造型元素、原理進行造型表現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懂得尊重自然,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教師的任務就在于把兒童從大自然中發現和感受到的美,以及在繪畫創作里閃現的美感表達加以肯定,使之在認識上加以提高,并保持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3.欣賞藝術美
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它從視覺對作品的直觀感受開始,通過知覺、聯覺與統覺而變成情感和意識的過程。欣賞和觀察一樣,都是培養學生用眼睛去感知對象,都是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時,教師應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欣賞方法。美國美術理論家費德曼提出的美術欣賞程序中,包括“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四個步驟。在初中一年級《大師自畫像》的美術欣賞課中,筆者將梵高、席勒、倫勃朗等著名畫家的自畫像展示給同學們后,根據費德曼的美術鑒賞程序,向學生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哪一幅作品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給了你什么感受?”、“作者如何使你產生這樣的感覺?”、“作者想表達什么”以及“你喜歡這幅作品嗎?”同學們以小組形式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他們不僅能用豐富的美術語言描述作品畫面,還能主動探索作品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學生們還通過課后查找資料,將不同作品相互對比,明白了畫家們不同的經歷和環境會影響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情緒,所以他們的自畫像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藝術作品中的美,還需要鼓勵學生學會通過美術館、博物館、網絡、書刊等多種渠道獲得相關信息,不斷提高欣賞和評述能力。
4.領悟社會美
在美術課程目標“欣賞·評述”領域中,要求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崇尚文明,增強名族自豪感,養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社會中的真、善、美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領悟社會美,能使學生在掌握美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優秀的個人品質,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股“民俗熱”在全國上下風起云涌,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和保護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在《端午節》一課中,筆者用一首屈原的《離騷》引入課題,給學生們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這位愛國詩人的高尚節操。之后播放了端午節老百姓們吃粽子、賽龍舟的視頻。不但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藝術創作的靈感,同時也讓學生們領悟到這些社會現象中的美,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從小培養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結語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早已改變了曾經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課程內容由“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轉變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所以,美術教師也需要對美術教學進行觀念的改變和教學方式的調整,不僅要做到傳授知識,更加做到激活知識,必須要以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素質作為美術教學中的主線,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得以全面發展,讓美術課能真正塑造孩子美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