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床中對于腎衰竭以及尿毒癥患者開展血液透析治療非常多見,由于現在透析技術的不斷進步,透析治療的具體方案也隨之得到完善,慢性腎衰竭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需要提高科學護理方式,避免出現并發癥,使患者的存活率得到提升。
關鍵詞:血液透析;慢性腎衰竭;護理方法
慢性腎衰竭在臨床中十分多見,對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最近幾年以來慢性腎衰竭的發病幾率不斷升高,有資料統計,全球現在大概有200萬人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維持生命[1]。對于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屬于一項長期的過程,在血液透析期間會存在各類并發癥的風險,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由此可見,在給予慢性腎衰竭患者開展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怎樣減少并發癥的出現,降低風險,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保障,屬于臨床需要討論的問題。
1 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前的護理措施
在開展透析治療之前需要掌握患者對于疾病以及透析治療的認識程度、患者家庭經濟情況、日常生活習慣以及患者在家庭中的角色等,尤其是針對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由于其沒有心理準備,因此治療比較困難。此外,倘若開始治療,患者一生無法中斷,使其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加重,患者容易出現不安以及絕望心理,大部分透析患者存在心理壓力,從而導致沮喪、情緒低落、焦慮以及恐懼。在開展治療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工作,詳細介紹透析治療的有關知識與預后效果,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與患者保持交流,耐聽傾聽患者的煩惱,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變化并且加以開導,緩解患者的思想顧慮,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在開展治療之前需要完善消毒以及殺菌工作,避免細菌感染,將透析所用藥物、透析液以及急救藥物準備好,對于透析機的操作方法需要熟練掌握[2]。
2 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時的護理措施
在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需要對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以及透析各項監測指標情況嚴格觀察,倘若患者出現任何不適以及并發癥,需要馬上采取處理對策;血液透析治療中最常見的并發癥為癥狀性低血壓,出現的原因為超濾水分過多過快導致血容量不足以及自主神經病變等,患者的表現包括胸悶、面色蒼白、惡心嘔吐以及出汗等,嚴重患者會產生一過性意識喪失;對于上述情況的護理對策:采取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透析膜,在開展透析治療之前停服降壓藥物,將其用于透析之后服用,在透析治療開始時,血流量慢慢增加,從每分鐘50ml開始,當患者適應之后,將其增加到每分鐘200ml,倘若患者出現低血壓現象,馬上降低血流量速度,給予患者吸氧,采取頭低腳高位[3];在血液透析治療中失衡綜合征屬于一類急性并發癥,出現幾率在3%到20%,一般出現于首次接受透析治療或是透析治療間隔時間過長的患者中,患者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頭痛、惡心以及嘔吐等,嚴重者會產生昏迷、精神異常以及抽搐;對此的護理措施為針對首次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需要開展誘導透析法,透析時間不能夠高于3小時,選取高鈉或是碳酸氫鹽透析液,避免產生腦水腫,提高透析次數,血流量保持在每分鐘200ml以下,不建議采取高效透析器,在透析結束之后1小時給予患者葡萄糖,針對糖尿病患者給予氯化鈉,避免失衡綜合征的出現[4]。
3 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后的護理措施
關于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問題非常關鍵,患者營養情況直接影響到其生活質量、并發癥以及生存年限,在開展透析治療期間會造成各類營養物質的丟失,此外,由于患者需要限制水鈉攝入,會引發營養代謝紊亂,對此需要依照醫囑給予患者低鹽、高蛋白、低脂、高熱量、高鈣低磷以及低鉀飲食;指導患者在平時生活中需要加強保暖工作,保證充足的睡眠,由于患者的免疫能力降低,因此需要少去公共場所,尤其在流感季節外出;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進行散步以及打太極拳等活動[5]。
小結
由于現在醫學技術的發展,血液透析治療中的技術以及護理方法也都出現了進步,對于血液透析的護理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需要提高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以及并發癥護理,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 周永玲,王彩虹 . 關于優質護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的應用體會分析 [J]. 中國衛生產業,2014,16(33):44-45.
[2] 王勇 . 認知行為護理對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負性情緒和慢性貧血的影響 [J]. 中國民間療法,2015,18(7):95-96.
[3] 程紅梅 . 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的護理體會 [J]. 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21(5):84-86.
[4] 張舒舒,梅曉蓉,徐萍曉 .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風險分析與護理管理對策 [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7(12):2033-2034.
[5] De Sousa MR,Silva AE,Bezerra AL,et al.Adverse eventsin hemodialysis:reports of nursing professionals [J].Revistada Escola de Enfermagem da USP,2013,47(1):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