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血液病患者在醫院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以及進行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方法: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中患白血病的患者150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進行調查,對其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進行統計,記錄患者感染的部位、化療的方式以及住院時間,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與住院時間、化療方法、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以及抗菌藥物的使用有關。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最多,其中以肺部感染為主。結論: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化療時間較長,化療后骨髓抑制期粒細胞缺乏,治療過程相對困難,住院時間比較長,所以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發生率較高,通過加強營養、保護性隔離、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等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血液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護理干預;
白血病作為血液病中的一種特殊疾病,因其自身的造血干細胞異常,機體免疫力降低導致的一種克隆性疾病,發病機制主要是因為白血病細胞在組織中大量增生,導致患者的造血系統受到嚴重損害,加重了病情的發展[1]。醫院感染是血液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血液病患者需要長期住院進行治療,大多數患者由于長時間待在醫院進行化療,化療后導致患者骨髓抑制,使患者身體抵抗力、免疫力不斷下降,加大了醫院感染的風險。為了研究血液病患者在醫院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以及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干預的效果,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我院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50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進行調查,以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為以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50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進行調查,其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齡12~80歲,平均年齡在(45.3±13.9)歲,病程(3.3±1.29)年。選取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80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7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住院化療。
1.2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1)患者均符合我國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2)均取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3)排除有精神疾病,不能進行正常溝通的患者。
1.3治療方法 對患者發放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調查表的主要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病程等,并且嚴密觀察患者的感染部位、化療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患者外周白細胞、粒細胞的數值。
1.4觀察指標 醫院感染的標準參照國家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為參考依據[2]。
1.5統計學方法用SPSS18.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院感染率與感染部位的分布 150例白血病患者感染的有38例,感染率為25.3%,感染的途徑主要以呼吸道為主,其中以肺部感染最為常見,見表1。
2.2影響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白血病化療患者的醫院感染因素,與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不同的住院時間、化療持續天數、化療類型等有關,結果見表2。
3討論
3.1 住院時間白血病作為血液病中的一種特殊疾病,隨著住院時間增加,感染的發生率也隨之而上升[3]。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結果表明,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患者的住院時間、化療方法等有關。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防御功能由于長時間住院接受化療方法治療,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加上血液科急危重癥的患者相對較多,病房的流動人口密度較大,導致感染率增多,因為感染的發生,使得患者的病情再次加重,住院時間被迫去延長,從而出現再次感染。所以,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需要護理人員加強護理干預,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減少感染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身體恢復,減少住院時間。
3.2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白血病主要的藥物治療是以化療為主,化療后骨髓抑制期出現發熱等癥狀后,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感染,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抗菌藥物使用超過七天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概率比使用小于七天的患者大,說明抗菌藥物是提高治療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以及減少患者耐藥性的關鍵。但是由于廣譜抗生素會致使機體失去平衡,最終導致菌群失調,造成更嚴重的感染[4]。因此,在用藥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藥量,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作出調整,采取積極的預防手段,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3.3中性粒細胞數和白細胞數 中性粒細胞數和白細胞數也是影響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中性粒細胞的數越低,粒缺持續的時間越長,說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越高。白細胞因其具有吞噬和趨化作用,參與了機體的反應過程能夠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所以白細胞數目越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就越高。
3.4醫院感染部位 其中感染的部位主要以肺部感染為主,因其直接與外界相連,病原微生物經空氣進行傳播,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除此之外,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防御功能下降,對疾病的傳播不了解,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醫院的感染發生率。
3.5護理干預措施 白血病作為一種惡性疾病,極易發生感染,我國臨床研究表明,感染是導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白血病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對感染的發生起到了顯著的護理效果,有效控制了感染,減少住院時間,從而減輕患者的住院費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1)飲食護理:飲食護理是促進患者康復的原因之一,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食用清淡、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食物,并且要注意食用的食物是否安全,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2)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各項操作及接觸患者前后嚴格執行手衛生;(3)用藥護理:嚴格執行醫生的醫囑,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按時按量進行服用;(4)加強病房管理:病房應定時開窗戶通風,保持空氣的濕度在正常范圍內;病室的桌面地面每日濕式清潔;患者的床單被套應嚴格進行消毒處理,遇污染時隨時更換,保持床單位的干凈整潔,以防止交叉感染;(5)陪護制度:嚴格控制每天探視患者的時間,并且控制探視的人數,在進入病房探視時戴好口罩,消毒洗手,對患者家屬加強健康教育,以減少感染的發生[5]。(6)對于白血病患者化療后骨髓抑制期,要對患者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護理人員在進入病房前,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嚴格執行手衛生后才可以進入病房為患者護理;此外,如果患者出現白細胞特別低的情況,要對患者進行單間隔離或使用層流床,同時對病房采取必要的消毒隔離措施,用紫外線燈管對病房進行空氣消毒半個小時至一小時,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床頭柜以及患者病房的一切物品,一天兩次,并且在病房門口貼上保護性隔離標識,引起注意;同時要減少對患者的探視,嚴格限制每次探視的人數和探視的時間,探視進入病房前穿好隔離衣,戴好口罩,嚴格洗干凈手之后才可以進入病房探視。綜上所述,通過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醫院感染的情況明顯得到改善,因此,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感染的嚴重性,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意識,樹立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 楊陽,潘苗苗,楊方方等.淺析血液科患者的感染危險預見性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3):326-327.
[2] 關瑞鋒,安云鳳,趙敏等.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6):642-643,649.
[3] 詹磊,閆麗.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1):53-54.
[4] 陳松燕,汪里萍,薛菊蘭等.血液科患者醫院感染監測與護理干預[J].黑龍江醫學,2016,40(1):90-91.
[5] 陳松燕,汪里萍,薛菊蘭等.血液科患者醫院感染分析與護理干預[J].黑龍江醫學,2016,40(2):176-177.
[6] 仇蓉,吳綺珣,劉吉子等.護理干預在惡性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4):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