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應用腸溶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的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取68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分組對比,利用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治療者設定為觀察組,利用阿司匹林治療者設定為對照組,每組34例。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較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APTT、PLT、PT指標均比較優,(P<0.05)。結論:為了盡快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建議臨床對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應用聯合方法進行治療,即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
關鍵詞:短暫性腦缺血;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
短暫性腦缺血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具體是指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引起局灶性腦缺血,使得神經功能出現障礙。臨床大部分患者是因為各種因素導致顱內外血管壁受損硬化所致,如果沒有對該病進行及時治療,病情快速進展,嚴重可出現腦梗死,且對患者后期生存質量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1]。為此,實驗特意選取68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進行分析,現將具體治療報道做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1年內(2015.10~2016.10)收治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共68例,將其分組對比,觀察組34例患者中,女性和男性分別占:16例、18例,患者最小年齡為42歲,最大年齡74歲,平均(58.61±0.24)歲,對照組34例患者中,女性和男性分別占:14例、20例,患者最小年齡為41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平均(59.02±0.35)歲,入院后,均依據臨床表現,腦血管檢查、頭顱CT檢查、血液流變學檢查,確診為短暫性腦缺血,排除其他疾病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阿司匹林治療,用法:100mg/次,3次/d,連續治療1個療程(2周)。
1.2.2觀察組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用法,阿司匹林用法同上,在此基礎上,每12小時給患者靜脈滴注5000U低分子肝素鈣。連續治療1個療程(2周)。注意:用藥期間,務必要密切監測,若患者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要對癥治療,避免影響總體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的APTT、PLT、PT指標及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觀察,指標依次代表:活化凝血活酶時間、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記錄相關數據并比較。
1.4療效評判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體征恢復正常,暈厥、猝倒、復視、意識模糊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與治療前相比,患者臨床癥狀,猝倒、復視、暈厥等明顯改善,體征基本平穩;無效:體征及癥狀無任何變化或加重。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2.0)專用統計學軟件分析實驗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依次用均數加減和百分比表示,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
觀察發現,觀察組的APTT、PLT、PT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1:
2.2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
統計對比發現,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47%,觀察組為97.06%,P<0.05。見下表2:
3討論
以感覺障礙、癱瘓、單眼視力、短暫性失語反復發作為主要特征的短暫性腦缺血屬于臨床常見病種,其發作原因及發病原理,目前臨床還沒有明確界定,仍存在分歧,初步認為:腦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疾病、微栓塞、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血液成分的改變是疾病主要誘因。短暫性腦缺血屬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有文獻報道:約30~60%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出現與頸動脈狹窄有較大的關聯性[2]。所以,治療以抗凝治療為主,降低患者血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環。
阿司匹林的主要功效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藥物進入人體后,能夠有效阻斷環氧化酶,抑制花生四烯酸向血栓素的轉化,但臨床發現,本品使用的同時,如果劑量過大,會使患者出現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所以,治療要做好用藥監測。低分子肝素鈣是分子量較低的一種肝素,滴注給藥后,通過選擇性抗凝血因子Xa活性,發揮抗凝作用。本品以生物利用度高、抗凝效果好等特點,在抑制血栓形成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將其配合治療短暫性腦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環,避免血小板聚集體內,提高治療總體效果。結合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觀察組的APTT、PT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LT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以97.06%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47%。數據足以說明: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的理想治療方法是: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腸溶阿司匹林。
綜上,為了盡快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建議臨床對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應用聯合方法進行治療,即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
參考文獻:
[1]吳昊.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147-148.
[2]李文靜.腸溶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效果體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