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采用防風通絡丸結合火針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收治的12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火針治療,觀察組采用火針+防風通絡丸口服,比較兩組間的療效。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防風通絡丸結合火針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防風通絡丸 火針 類風濕關節炎 臨床觀察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非化膿性炎癥為主的自身免疫病,常伴關節外癥狀,故稱類風濕病。其特征為多侵犯小關節,如手.足及腕關節等,常為對稱性,呈慢性經過,可有暫時性緩解;常導致關節腔滑膜炎癥.滲液.細胞增殖.肉芽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后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由于多系統損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故認為本病是自身免疫病。病因迄今未明,故無特效藥物治療,現今藥物治療一般采用水楊酸鹽、非類固醇抗炎藥、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有一定療效,但不能根治,其較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近年來,我院在診療上千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過程中,采用純中藥制劑防風通絡丸,配合火針的傳統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臨床觀察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類風濕關節炎病例,均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及病程間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根據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標準規定,有以下所述7項中之4項具備,可診斷為本病。
1.2.1晨僵至少1小時(≥6周);
1.2.23組或3組以上關節腫(≥6周);
1.2.3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6周);
1.2.4對稱性關節腫(≥6周);
1.2.5類風濕皮下結節;
1.2.6手X線片改變;
1.2.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采用火針療法治(黃風濕系列療法)
2.1.1器械:毫針(長0.5寸-3寸不等)數枚.酒精燈一具.消毒干棉球。
2.1.2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八邪.風市.膝眼.足三里.三陰交.八風.阿是穴等穴。
2.1.3方法;囑患者仰臥于針灸床,術者立于患者右側,常規消毒穴位,點燃酒精燈,術者右手持針移至酒精燈外焰,將針尖燒紅后快速刺入上述穴位,得氣后留針,根據患者病情采用或補或瀉或平補平瀉手法行針,每2天1次,5次為1療程。
2.2方法:觀察組在其基礎上給予院內制劑防風通絡丸內服。
2.2.1組成:防風.烏梢蛇.姜黃.香附.枳實.雞血藤.木瓜.紅花.生地黃.秦艽.枸杞等。
2.2.2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3次。5天一療程。兩組每個療程間隔2天,治療3個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3.1.1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隨訪2年無復發。
3.1.2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大部分緩解,防風通絡丸減量使用。
3.1.3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改善,堅持服用防風通絡丸。
3.1.4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前后無變化。
3.2療效結果
療效比較觀察組痊愈35例,痊愈率58.3%;顯效15例,顯效率25%;有效8例,有效率13.3%;無效2例,無效率3.4%;總有效率96.6%。對照組痊愈15例,痊愈率25%;顯效18例,顯效率30%;有效19例,有效率31.6%;無效8例,無效率13.4%;總有效率86.6%。觀察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無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4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個西醫病名,以關節腫痛,運動障礙,晚期關節僵硬.畸形和功能嚴重受損為主要臨床表現。它屬于祖國醫學痹癥的范疇,《類證治載·痹癥》中說“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固,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宜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即說明痹癥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正氣不足,復感風,寒,濕,熱邪所致;風,寒,濕,熱邪侵襲日久不愈,氣血運行不暢日甚,淤血痰濁阻痹經絡,可出現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等癥;病久使氣血傷耗,可見氣血虧虛,臟腑受損的表現;又“腎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是以肝,腎,脾三臟受損為甚,故我院在治療本病中以祛風除濕,溫陽散寒,舒筋活絡為主,予以益氣養血,補脾胃調肝腎之劑,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本法中的防風通絡丸由防風.烏梢蛇.姜黃.香附.枳實.雞血藤.木瓜.紅花.生地黃.秦艽.枸杞等組成,其中防風.烏梢蛇.姜黃,木瓜.秦艽有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止痹痛的作用,紅花.生地黃.枸杞有活血化瘀,益氣補血之力,香附.枳實.雞血藤理氣健脾胃,諸藥共用使氣血和調,諸邪皆去而痛消;配以火針溫壯陽氣,調節身體臟腑功能,運行氣血,濡養全身,使瘀滯遇陽而化,氣血得熱而行;又取手三里,外關,肩髃,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八風,八邪等穴,補脾胃益肝腎,使經絡與五臟六腑相通,諸邪皆去,共奏益氣養血,補脾疏肝,溫陽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火針具有溫陽,散寒,逐濕之效,在本治療方法中配合應用,可使藥物發揮更好作用。兩者配合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再軍.黃風濕系列療法[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4-127
[2]中國針灸雜志.2013.6:511-518
[3]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13期
[4]王兆銘.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M].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