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早期腕關節病變檢查之中應用X線平片、CT和MRI的診斷價值,了解其準確性。方法:選2014年05月份到2017年05月份在我院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50例,全部患者都采取X線平片、CT和MRI掃描檢查,將掃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5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之中,CT檢測出32例64個腕關節出現早期病變,X線平片檢測出21例42個腕關節出現早期病變,而MRI檢測之中100個腕關節出現了骨侵蝕病變,X線平片、CT和MRI掃描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將數據與數據進行對比,數據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結論: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早期腕關節病變的診斷之中應用MRI或者是CT,能夠明確診斷出患者病灶,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值得應用。
關鍵詞:X線平片;MRI;CT;類風濕性關節炎;腕關節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屬于臨床常見多系統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為多關節慢性炎性、周圍性與對稱性疾病[1]。主要臨床表現是功能降低、受累的關節腫脹與疼痛等,有反復性與持續性發作的特征,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致殘,所以需要早診斷與早治療[2]。本次探究了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診斷中應用X線平片、CT和MRI診斷的價值,現作以下陳述:
1.研究資料和診斷方法
1.1研究的資料
選2014年05月份到2017年05月份在我院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50例,全部患者都采取X線平片、CT和MRI掃描。所選的患者中有19例為男性患者,有31例為女性患者;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患者分別是27歲-72歲,年齡的均值是(43.76±2.53)歲。
1.2診斷的方法
X線平片:患者均采取數字化的攝片檢查,進行常規的雙手腕進行拍攝,對骨質發、掌指關節與腕關節和等是否有異常進行觀察,同時對關節間隙和周圍軟組織改變情況進行分析。
CT:對病患的左腕和右腕進行掃描,將中心線對準背側軟組織,掃描層厚一般為2.00mm,進行連續掃描。
MRI:通過MRI掃描機0.5TMR診斷,患者取仰臥位,并對左腕和右腕進行掃描,掃描序列包含冠狀位的SE-T1WI,TE15MS,TR400-500MS,全部掃描的層厚為3毫米,矩陣設置192mm×256mm,視野為20mm×15mm,進行兩次采集,掃描完另一側腕關節時則對另一個進行掃描。
1.3統計的方法
對本次研究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并將整理好的數據納入統計學軟件SPSS22.0數據包中展開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通過率(n%)表示,各組間數據對比后獲得的P值小于0.05時,表明統計學意義成立;若P值大于或等于0.05,則提示本次研究獲得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與統計學意義。
2.結 果
在5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之中,CT檢測出32例64個腕關節出現早期病變,X線平片檢測出21例42個腕關節出現早期病變,而MRI檢測之中100個腕關節出現了骨侵蝕病變,X線平片、CT和MRI掃描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將數據與數據進行對比,數據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3.討論
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影像學檢查在骨科診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具有無創、簡單等諸多優勢,有利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性的探查,以此來為其疾病的治療提供重要依據[3]。X線平片屬于一種傳統的影像學診斷方式,操作簡單,檢查成本較低,但是這種檢查方式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漏診率與誤診率較高。CT診斷技術屬于一種先進的診斷方式,其掃描速度更快,掃描圖像的清晰度更高,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各種疾病的診斷中。研究顯示,采用螺旋CT對患者進行診斷,具有全面、快速等諸多優點,掃描完成之后,對圖像采用相應的計算機軟件進行重建,最終促使三維立體圖像形成,有利于對圖像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4]。特別在對患者進行X線平片的檢查過程中,因為患者的骨結構可能會出現相互重疊的現象,所以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診斷結果,而采用螺旋CT對其進行診斷,則其優越性顯著[4]。而MRI能夠較為清晰地反映軟組織及斷層之間的情況,在骨關節的診斷之中其優勢十分顯著。本次研究中顯示,在5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之中,CT檢測出32例64個腕關節出現早期病變,X線平片檢測出21例42個腕關節出現早期病變,而MRI檢測之中100個腕關節出現了骨侵蝕病變,MRI的診斷結果高達100%,X線平片、CT和MRI掃描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將數據與數據進行對比,數據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但是因為MRI的檢查成本比X線平片、CT更高,因此在臨床上進行病情診斷時,首選還是X線平片。如若X線平片檢查結果無法為病情診斷提供科學的依據時,則可以進行CT或MRI檢查。
概而言之,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早期腕關節病變的診斷之中應用MRI或者是CT,能夠明確診斷出患者病灶。如果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則可以應用CT、MRI對其進行檢查,將病變情況清楚的顯示出來,以此保障能夠為患者制定全面、科學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萬文博,周玲莉,王炎焱,李俊秀,唐杰. 高頻彩超與磁共振成像對類風濕性腕關節早期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J]. 中國醫學裝備,2016,(06):41-44.
[2]黎見明. MRI和CT影像學方法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中的應用探討[J]. 臨床醫學工程,2016,(01):1-3.
作者簡介:
邱勇剛,出生年月:1987年2月,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湖北省仙桃市,當前職稱:住院醫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醫學影像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