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水利工程建設中,中小型水庫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在中小型水庫建設運行中,大壩時常會出現一些病害影響其正常運行,因而對其進行加固處理十分必要。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小型水庫的大壩加固技術。
【關鍵詞】中小型;水庫大壩;除險加固;防滲
引言
我國很多的中小型都是建設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普遍存在著滑坡、滲漏等病害,不但導致水庫無法正常運行,還威脅著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而做好中小型水庫大壩的加固技術研究顯得十分的必要。
1、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原則
在中小型水庫大壩出現加固中,需要嚴格按照以下原則進行:
一是圍繞安全加固、解除病險的中心思想進行,盡可能的不增大水庫工程的規模;
二是突出解決防洪標準達不到國家防洪標準要求、已發生明顯的壩體壩基和放水洞漏水危及工程安全、工程結構破壞或穩定安全系數達不到規范要求,以及放水洞不能正常運行、溢洪道不能安全泄洪等主要問題;
三是盡可能的對原有的工程設施進行利用,確保節約成本,同時做好新工程和老公的銜接,避免出現新的安全隱患。
根據以上基本原則,針對水庫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
2、大壩除險加固采取的技術
2.1 大壩基礎防滲
在國內水庫大壩加固施工中,壩基加固的技術方法主要是遵循“上堵下排”的基本處理技術原則。水庫大壩基礎防滲的上堵措施包括:水平防滲和垂直防滲兩種。水平防滲有粘土鋪蓋和水下拋土等;垂直防滲有混凝土防滲墻、灌漿、截水槽回填粘土和高壓定向噴射灌漿構筑防滲板墻等。水庫大壩基礎防滲的下排措施主要有:減壓井降壓導滲、背水坡腳開挖導滲溝和壩后蓋重壓滲透等。一般情況下,垂直防滲處理的效果較為徹底,也是采用最多的形式。
2.2 振沖加固
在應用振沖加固施工技術時,為保證放樣準確,在振沖壩段兩端壩坡上,標出每一排孔的位置樁,并每隔20-25米設置一個斷面樁,振孔樁位定好后,由吊車吊起振沖器就位,利用振沖器的強力振動和自身重量,并在高壓水的沖擊下,造孔至設計深度。另外,在振沖器的強力振動下,壩坡必然會產生向下滑動的趨勢,工程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平臺振沖的施工法。
2.3 混凝土截滲墻及粘土鋪蓋
在水庫大壩的加固施工中,通過設置混凝土截滲墻或其他防滲帷幕,不但達到壩基及壩體防滲的效果,而且與其他防滲體形成整體,全面提升了大壩的整體穩固性和安全性。另外,粘土鋪蓋技術在水庫上游壩坡的加固施工中應用也較為廣泛,特別適用于粘土料場豐富的工程項目。
3、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況
某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放水涵洞和渠道等建筑物組成。樞紐工程于1956年1 2月動工,1957年5月建成。現狀大壩壩頂高程510.38m,溢洪道堰項高程為508.5m。2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510.14m,2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510.87m,死水位499.50m。總庫容12.14萬m3,有效庫容8.22萬m3,死庫容0.82萬m。本工程大程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14m。壩頂長52.54m,壩頂為4.8m,壩底寬度59.954m。
該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的小二型水庫,水庫工程運行50多年來,工程老化,滲漏嚴重,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工程已經進行了安全鑒定,并確定為三類壩。為了充分利用水利資源,更好的為當地社會經濟提供服務和保障,對該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是十分必要的。
3.2 大壩除險加固前復核計算
3.2.1 壩頂高程復核
根據壩頂高程計算成果,在設計及校核情況下,計算的防浪墻高呈均高于現狀壩頂高程,因此不能滿足<防洪標準》(GB50201-94)勺防洪要求。
3.2.2 溢洪道泄流能力復核
溢洪道位于大壩左岸,為開敞式正槽溢洪道,進口底高程508.Om(溢流坎頂高程),寬7.5m,長57.34m。溢洪道經計算水平段陡坡段與滿足20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
3.2.3 壩體邊坡穩定復核
本次復核滲流計算采用地質勘察報告提供的參數,計算依據《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5-2001),計算斷面心墻取最大斷面進行計算,采用河海大學AutoBank5.6HH-SLOPEr1.2軟件有限元計算,經分析計算,不同工況壩體單寬滲流量分別為工況S1q=l.15e-4m3/s.m,工況S2q=l.42-4m3/s.m,工況S3q=l.63e-4m3/s.m。出逸點和出逸坡降都超過規范允許范圍。但根據本次地質勘察揭示大壩存在壩體、壩叉與壩基結合部以及壩基和繞壩滲漏。工程現狀滲流出逸點高程和滲流量與理論計算值基本相符。
3.3 大壩除險加固
3.3.1 大壩防滲加固
大壩河床地基均分布強弱風化凝灰熔巖,屬堅硬巖,強度較高,巖體呈塊狀結構,但貫穿性結構面不多見,多閉合,巖體工程地質分類為III2B。大壩左右岸壩肩均分布殘坡積粘性土,厚度約2~8m,以下為強風化巖及弱風化巖,強風化巖工程地質分類為V,弱風化巖工程地質分類為III2B,壩基承載力滿足要求。大壩河床及左占岸均分布有強風化巖,強風化巖透水率大于10Lu屬中等透水層,目此河床及左右岸壩基均存在滲漏隱患。建議采用單管高壓旋噴造防參墻處理和帷幕灌漿。
3.3.2 背水坡整修
由于大壩背水坡坡面無規則、(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凹凸不平,局部坡度較大,易造成都滑坡,本次大壩背水坡按1:1.8坡度進行整修,并設置人行踏臺階以及種植草皮護坡。
3.3.3 放水涵洞改造
本工程現狀為壩身式放水涵洞,洞身為漿砌石城門形斷面,其進口閘門為轉動門蓋,啟閉設備為手動絞車。轉動門蓋存在銹蝕嚴重、閉不嚴密而漏水,啟閉不靈活,影響供水調度及管護,洞身存在漏現象。為解決以上問題,方便管護,對放水涵洞進行改造:(1)放涵洞采用PE管套入與進水口連接,管內徑400mm,管外周邊采用C25壓力輸送泵回填。(2)進水口放水閘門采用PZGM弧型高水頭潛沒斜式銅止水鑄鐵閘門,配QL2-8T型電動機直聯式螺桿啟閉機。(3)新建閉房3.4×2.8×2.95m(長×寬×高)的。
3.3.4 防浪墻
通過洪水復核,在未對溢洪道拓寬和降低溢洪道高程的情況下,狀壩頂高程510.38m低于P=0.5%校核洪水位510.87m。本次除險加擬對溢洪道進行整修,詳見第六點。整改后復核結果校核洪水位0.20m、現狀壩頂高程510.38m,仍不滿足規范要求。因此,需修鋼筋混凝土防浪墻,為倒“T”型結構,尺寸為52.54×0.30×0.8m(長寬×高,不含埋深高度)。
3.3.5 設置大壩安全監測系統
本次加固根據《土石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SL60-94)要求,并合讓里水庫大壩的實際情況進行大壩表面變形觀測點的布設。大壩設置6個位移觀測標點。其中I排2個觀測標點位于迎水坡508.44m高程、II排2個觀測標點位于壩頂、III排2個觀測標點位于背水坡502.20m高程。在每排位移標點兩岸延長線上分別設置1個工作基點和1個后視基點。水平位移擬用視準線法進行人工監測,垂直位移采用精密水準進行測量。基準點及工作點均要求埋設鉿結構檔,并配置強制對中設備。同時在距壩腳約3m處新建一個大壩滲流觀測池,池右側設一個量水堰。
結語
我國中小型水庫數量眾多,出險加固任務量大,隨著我國對水庫工程運行要求的不斷提高,必須加強對中小型水庫大壩出險加固的種植,通過多種方案的必選,荀澤合理的出險加固方案。在大壩出險加固施工中,應精心組織,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爭創大壩工程達到一次性驗收合格。
參考文獻:
[1]蒲宏艷, 廖加賓. 水庫大壩加固技術及防滲對策[J]. 民營科技, 2011(2):216-216
[2]汪湖海. 關于水庫大壩加固技術與防滲措施的幾點思考[J]. 黑龍江水利科技, 2012, 40(7):189-190.
作者簡介:郭梅 (1968年12月) 女 貴州納雍 穿青人 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工作 現任工程師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