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了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如何解決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我們應制訂工程施工期環境保護計劃,盡量減輕施工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使水利工程建設與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協調。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一、水利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水利工程施工對周圍地質環境的影響
在施工過程中,往往會破壞原有的地貌形態和巖土層的天然結構。從而產生一些環境地質問題。如開采石料時,巖土剝離后會加速風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開挖基坑和高陡邊坡時。巖土層會產生臨空面和卸荷裂隙,可能造成滑動破壞;棄石亂堆亂放會引發泥石流;基坑排水會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
(二)水利工程施工對周邊生活環境的影響
在施工過程中,有些承包商采取的環保措施達不到國家有關規定和合同中有關條款要求。主要表現為:一是施工放炮,施工單位為了趕進度,在居民聚集點用炸藥量過大,炮聲震動使部分民宅受損,正常生活受工程施工影響。二是施工棄渣,在施工中大部分承包商是按規定將棄渣傾倒到指定渣場的,但也有部分承包商不按規定將施工棄渣亂堆亂倒。三是生產廢水未達標就直接排入河道。四是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或傾倒在營地周圍。五是生產污油,施工機修場地附近油跡斑斑,存放機械設備的地方隨處可見油跡。六是營周衛生,部分施工營地周圍廢紙、塑料袋在樹叢中亂掛亂飛,灰渣、廢物、塑料、紙屑隨地亂扔。
(三)水利工程施工占地對交通的影響
遇到工程占地必須穿越公路時,施工期間會暫時阻斷交通,對交通運輸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此外,工程施工運輸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廢棄物散落在道路上的情況,也會對交通產生很大的影響。
(四)水利工程施工對農業的影響
由于施工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和農田,因而減少了原有的耕地面積。在施工中,河道的變化也可能淹沒一些土地,當施工地點處在地勢平坦地區時,這種影響比較顯著,而在山區影響較小。
(五)水利工程施工產生的有毒氣體污染
施工現場開挖爆破、車輛交通運輸、機械運轉、煮瀝青、使用環氧樹脂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有毒有害氣體。如爆破煙塵中的二氧化氮,當人吸入一定濃度的這種氣體以后,20h-30h 后,會中毒引起肺積水而造成死亡;另外,二氧化硫對土壤、湖泊、植物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六)水利工程施工對氣候的影響
施工現場的氣候主要受大氣候的控制,但在山區,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當秋冬交替時節,山坡的一側已是草木干枯,而在山坡的另一側卻是郁郁蔥蔥,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該處陽光充足,不受風的影響,為局部地區小氣候條件所帶來的結果。同樣,在其他季節,由于地勢不同也可出現溫差現象,這種現象在水電工地較為多見。由于施工現場各種設備的運轉,人員操作、焊接、照明、加熱烘烤等不斷放出熱量,出現“熱島效應”,造成局部地區氣溫升高。此外,施工煙塵,植被破壞等都會給當地氣候帶來影響。
二、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解決措施
在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因此,要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正確處理水利工程建設與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促使二者和諧發展,解決措施如下:
(一)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在某地區進行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在規劃或其他活動之前,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周圍地區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以及制定相應方案。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水利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通過對環境影響的評價,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給環境帶來的損害。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從整體上評價擬建工程的各要素和過程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及改變程度,為比較選擇方案提供依據。
(二)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
在水利工程的設計階段,我們應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同時為魚類產卵提供條件以及為鳥類和水禽提供棲息地和避難所。在工程的建設階段,應優先考慮采用環保的技術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設時,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長、動物成長的環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階段,應建立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及時進行環境跟蹤評價,發現有明顯不良影響的,應及時采取措施改進,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
(三)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
為防止和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及生態平衡破壞,應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而且依靠當地自身的能力很難使生態得到平衡、經濟得到發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建設方面,應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生態補償主體及補償范圍。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應在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中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對當地的生態進行補償,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生態平衡。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還原生態以價值,不僅是緩解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總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充分認識到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與生態可能產生的影響,牢固樹立環保理念,提高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識,養成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在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及管理的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不隨意捕獵砍伐水生動物和野生植物,注意保護動植物資源,盡量減輕施工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做好水利生態文明的發展,是水利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在發展水利的同時保護好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熊蕓.關于水利水電施工工地環境保護管理的探討
[2]翁立達,趙琛山.試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期的環境保護
[3]王超,李勇.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環境監理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