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促使相關領域涌現了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對于領域與行業的發展具有直接促進作用。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設施,水利工程建設與社會公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密切相關,在工程建設中充分應用新技術,可以優化水利工程建設質量,促進水利工程的運行與管理水平的整體性提升。本文針對水利工程施工,對其新技術的應用進行了詳細分析與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新技術;應用
近年來,我國水利建設事業迅速發展,在水利工程中,其施工技術與工藝的應用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作為工程施工的核心部分,施工技術應用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工程施工質量的好壞,而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全面優化水利工程的施工水平。因此,應用并優化新技術,是促使水利工程施工質量提升的有效手段。
一、水利工程施工特點
1.1 對環境影響較大
作為一項施工建設流程復雜的任務,水利工程的建設規模與范圍較大,施工周期較長,并且需要的施工材料種類豐富且數量巨大,因此,水利工程建設會對施工當地的河流、湖泊、植被、自然景觀等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時甚至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了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就需要對利弊進行權衡,盡可能發揮水利工程建設的正面影響。
1.2 工程規模大
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在于發電、灌溉、防洪等,這些功能的實現均依托于不同的工程結構,因此其工程建設規模較大,建設種類較多。水利工程功能的實現有賴于優質性施工技術作為支撐,因此,與其他普通工程比較,水利工程施工過程會更加復雜。
1.3 施工條件復雜
水利工程建設占地面積較大,其施工處于露天建設狀態,并且具有施工周期長、施工規模大等特點。因此施工當地的氣候、水文地質等均會對水利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水利工程投入運營之后,還會受到推力、浮力、沖刷力的作用,所處的環境較為復雜,直接影響了工程的施工與管理。
1.4 綜合性與系統性較強
同一地區的水利工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系統性,并具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水利工程建設與城市建設、財政、環保等部門聯系密切,其建設與施工的順利開展與進行需要協調多方面的關系,并且其施工方案的制定需要緊密結合工程實際,綜合考慮所有對工程建設具有影響的因素,如此才能保證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
二、水利工程施工新技術的應用
2.1 GPS技術
當前,各種新技術在建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GPS技術也逐漸被應用到水利工程中。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設中,由于工程所處的施工環境比較惡劣,加之傳統的測量工具依舊在使用,因此所測量的數據的精確性較差,往往需要進行反復測量,才能保證數據合乎工程施工規范。而GPS技術的應用彌補了傳統測量技術的不足,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測量水平與檢測質量。例如,通過利用GPS動態與靜態兩種功能,借助衛星對信息進行接收,可以實現準確定位,然后劃分三維坐標,實現地面實施放樣工作的確定。此外,借助GPS技術進行沖淤分析,可以明確河道演變,通過建立模型數據,對淤泥檢測斷面進行精確地計算,可以得出沖淤量。運用GIS技術的應用,縮短了測量時間,提高了測量精度。
2.2 綠色混凝土技術
水利工程的強度與穩定性直接影響著工程的使用壽命與運行質量,而混凝土是工程結構的基礎材料,因此強化混凝土邊坡的防護對水利工程施工來說至關重要。傳統的手段是增加混凝土厚度和實施防護結構設置,然而這種做法的成本較高,不利于工程效益的提升。而綠色混凝土技術的出現,使混凝土在技術、結構與功能方面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該技術主要通過混凝土與綠色植物的有機結合,將各類廢料、碎石等可回收集料進行應用,將混凝土制成砌塊,并對砌塊進行打磨和穿孔,以供綠色植物在孔隙中生長。該技術充分利用了混凝土與綠色植物在結構及防護方面的不同優勢,并且其耐久性、強度、施工性能均可以滿足水利工程施工要求。目前綠色混凝土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是生活相容型混凝土,可以在保證混凝土結構穩定性的基礎上起到調節生態平衡、美化環境、凈化水質等作用。
2.3 防水毯技術
防水毯技術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一種新型技術,該技術具有防水和防滲功能,并可以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防水毯應用了高科技納米技術,由納基膨潤土與土工織物復合形成,在水利工程開挖的前期應用的比較廣泛,傳統的防水防滲施工通常會破壞水體和水環境,而防水毯技術的應用可以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防水毯遇到水以后其組成部分鈉基膨潤土會發生膨脹,而施工過程中在相應位置進行防水毯的鋪設,可以形成黏土狀的連續交替,進而對滲水部位實施封堵。防水毯技術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也發揮了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
2.4 振沖技術
振沖技術需要對高壓水流進行合理應用,應用設備對松散地基進行振動,以提高地基的質量,還可以對振動成孔,在孔隙中添加填充物,以提高水利工程地基的抗剪能力與可承載重力。振沖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施工速度快等優勢,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可以凸顯加固效果,并且其適用的地質環境較為廣泛,除了對松散地基實施有效處理,還可以應用到粘質土、砂性巖層、濕陷性黃土等類型的土質中。其施工工序為造孔→清孔→填料→加密。其中關鍵性環節為樁位偏差控制、孔口返水控制、填料管理與串樁管理。在施工結束后需要對施工進行質量檢測與驗收,主要針對樁基尺寸與樁體質量進行檢測,保證檢測點布置的代表性是提高檢測效果的有效手段。
結論
施工技術的創新可以給水利工程建設帶來一系列的轉變,而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是促進水利工程建設得到發展的必要前提。現階段,成本與環境已經成為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新目標,要想在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的基礎上,實現成本節約與環境保護,新技術的應用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舉措,同時也是適應我國水利建設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王金龍.水利工程施工中大壩施工新技術運用的重要性[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5):221.
[2]陳香濤.水利水電工程測量新技術研究[J].低碳世界,2016,(10):54-55.
[3]黃其歡,岳建平.地基InSAR新技術及水利工程變形監測應用[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3):3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