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所以,保持水土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預防水土流失就顯得十分重要。修復水土的自然生態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也是構建生態文明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載體。本文通過對生態修復的成果與經驗和仍需要加強修復的幾個領域的分析,并提出了保持水土修復的具體發展措施。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生態文明
目前,水土流失嚴重威脅著我國自然環境、資源以及我國人口的發展,嚴重阻礙了生態文明的建設。水土生態保持與修復相結合的治理辦法是我國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發展方向。但因為種種因素,目前我國水土流失情況仍在加劇,此外,治理水土流失經費嚴重不足,群眾自發組織難度系數大以及物價飛漲等原因,導致生態文明治理的成本不斷上升。面對如此嚴肅的形勢,在符合治理條件的地區大面積積極的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防治水土流失,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對促進我國水土保持以及構建“美麗中國”意義重大。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
1、具體實踐
具體的說,建設生態文明的前提是要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規律,以人與自然、自然與經濟、人與環境與社會和諧共生為主旨,根據自然資源承載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生產模式以及消費模式,建立資源節省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的文明社會,實現自然與人和諧共存、社會與環境共同發展。生態文明主要包含發達的生態文化、完整的生態制度、蓬勃發展的生態經濟、恰當的生態生活和優質的生態環境。建設水木生態文明,要重點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從發展方向看,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發展的同時要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發展環境,促進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通過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增長,加快我國綠色持續發展。從經濟方面看,必須擁有先進的生態經濟,通過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節約環保循環產業,大力發展低碳綠色經濟。從消費方面看,堅持將文明生態文化與生活融為一體,促進生態消費綠色轉型,將人們各方面進行改造,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總之,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就是促進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2、內涵與基本思路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指的是在特定的水土流失地區,通過人為干涉或依靠植物自身的自我調控能力使受到損害的生態系統逐步修復,最終完成水土資源的修復利用和水土環境的保持。水土保持的修復不僅僅是對水土流失地區的恢復,還要保證被修復的水土的可持續發展,只是單純的防護修復是不能保障水土不會再次流失的,所以還需要通過人工建設來加強。具體的說,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就是對土地資源以及社會資源進行保護,促使其盡可能的恢復到健康的程度。在生態防護上,堅決執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草),提高生態自然修復里程; 在生產生活上,人工建設草(林)地以及畜牧業基地,建設高基準農田,明顯減少水土流失,保證水土修復地區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良好的的生態與經濟效益。
3、重要載體
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徹底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關系是水土保持修復的基本原則。進行生態修復是為了保護自然,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保護農田、水資源以及整個地球家園,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不僅能改善恢復因水土流失和人工脅迫而受到損害的生態系統,也能促進自然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了與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經濟建設上,水土保持修復充分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堅持整頓農業結構,著力發展綠色生態型產業和低碳循環性產業,將生態農業建設設為重點大力實施,有效地解決了經濟與環境的矛盾。社會人文上,水土自然修復不僅僅是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對經濟結構的改良,還能通過對生態技術以及體制進行提升,增加群眾對生態知識和信仰的提高,來改變人們的消費與生活水平。所以,水土自然修復對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省型社會有著重要影響。
二、落實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的相關建議
優化生態自然修復和生態產業之間的結構,擴展發展道路
通過對水土保持和群眾脫貧致富的協調統一,提高我國自然環境和人類發展的和平相處。當前大多數地區都是借助環境破壞取得經濟收益,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不可缺的。只有保證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下,堅持農業結構優化和農牧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發展生態自然修復和產業相結合的生態產業道路,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發展不同的產業,將對環境的破壞降低到最小,從而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
推行科學技術,促進生態自然修復能力
借助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創建完整的生態監測、診斷和評估系統。對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定期進行生態支持評估檢測,通過科學技術為指導,從而提升該地區的環境保護能力和經濟的發展;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學士聯系和指引,加強各地區之間有關生態自然修復的交流和溝通,使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得到完美的結合,有效的解決生態自然修復工作中出現的諸多問題。
3、完善投資渠道,拓展投融資體制
為了提高生態自然修復和文明建設,可以創建生態補償、激勵和股份等制度,建立成以政府、企業個人、經融機構的多元化投資結構,使投融資體制得到有效的擴展形成全新的格局。通過新的格局大力吸納資金將其投入到生態自然修復工作中,從而提高技術的創新,促使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開始向著經濟性轉變。
4、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加強監管力度
當前有關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都處于欠缺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有關生態自然修復的工作開展的比較晚,相配套的設施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比較小,監管不到位,致使我國的生態自然修復和文明建設比較滯后。所以,在今后的生態自然修復工作中,要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府部門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加大監管力度,使我國生態自然修復工作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三、結束語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政策的支持和落實,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成效。在我國多地都建立生態修復相關的體制,并因地制宜的制定多條確實可行的路徑,打造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自然修復道路。
參考文獻:
[1]王麗, 劉曄. 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分析[J]. 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