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顧貴州水城縣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的情況,并提出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城縣;農業發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水城縣位于貴州省西部的六盤水市核心腹地,地處川滇黔桂四省區結合部,素有“四省立交橋”之稱。近年來,水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其高原山地的地勢給整個縣域農業發展以及對應的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本文對此進行探討,分析水城縣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有效措施。
1.水城縣高原山地農業的特點與水土保持局限性
1.1 生態環境復雜
貴州省本身就是山區、高原與喀斯特構成的獨特自然環境,也決定了水城縣的農業屬于高原山地農業,這是其農業發展的典型特征,也是復雜之處。另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水城縣農業發展具有生物的多樣性優勢,孕育了很多地方性鮮明的品種特色資源。
1.2 生態環境脆弱性
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條件決定了水城縣的生態環境具有脆弱性的特點,地貌起伏大,切割深,類型多樣復雜,且具備了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在多種生態環境的疊加作用下,其農業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常出現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修復困難的情況。2016年,水城縣水土流失面積約1200km2,占據全縣國土面積的34.5%,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導致其農業自然基礎更為脆弱。
1.3 農業發展不穩定
盡管水城縣在2016年的農業總產值達66.85億元,完成的糧食總產量也達到19.4萬噸,新增獼猴桃、茶葉、核桃等得到廣泛種植。但在貴州省的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中發現,其整體的耕地面積并不多,且破碎分散,質量相對較低,有超過85%的耕地都是生產力低下的坡耕地,土地墾殖指數非常高。另外,一些喀斯特地區為碳酸鹽巖,質地堅硬,透水性差,而地表漏水性很強,導致多地農業用水緊缺,還存在農田保灌面積與耕地面積嚴重不符的情況,水城縣農業發展的情況不穩定。
2.水城縣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有效措施研究
2.1 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以及立體農業
水城縣有獨特的山地資源,可以發展優質的特色農業,以貴州農業發展的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目標為要求,發展名優產品,如獼猴桃、茶葉、核桃等,瞄準國內高端的消費市場,推進優質蔬菜、茶葉、水果的產業化經營與外銷。同時,立足于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護改造生態,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展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另外還要立足于山區高原的立體條件,利用水城縣低緯度高海拔的立體氣候條件,發展反季節蔬菜與早晚熟水果,以時間差的種植培養方式填補市場空白,掌控農產品市場,因地制宜,提高效益,發展林下養雞等立體養殖,形成作物輪間套作的立體農業經營模式,充分利用高原山地的空間來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農業綜合效益的發展。
2.2 水城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措施
2.2.1 基本思路
水城縣要將保護生態環境與改善修復工作放在首位,將建設秀美山川為主要的目標,致力于改造和減少水土流失對農業的危害,將基本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基礎,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并對所存在的生態問題進行綜合治理,依靠生態本身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大管護力度,加快治理進度,將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與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相結合,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以預防為中心,進一步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等破壞現象。
2.2.2 對策與措施
首先,要做好水城縣的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將重點目標設置為現有坡耕地的整體性整治,堅持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積累的經驗,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促進陡坡地退耕還林,進一步建設基本農田。結合當下水城縣水土保持形勢,調整思路,充分發揮生態本身的自我恢復能力,如利用水城縣水熱條件好、降雨多而豐富、植被自我修復能力較好等優勢,健全相應的管護制度,因地制宜,在生態大面積自我修復基礎上實現進一步修復。
其次,由于水城縣生態修復的面積較大,范圍較廣,在資金和人力需求方面都要引起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可以以資金集中的處事原則,對水城縣涉及的生態項目進行統一規劃,在確保修復渠道穩定、資金用途不變的情況下,向建立生態修復工程方向發展,并以示范小流域與精品工程打造影響力的方式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將水利配套的程度和工程建設的力度相協調,建設不同類型的區域精品工程,樹立典型,為水城縣生態環境建設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示范。
最后,相關部門要理順管理體制,構建水城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平臺,發揮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作用,并制定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治理政策,確定技術標準,進行統籌規劃,以當地政府為參謀,在決策服務的基礎上形成水保搭臺的治理修復局面。
另外,要積極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科技的含量和綜合治理水平,如建立水城縣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應用遙感信息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充分發揮3S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的作用來提高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建設的效率,強化技術方面的支撐與保障[3]。
3.結束語
我國多地的長期實踐證實,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措施與創建工程,具有很高的效益并促進生態保護目標的實現,而水城縣由于地形特殊、環境復雜等原因在近些年來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生態環境問題,這對當地農業發展及環境保護起到阻礙作用。因此,必須緊密結合水城縣的實際情況對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等現象進行綜合治理,并積極探索出適合水城縣發展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模式,以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為基礎,發展農業。
參考文獻:
[1]劉明香,王俊宏.淺析福建有機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J].中國水土保持,2015m11(12):49-51.
[2]李文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應用現狀與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12(4):20-21.
[3]楊亞娟.集賢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4,10(6):364-365.
作者簡介:孔德榮(1975-11)男 白族 本科 工程師 主要從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