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水北調工程作為我國一項歷史性的重大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效調節了南北水源差異,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給調水區域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本文針對臨清市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魯北段對其區域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提出了解決措施,并進行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魯北段;生態環境影響
1、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魯北段基本情況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魯北段輸水工程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向山東魯北地區送水的重要保證,是實現向河北、天津應急調水的連接紐帶。其中南水北調東線小運河輸水工程,是聊城市南水北調最大的工程項目。自位山穿黃隧洞出口,途經聊城市東阿、陽谷、東昌府、經濟開發區、茌平、臨清六個縣(市、區)、二十一個鄉鎮(辦事處)、一百三十六個行政村。新建、重建、改建、維修加固倒虹吸、節制閘、渡槽、涵閘、公路橋、生產橋和鐵路橋等七類交叉建筑物共計三百七十四座。
2、南水北調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2.1 積極影響
首先,調水最主要的意義在于改變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特別在汛期,容易出現南澇北旱的狀況,而調水工程則有效地解決了北方地區缺水的問題。其次,調過去的水資源可以有效解決當地因氣候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有益于北方地區補回地下水,保護了濕地。最后,北方地區常年干旱,通過調水可以灌溉治污,提高植被的覆蓋率,能有效降低土地沙漠化,提高了空氣質量,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對局部氣候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總而言之,調水工程對改變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2 消極影響
2.2.1 南水北調工程與社會環境
南水北調工程規模大,涉及面廣,在社會方面主要包括工程范圍永久性占地,移民安置、淹沒區、交通、工礦等基礎設施的拆遷重建,以及沿線各區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遷移等問題。沿線很多地方的村莊、工廠都需要搬遷,對這些移民的安置,需要進行新村規劃及建設,并且還要興辦一下工廠、企業,來促進移民生活,如果建設中出現不合理的情況,就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大型跨流域調水在實現水資源南北互通的同時,也可能會造成許多如吸血蟲,寄生蟲泛濫,不少疾病如傷寒、痢疾、霍亂、血吸蟲病等相繼滋生,如果不處理好這些問題將會給沿線人們的健康帶來很大影響。
2.2.2 南水北調工程與水環境
由于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魯北段是借助原有的京杭大運河等老河道,原先這些河道與城市相接,污染相當嚴重,主干道與許多河流平交,沿途的淮河流域也是目前我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聊城市加大了輸水干線沿線的治污力度,污染負荷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單單只是哪里污染治理哪里,不從源頭上去治理,污染問題早晚還是會影響到將來的水質。要想從根本上治理好污染問題,讓沿線百姓喝上放心水,就必須實施截污導流工程,堵截污染源,打造一道“清水走廊”。
2.2.3 南水北調工程與生態環境
工程建設改變溝谷的原地貌,破壞植被,增加了溝谷斜坡的不穩定性;渠系的修建損壞了渠道兩側自 然邊坡的穩定性,同時形成許多新的開挖或填筑的高陡邊坡,遇到強降雨,不穩定地段可能產生重力侵蝕。在工程施工期和運行初期,河道開挖、筑堤、棄土堆置、施工道路修筑、施工企業建設等活動,將占壓破壞地表植被、擾動表層土壤結構、改變地形現狀,在重力作用和降雨情況下極易引發水土流失。
2.2.4 南水北調工程與地貌和氣候影響
大規模工程建設將在短期內使當地環境產生劇烈變動,部分防洪除澇體系將被大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局部地區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減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資源,并對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態造成影響,還可能造濕地結構的破壞,從而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
3、南水北調工程環境保護措施
3.1 空氣污染
開挖產生的粉塵采用濕法作業減少降塵,灑水設備可以購買也可以租用,但要進行經濟比較。施工區設置鍋爐的,煙氣排放應滿足有關規定和要求。施工現場以改進施工方法為主,采用濕鉆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粉塵污染,同時,對現場施工人員加強勞動保護。粉體物料要盡量采用管道輸送,并對輸送管道采取防泄漏措施。
3.2 水質污染
混凝土拌和系統等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為細砂、泥沙、懸浮物、石油類和少量COD等,較易沉淀,可在混凝土拌和及澆筑場地邊角處設沉淀池,并采用合理的工藝流程對污水進行處理,經處理達標后的廢水方可排出。
3.3 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對水土流失的預防,應從設計、施工過程甚至工程竣工后都給予充分的重視,設計時應盡量使挖填方平衡,提高土、砂、石料的利用率,減少廢渣量等。施工中應盡量減少對地貌及植被的破壞,工程竣工后應搞好護坡造林和種草。根據工程情況采取必要的開挖面防護措施,取土場、棄渣場防護措施,以及臨時工程防護措施等。
3.4 生態保護
水利工程要盡最大可能保護和恢復河流形態的多樣性,而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護河流形態多樣性的重點之一。同時,保持河流斷面形狀的多樣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斷面形態。除此之外,河道防護工程的岸坡要采用有利植物生長的透水材料,水利工程設計應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開展生態監測和管理,對工程建設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時復土、還林。加強施工區生物群落調查,處理好生物多樣性與安全防疫的關系。
4、結語
我們以往總是強調“人定勝天”,強調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為我所用,適應我的要求。現在應該認識到對自然的索取和改造不是無限制的,我們要學會適應自然,與自然協調共處,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和建設、保護好我們的美好家園。同時,南水北調工程利國利民,我們只有清晰地認識并預測其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將隱患扼殺在萌芽中,才能切實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的順利實施,才能最終使其造福我國人。
參考文獻:
[1]張慧,沈林棟,張凌東.淺談南水北調對山東受水區的影響.《山東水利》[J],2007(8):75-76
[2]秦克麗.南水北調工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J],2010(8):8-9
[3]中國環境規劃院.南水北調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簡介.《中國水利》[J],2003(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