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制造業人才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人力資源結構逐步優化、聚集高地初步形成,發展環境也逐漸改善。但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是,中國制造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其核心是創新能力不強,實質則是人才不強。
長期以來,中國的高級技工缺口很大。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 40%,德國則達50%,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 5%。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都在呼吁,實現《中國制造2025》確立的發展目標,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升級,當務之急是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中國工匠”。
中國目前僅屬于世界制造業第三梯隊
2016 年,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指出:“中國制造不像我們想象那么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制造業還沒有升級,制造業者卻已開始撤離?!?/p>
苗圩認為,世界制造業實際分為四個梯隊,中國僅屬于第三梯隊“中低端制造領域”,與印度、越南、泰國并列,僅高于非洲代表的第四梯隊。在中國前面,是日本、歐盟為代表的第二梯隊“高端制造領域”,以及美國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來自現實的情況也驗證了這一個說法。
根據英國造船、海運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的統計,2016 年,在全世界船只訂單較 2015 年同期暴跌 70% 的行業嚴冬中,中國造船業逆勢擴張,甩掉韓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一。
不過,這背后卻有著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中國的份額是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堆積而來。一名中國船廠的普通焊工日薪大概 200 元人民幣,而一名歐洲焊工的日薪卻要超出8-9 倍。
由于造船是一個需要大量低技術工作的行業,為節省成本,將低技術加工訂單交給廉價勞動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以韓國為例,作為老牌的造船業大國,韓國就將造船前期最粗糙的焊接工作交給中國船廠,加工后再運回韓國進行精加工。最終,同等噸位的韓國船可以比中國船貴出足足一倍。
再比如,一臺三星的液晶顯示器,真正值錢的核心器件 90% 都由韓國人自己生產,而中國工廠承擔的是純物理加工、組裝的低級工作。最后只需向中國工廠支付幾十塊加工費,隨后給顯示器貼上三星標簽,一臺就可以賣到 3000 元。
就連中國東北的農民要買工具犁地,也會寧肯多花10 倍價錢購買一臺德國犁,都不愿用國產犁,因為“稍好點的國產犁,翻扣效果、深度、效率、使用壽命,樣樣都差那么一點”。
與真正頂尖的制造業大國相比,“中國制造”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似乎總是差那么一點。而這些差距背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人職業基礎的薄弱,進而導致整個制造業的薄弱。
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
目前,在制造業人才培養的規模上,我國位居世界前列。
據統計,2015 年,我國高等學校本科工科類專業點數約1.6 萬個,工科類專業本科在校生 525 萬人、研究生在校人數 69 萬;高等職業學校制造大類專業點數約 6000 個,在校生 136 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點數約1.1 萬個,在校生186 萬人。
與之相對應的是,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我國技工勞動者 1.5 億,僅占城鎮就業人員的 39%,占就業人員總量不到19%;高級技能人才 3762.4 萬人,僅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 25.2%,占就業人員總量不到 5%。2016 年全國高級工程師、技師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平均比率更是達到了 2 倍以上。
現實中,初級工多、高級工少;傳統型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型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短訓速成的技工多、系統培養的技工少,一些絕活絕技甚至出現斷檔。在一些精密制造領域,尤其缺乏能在牛皮紙厚的鋼板上搞焊接、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頭發絲 1/50 這樣的“大國工匠”。
對比世界制造業強國德國,其高級技工數量同樣是世界之最。這得益于他們的“雙元制”教育:高中生畢業后可以選擇進入技術型大學,或者綜合型大學,兩者成績要求不分高低。同時,在德國一名高級技工的收入和地位,絲毫不遜于綜合大學畢業的白領人群。
反觀中國,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包括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企業在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制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通道不暢等……這些都極大地阻礙著中國成為建設制造業強國的發展之路。
有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到 2020 年將需要 1.4億高級技能人才,缺口將達約 2200 萬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 950 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 450 萬人,航天航空裝備領域缺口將達 47.5 萬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缺口將達 26.6 萬人……”
對于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如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全力培養更多“中國工匠”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李克強總理之所以著重強調“中國工匠”的重要性,正是因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中國建設制造強國,與歐美大國搶占未來制造業高地,關鍵是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
日前,教育部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布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作為《中國制造 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指南》提出到 2020 年,形成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基本確立建設制造強國的人才優勢,為實現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目標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為實現目標,《指南》規定的重點任務主要有 7 部分:一是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促進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同步;二是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三是提升與先進制造業相適應的關鍵能力和素質,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四是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快培育創新型技術領軍人才,加強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五是造就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大力培養技術技能緊缺人才;六是建設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著力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七是優化制造業人才發展環境,有效開展人才評價與激勵。
《指南》指出,重點人才工程共包括 5 項:一是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吻合度。二是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提升工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三是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著力培養制造業技術技能緊缺人才,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四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打造一批優秀企業家。五是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建設質量相關專業教育示范基地,支持各地舉辦質量素質提升研修項目等。
《指南》還明確,將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進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結合實際探索實行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年薪制等分配辦法。完善勞動、知識、技術、技能、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按照《指南》提出的目標,到 2020 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 年以上,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 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 28% 左右,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 6% 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優化。
總之,對于制造業而言,最關鍵、最積極的因素就是人才。而實現《中國制造 2025》確定的目標,人才這塊短板必須要盡快補齊,否則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