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年 2 月14日,東芝公司稱去年前三財季合并財務報表將推遲一個月披露,導致其股價遭受重挫,下跌 8%。一天后,日本東芝董事長賀重范引咎辭職,東芝似乎走到了崩潰的十字路口。
142年歷史、19萬名員工、日本名門企業,這些標簽都彰顯著東芝曾經的崢嶸歷史。但自從 11 年前收購西屋公司后,東芝這座昔日輝煌的大廈開始倒塌。據東芝日前公布的業績預期顯示,公司2016財年全年凈利潤將出現連續第三年虧損,虧損金額接近 5000 億日元(1 元人民幣約合 16.67日元),且債務將超出資本 1500 億日元。
實際上,東芝的境遇是許多老牌日本家電企業的一個縮影。
日系家電企業的沒落
始創于 1875 年的東芝,很長時間都是“日本制造”的代表品牌,從 1890 年制造出日本首個白熾燈泡開始,陸續推出日本首臺電風扇、洗衣機和冰箱等產品。1980 年以后還在全球率先發售筆記本電腦和 DVD播放器。電腦業務一度占據全球最大市場份額。相形之下,日立、松下和索尼、夏普等日本其他家電巨頭,不過是后起之秀。
本世紀初,在韓國和中國家電廠商“廉價”策略的圍攻下,一度稱雄全球的日本家電業份額漸失。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日立、松下、索尼等六大家電巨頭全部陷入虧損。由于制造成本高、資源急需進口等方面的掣肘,傳統家電制造業的技術門檻及利潤都在迅速降低,與此同時,日本企業的盈利也開始面臨挑戰,并逐漸將目光轉向能帶來更多收益的新領域。日本家電行業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條路徑。一是“脫家電化”,向企業服務轉型;二是走高端家電路線;三是專注核心零部件的生產開發。日立、松下積極轉型,實現業績 V 形反轉,而改革不力的東芝、夏普仍深陷巨虧。
轉型成功者如日立放棄電視和電腦業務,將重點轉向基礎設施等面向企業的業務。2015 年業績創下新高,高性能材料、通信業務成為主要利潤來源。松下公司將裁員后多出的資金投入到汽車和住宅等成長性領域,利潤占到公司整體收益的 50%。村田電子等日本零部件企業通過與美中韓等國廠商緊密合作、聯合創新而異軍突起。
分析認為之所以日本家電企業逐漸褪去昔日輝煌,甚至將家電業務邊緣化,主要是因為公司架構普遍比較臃腫,決策鏈條過長,對終端市場反應過緩,且日企一般不夠重視軟件內容,在向智能化轉型和網絡化轉型中全面落后了。
核電業務是虧損主因
讓東芝最終面臨嚴峻財務問題的“罪魁禍首”是其一度倚重的核電業務。數據顯示,2016 財年前三財季,東芝預計將就美國核電業務計提 7125 億日元的損失。也正是核電業務產生的巨大虧空,拖累了東芝的整體業績。
作為日本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核電建造巨頭,東芝公司已經宣布退出除日本之外的全球所有核電建設新項目,計劃停止修建新的核電站。但在此之前,東芝一直在擴張,試圖成為世界核電建設領域的領頭羊。
2006 年,東芝以 54 億美元 ( 當時合 6370 億日元 )的大手筆控股世界著名核電技術公司——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西屋電氣是世界著名的美國電工設備制造企業,曾在美國建立起第一座商用核電站。當時,尋求核電業務擴張的東芝看好全球核電行業的發展前景,并期望借機成為核電建設領域的核心公司,看中了西屋電氣的技術。能源、核電等領域也是東芝尋求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但 2011 年 3 月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改變了一切。很多國家建設核電站的計劃因此被打亂、停頓,核能的推廣愈發艱難,甚至有些政府選擇縮減發展核能或完全放棄,轉而發展再生能源,日本國內反核聲音也很強烈。安倍晉三上臺后,在維持日本核電政策不變的基礎上,繼續向全球推銷日本核電站,但不論是土耳其還是越南,包括東芝在內的日本企業能否拿下訂單還是一個未知數。與此同時,日本自身也沒有增建新的核電項目跡象,使得東芝內外受挫。但東芝并未停止擴張的步伐。
2015 年,西屋電氣以 2.29 億美元收購了芝加哥橋梁鋼鐵公司的核工程業務。但收購交易完成之后,芝加哥橋梁鋼鐵公司就以該交易中的營運資本計算方法控告西屋電氣。同時,因為美國的兩家核電站項目延誤超支,也帶來嚴重的商譽減記。
分析認為,正是這兩筆收購案讓東芝一步步走入了困局。為給核電業務止損,據外媒消息,東芝有可能讓其子公司“美國西屋電氣”申請破產。即讓西屋電氣公司按照美國破產法 11 章的模式進行破產,從而為公司尋求破產保護,減少經濟損失的持續擴大。
財務造假丑聞纏身
2015 年 5 月,東芝爆發了前后三任社長參與,跨越時間長達7 年的財務造假丑聞。從 2008 年到 2014年底,東芝采用不將經費支出列入財報等做法,虛報了1562 億日元的稅前利潤,這個數字超過了東芝在這 7 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2016年3月,東芝又發現了涉及通訊業務的財務造假問題,虛增利潤 58 億日元。
2016 年11月,東芝發布了第三起關于財務造假的聲明,到 2016年9月底,累計虛報銷售收入5.2億日元。
在外部市場萎縮和內部企業文化的雙重夾擊下,財務造假成了東芝從上至下的共同選擇。截至 2016年 3 月的 2015 財年,東芝當期營業虧損高達 7191 億日元,凈虧損則高達 4832 億日元,創歷史最高紀錄。
2015 年對東芝財務造假進行調查的第三方委員會認為,東芝之所以發生如此嚴重的財務造假,當期利潤至上主義及目標必達的壓力、無法違抗上司要求的企業氛圍、經營高層在內的有組織性的干預等諸多因素是主要原因。
這也嚴重暴露了東芝內部管理混亂的問題。一個標準的會計審核包括內部公司審核和外部聘請會計人員審核,如此雙保險有問題只能說內部管理體系混亂,而發生丑聞后,東芝內部高層也進行了大清洗,業績受到了極大影響,家電項目也虧損驚人。
業務重組前景依然不理想
東芝稱,截至 2016 年 12 月31日該公司股本金已降為負值,正在考慮出售剩下核心存儲芯片業務的多數股權,該業務向蘋果公司等智能手機生產商供應芯片。如今的東芝只能打算靠接連出賣優質資產來拯救自我。
除了出售芯片業務,橫跨數碼產品、電子元器件、社會基礎設備、核電產業、家電業務等多個領域的東芝,早已開啟了瘦身計劃,陸續剝離了一些非核心業務,比如家電。2015 年底,東芝宣布減持與中國家電巨頭 TCL 集團合資的液晶電視銷售公司股份,持股比例從 51%降至 30%,相關業績不再列入合并財務報表;2016 年 3 月,東芝以約537 億日元的價格,將旗下白色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 的股份轉讓給了中國美的集團。而佳能也以 6655 億日元的總價收購了東芝旗下的醫療設備部門。此外,東芝將自己在印尼的彩電工廠和洗衣機工廠以 250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創維,圖像傳感器業務則以190 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索尼。為擺脫困境,東芝還宣布將在家電和半導體等部門裁員約1 萬人。
目前東芝已經將公司業務集中在能源、社會基礎設施、半導體存儲三個板塊,且這三項業務的營業收入之和一度占據當期總營收的80% 以上,相較之下,家電業務的營收占比顯得很小。業務重組讓東芝在 2016 財年中的業績有所好轉。2016 年第一財季,東芝實現扭虧為盈,當期營業利潤為 201 億日元,凈利潤則為 798 億日元。而在 2016 年中期財報中,東芝的凈利潤達到了1153 億日元。東芝同時將 2016 財年的凈利潤由年初預計的1000 億日元大幅提高到1450 億日元。但核電業務的虧損顯然使東芝 2016 年盈利的希望受到巨大沖擊。
教訓的慘痛與警醒
東芝的教訓是慘痛的,沒有轉型的緊迫感,往往就在競爭中被淘汰。這種“東芝病”,其實在很多國家的企業中都存在。中國當下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業患上了類似的“東芝病”,生產已不符合市場需求,卻仍在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結果必然是產能過剩、虧損增加。改革就必須果斷剝離這些虧損業務,并轉型開拓新的業務,如果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則很可能被市場所淘汰。
最近幾年日本的經濟持續走下披路。據統計,日本經濟在去年第三季度出現萎縮。中國作為后起之秀,正在高科技研發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對日本“窮追猛打”,擠占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F在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高科技機械、電子和工業生產工具的出口國之一。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中國已經終結了日本主導亞洲高科技出口的時代。而長期占據市場領頭羊位置的日本老牌巨頭未能及時正視中國不斷崛起的現狀,從而在爭奪消費者的競爭中逐步落入下風。
必須要看到,今天東芝在壓縮產能,將家電業務甩給中國企業,實際上是斷臂求生。這是中國企業的機會,但同時也是挑戰。今天可能還在欣喜并購東芝的工廠,明天或許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包袱??梢哉f,如果沒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沒有持續創新的能力,中國家電企業能否避免東芝的夢魘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