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廚子大田滑坡位于擬建楊家河水庫壩址左岸岸坡,該滑坡的穩定性是水庫安全建設及運行的重要工程地質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分析該滑坡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形成機制,并結合勘探試驗和工程地質類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對滑坡穩定性進行分析評價,并結合實際提出相應的工程處理措施建議。
【關鍵詞】滑坡;形成機制;穩定性分析
1、前言
楊家河水庫位于四川省廣元市西河一級支流楊家河上,原楊家河水庫屬小(二)型水庫,本次是對原楊家河水庫的擴建工程,擴建后為小(一)型水庫,新壩址位于原大壩下游600m處。壩型擬采用碾壓式瀝青混凝土心墻石渣壩,攔河大壩、溢洪道及放水隧洞等樞紐永久建筑物按 4 級設計。水庫設計壩高59.70m,設計壩頂高程590.70m ,設計正常蓄水位588.00m,總庫容993.90萬m3,設計死水位555.50m,死庫容42.30萬m3。水庫主要以農業灌溉為主。
2、滑坡基本特征和工程地質條件
王廚子大田滑坡位于壩址左岸岸坡,平面上呈扇形,前緣順河長度約180m,寬度約90m,其平面面積為13186.74m2。滑坡前緣高程541m,后緣高程578m,后緣平臺上有一水塘,且常年有水。對該滑坡進行了5個取芯鉆探,鉆孔揭示的滑坡體厚度為3.5~9.6m,其平均厚度為5.80m,滑坡體方量為13186.74×5.80=7.65萬m3。
滑坡體后緣形成陡坎,坎高0.8?1.0m,為后緣滑坡壁,前緣剪切口位于水田內側。滑坡體的主要變形現象為:(1)地面坡度較陡,中后部形成滑坡小平臺,滑坡體上拉裂縫明顯,拉裂隙長度2?4.6m,張開10?25cm。(2)滑坡體上鄉村公路及原楊家河水庫引水渠變形明顯,尤其是引水渠,渠道變形拉裂而引起的滲漏嚴重,已經不能正常輸水。(3)在鄉村公路和楊家河水庫引水渠之間滑坡體上,有較多的“馬刀樹”或“醉漢林”。
3、滑坡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3.1 滑體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滑體物質為第四系全新統粉質粘土夾塊碎石,分布于整個滑坡區內,根據鉆孔揭示,滑坡體厚度在3.5~9.6m之間,平均厚度5.8m。該層局部富含植物根系及腐殖質,顏色呈褐灰、棕紅色,可塑狀,局部架空。塊碎石成分主要為砂巖及礫巖,少量泥質粉砂巖,直徑一般5?15cm,最大直徑1.2m,棱角狀,無分選,大小混雜,塊碎石含量較高,一般約25%~30%,大者40%~45%。
3.2 滑帶土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根據勘探資料,滑帶土在基巖與覆蓋層接觸面附近,成分為粉質粘土夾塊碎石。粉質粘土為棕紅色,含水量較高,呈軟塑狀。塊碎石成分主要為砂巖及礫巖,少量泥質粉砂巖,呈次棱角狀,直徑一般5?20cm,含量35%~40%。
3.3 滑床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根據地面地質測繪及鉆孔揭示,滑床地層巖性為白堊系下統蒼溪組(K1c)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砂巖及礫巖等互層。巖芯多呈柱狀、長柱狀,巖體較為完整。滑坡地段在構造上位于梓潼向斜北西翼,為單斜地層,揭示的巖層傾角與工區的巖層傾角一致,基巖面平均傾角5°。
4、滑坡形成機制
王廚子大田滑坡為覆蓋層沿基巖接觸面滑動形成的牽引式土質滑坡。根據鉆孔揭示,滑帶土厚度10~20cm,縱橫連續,鉆孔在揭穿覆蓋層后,其下巖體較為完整,揭示的巖層傾角與工區的巖層傾角一致,亦從另一方面說明該滑坡為覆蓋層滑坡而非基巖滑坡。王廚子大田滑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其形成與滑坡地區的地形條件,地層巖性和大氣降水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4.1 滑坡位于楊家河左岸斜坡,位置較低,滑坡前緣臨近河床,受河流側向掏蝕沖刷,形成邊坡臨空面。后緣有一水塘,塘水沿基覆界面下滲,基巖面臥坡上部較陡,下部近水平,有利于地下水的匯集。
4.2 滑坡地段覆蓋層為第四系全新統粉質粘土夾塊碎石,塊碎石含量占25%~40%,物質結構較松散,局部架空,有利于雨水下滲形成地下水。滑坡下臥基巖面巖性以粉砂質泥巖為主,巖體完整,裂隙不發育,透水性差,雨水滲入后受到基巖阻隔,沿著基覆界面積聚、運移。
4.3 長期的降水使滲入地下的水量大為增加,基巖與覆蓋層界面的地下水活動強烈,一方面使基覆界面附近土體吸水增加了自身重量,同時抗剪強度降低;另一方面使基覆界面附近粉砂質泥巖軟化,進一步降低滑體與滑床之間摩擦力,從而誘發坡體沿著潛在滑移面發生蠕滑,隨著蠕滑變形的持續增加,坡體開始發育拉裂縫,雨水通過拉裂縫不斷滲入土體,促進了蠕滑變形的發展。
5、滑坡穩定性分析
5.1 定性分析
通過本次勘察取得的各項資料及現場訪問調查綜合分析:滑坡體目前在天然狀態下基本穩定,降雨后有明顯的變形跡象,由于坡體裂縫及引水渠變形仍在持續發展,滑坡將經歷一個能量不斷釋放的過程,變形、滑動會進一步加劇,尤其是在持續暴雨后,滑坡體穩定性將大幅度降低。據村民介紹,2008年“5.12”大地震后滑坡體上鄉村公路及引水渠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拉裂,故初步判斷滑坡體在地震工況下存在失穩的可能。
5.2 定量分析
根據滑動面總體呈非圓弧形的特點,選用極限平衡法中的不平衡推力法進行穩定性驗算。不平衡推力法也稱為傳遞系數法或者剩余推力法,該法計算簡單,應用廣泛。
本次定量分析選擇了①天然,②雨季或暴雨,③天然+地震(Ⅶ度)三種工況進行計算。其中①和③工況采用天然重度、天然內摩擦角和天然內聚力;第②工況采用飽和重度、飽和內摩擦角和飽和內聚力。由于滑坡體位于壩址左岸岸坡,壩基開挖施工需挖除約一半滑坡體,滑坡對水庫影響主要體現在水庫建設階段,故本次計算分析并未考慮水庫蓄水工況。
本次為了查清滑體土及滑帶土的物理力學特性,分別對滑體土及滑帶土取樣進行了室內試驗,試驗成果見表5-1,試驗成果均為三組試驗平均值。
依照上述滑體土及滑帶土的物理力學試驗成果,結合反算,滑坡體穩定驗算的參數取值如下:(1)滑體土的天然重度及飽和重度以試驗成果的平均值為基礎取值,即γ=2.05×9.80=20.09KN/m3,γsat=2.15×9.80=21.07KN/m3。(2)滑帶土的天然工況抗剪指標以反復剪切試驗成果為基礎,結合工程類比及反演計算,取C=9.6KPa,φ=17.7°;再根據滑動面物質組成特征,降雨后滑帶土強度將進一步降低,故在雨季或暴雨工況下抗剪指標應在反算值的基礎上再折減0.8倍,取C=7.7KPa,φ=14.2°。
選取代表主滑方向的剖面(王滑Ⅱ)作為計算剖面。根據《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范》(SL386—2007)D.1.3節中公式,代入參數值,應用計算機分別對各工況下的滑坡穩定性進行了計算,計算成果見表5-2。
通過上述計算表明,滑坡體在天然狀態下的安全系數為1.26,處于穩定狀態,在雨季或暴雨工況下安全系數下降為0.98,處于不穩定狀態,在天然+地震工況下安全系數為0.97,處于不穩定狀態。這與滑坡體在持續降雨或地震情況下變形加劇的實際相符,計算結果與定性分析結論基本一致。
6、結語
本文通過對王廚子大田滑坡的穩定性分析,可得出以下基本結論:滑坡體在天然狀態下基本穩定,在持續降雨或地震條件下不穩定。由于受地形條件限制,楊家河水庫壩軸線未能避開此滑坡體,且滑坡體位于擬建大壩左岸岸坡,大壩修建需挖除約一半滑坡體,壩基開挖過程中,必然要對滑坡體穩定性造成破壞,對施工安全影響較大,因此需采取相應的工程處理措施。鑒于該滑坡為覆蓋層沿下伏基巖面滑動形成的滑坡,厚度較小,總方量小,因此建議將滑坡體全部挖除,這種處理方式簡單、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