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庫大壩是水利工程中最為常見的建筑,由于各種客觀原因,水庫大壩絕大部分都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著自身發展。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分析了水庫大壩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了加固設計方案,并就具體的處理措施進行了討論,旨在為同類型水庫加固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庫大壩;除險加固;設計
引言
水庫大壩是我國水利事業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農業灌溉、水利發電以及防洪事業都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目前有絕大部分水庫大壩由于長年運行使用,出現了各種的病險問題,尤其是壩基的滲漏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將對水庫整體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為了保證水庫大壩的正常運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重視水庫大壩滲漏現象,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加固處理,以避免滲漏現象的產生,從而確保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
1、概述
某水庫始建于1968年,1969年攔洪蓄水,1972年完成溢洪道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小型水庫。該水庫壩址以上控制面積9.5km2,壩址上游河道長6.35km,總平均坡度0.91%。水庫原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100年一遇校核。大壩自建成運行以來,1977年汛期,由于溢洪道陡坡塌陷,導致溢洪道決口失事,形成空庫。1978年臨時堵口蓄水,維持灌溉。1978年春開挖新的溢洪道,但因資金短缺沒有全部開挖完成。1991年在其右側重新修建水庫溢洪道,運行至今。水庫原始資料已經無從查找。
2、大壩工程現狀
該水庫壩長228m,堤頂高程最高101.40m,最低101.20m,最大壩高7m,壩頂寬最寬4.80m,最窄4.00m。2005年5月~2006年6月對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大壩迎水坡水位以上為干砌石護坡,塊石厚40cm,坡比1:3,背水坡為碎石護坡,厚20cm,坡比1:2.5。大壩由樁號0+020~0+075處壩腳建有貼坡排水,貼坡排水下游為20m寬壩后蓋重,蓋重結構自下而上為:砂墊層30cm,碎石30cm,干砌石60cm,壩后蓋重60m×20m。兩側有旱田的50m壩段上下游面,按設計坡度削坡到田邊,管理房周圍土地進行平整。大壩無防滲措施,壩后存在多處滲漏問題。
3、大壩壩體存在的問題
大壩壩頂寬度不滿足要求,壩面無排水設施。大壩0+010~0+110壩段嚴重滲水。2003年在大壩0+015處距壩腳5m有管涌現象,同時大壩左端出現一個3m2的沉陷坑,至2004年沉陷坑擴展到8m2,最大深1.5m,同時沿坑頂部有一條長30m的縱向裂縫,錯位達5cm。2005年5月對水庫工程進行了維修加固,但滲漏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4、大壩病險情況復核
4.1 壩體
該水庫最大壩高7m,水庫大壩為低壩,壩頂寬度最小5m。水庫現狀壩頂寬最寬4.80m,最窄4.00m,根據SDJ213—83《碾壓式土石壩施工技術規范》,大壩壩頂寬度不滿足要求。
4.2 壩基
本次滲流計算以樁號0+040典型斷面進行計算。計算工況為上游興利水位98.30m、設計水位99.27m(P=10%)及校核水位99.58m(P=5%)3種情況,分別對3種工況進行計算,結果如表1,大壩存在一定滲漏。
4.3 壩坡穩定復核
2005年5月~2006年6月對該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維修,對大壩迎水坡已經進行了防護,護坡型式為干砌石護坡,依據《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本次穩定計算考慮滲流對下游壩坡穩定的影響,并對下游坡面進行復核計算。
以樁號0+040典型斷面進行計算。計算工況為上游興利水位98.30m、設計水位99.27m(P=10%)及校核水位99.58m(P=5%)3種情況,采用簡化畢肖普法分別對3種工況進行計算。下游坡面最小安全系數如表2。
根據SL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中相關規定,壩體抗滑穩定安全系數正常運用條件不小于1.25,非常運用條件不小于1.15。
由表2可以看出,壩坡穩定所取的斷面3種工況下,下游壩坡穩定安全系數都滿足穩定要求,因此大壩下游壩坡滿足穩定要求。
5、大壩加固設計
5.1 壩頂高程
經計算大壩壩頂安全高程100.71m,現狀大壩壩頂高程為101.2~101.4m,滿足要求,故不需要加高壩頂高程。
5.2 壩體滲漏處理
5.2.1 下游最高水位確定
水庫大壩下游現狀水位92.56m,由于該地區無詳細水文資料,無法確定下游水位,根據水庫現狀,綜合考慮,確定下游最高水位為下游現狀水位加安全超高。安全超高按照大壩設計洪水安全超高考慮,取0.5m。確定下游最高水位93.06m。
5.2.2 堆石排水棱體設計
該水庫大壩部分壩段下游已經有貼坡排水及蓋重,在蓋重后新建棱體排水,棱體排水長76m。
棱體排水設置在下游已經有貼坡排水及蓋重后,采用干砌塊石結構。設計洪水對應的波浪爬高0.93m,由此確定棱體排水頂高程94.06m。棱體排水頂寬1m,上、下游邊坡坡比均為1:1.5。
在棱體排水與壩體及壩基接觸面設置2~3層反濾層,根據SL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反濾層位于被保護土層的上部,為Ⅱ型。反濾層共設置3層,由上至下分別為:碎石層,粒徑5~20mm;砂層,粒徑1~5mm;砂層,粒徑0.25~1mm??紤]安全性在反濾層下鋪設一層土工布,土工布為400g/m2。
5.2.3 組合式排水設計
該水庫大壩部分壩段現狀無排水設施,在壩后新建貼坡與棱體組合排水設施,組合式排水長59m。
組合式排水設置在壩體下游壩腳,采用干砌塊石結構。水庫地區最大凍土深1.4m,貼坡排水體厚1.4m,其中干砌塊石厚850mm,反濾層厚550mm。貼坡排水體邊坡坡比1:1.5,由此確定頂部水平寬2.53m。
水庫大壩為Ⅴ級,貼坡排水頂高程96.33m,貼坡及棱體排水頂寬均為1m,棱體排水頂高程94.03m,貼坡排水貼坡排水,棱體排水上、下游邊坡坡比均為1:1.5。在組合式排水與壩體及壩基接觸面設置2~3層反濾層,反濾層依據SL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進行。
6、結語
總之,水庫作為最基本的水利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滲漏現象對水庫大壩的質量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會引起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因此,水利工作者必須認真分析水庫大壩滲漏現象產生的原因,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加固處理方案,以避免滲漏現象的產生,確保水庫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實踐證明,本工程的加固設計方案實施是成功的,能夠有效解決水庫存在的壩體滲漏問題,保障了水庫大壩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胡榮欣.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設計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5,43(12):79-82
[2]廖航兵.基于實例分析的大壩工程除險加固設計[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5,43(9):35-36
[3]陳寅.后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設計分析[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