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舟山市六橫鎮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類型,從該地地質環境條件、降水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情況三個方面分析了地質災害的成因,并針對得提出了幾點防治對策。
【關鍵詞】地質災害;六橫鎮;成因分析;防治對策
引言
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六橫鎮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的南部,地處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緣,寧波象山灣東海洋面上,由六橫島、佛渡島、懸山島等105個島嶼組成,面積121平方公里,其中六橫島為舟山群島中僅次于舟山島和岱山島的第三大島,全鎮轄9個漁農村社區,4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約10萬人,作為全國第一個群島新區——舟山群島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舟山群島和甬臺溫地區的關鍵紐帶。六橫島地勢總體呈現兩頭高聳,中間低平,為典型的海島地貌,加之夏季東南沿海多有臺風,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因此,查明六橫鎮地質災害成因類型,研究防治對策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1、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
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六橫鎮共發生有較為詳細記錄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共31處,其中崩塌25處,滑坡6處,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0余萬元。現存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2處,威脅人口100余人,威脅財產500余萬元。從災害類型看,以崩塌為主,占80.6%。從規模來看,以小型災害點為主。從島嶼分布來看,六橫島已發生地質災害22處,現存隱患點7處,佛渡島已發生地質災害4處,現存隱患點2處,懸山島已發生地質災害5處,現存隱患點3處。
1.1 崩塌
崩塌指地質體在重力作用下,從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或滾落(跳躍)。具有明顯的拉斷和傾覆現象。
崩塌是六橫鎮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在六橫、佛渡、懸山島等較大島嶼均有發生,主要分布于丘陵坡腳處,多發生于雨季或臺風季節。根據崩塌產生的物質成分,可分為巖質崩塌和土質崩塌,其中六橫鎮發生的土質崩塌有12處,巖質崩塌有13處,基本相當。崩塌規模均為小型,近年最大的崩塌發生在六橫島五星社區下長涂村,規模約4300m3,其余崩塌規模大多在500m3以下。現存地質災害隱患點將來可能發生的危害也以崩塌為主。
1.2 滑坡
滑坡指地質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沿地質弱面向下滑動的重力破壞。
滑坡是六橫鎮另一類重要的地質災害類型,在六橫島曾發生過4處,在佛渡島曾發生過2處?;掳l生時間與崩塌類似,多為雨季或臺風季節?;骂愋途鶠榛鶐r風化殘坡積層滑坡,滑動面多為表層殘坡積與下伏基巖接觸面,滑體上部及后緣常見弧狀拉張裂隙?;乱幠>鶠樾⌒?,近年最大滑坡發生在六橫島草盤村,規模約7200m3。滑坡目前均完成了治理,不存在現狀滑坡隱患點。
2、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2.1 地質環境條件
六橫島山體整體呈北西~南東向,兩端高聳、中間低平,島上山巒起伏,最高峰雙頂山海拔300m。山體自然斜坡坡度一般20~25°,表部植被發育良好,陸域地貌包括丘陵及山麓溝谷區、海積平原區,其中丘陵主要集中在六橫島的北西及南東側,山體表面普遍覆蓋0.2~1m厚的殘坡積物,山體巖性主要為晶屑玻屑熔結凝灰巖、霏細斑巖,大多呈整體塊狀構造,多見假流紋構造,節理裂隙較發育。佛渡島、懸山島等周邊島嶼主要以低丘陵區為主,有少量山麓溝谷區分布。
六橫鎮的地質災害多分布于侵蝕剝蝕低丘區,其中崩塌多發生在有較高臨空面的邊坡處,滑坡多發生在具有較厚松散層堆積物的地貌轉折處(如山麓地帶)。原因是由于自然斜坡的坡度較陡(一般大于20°),地形切割高差大,自然斜坡聚斂的勢能較大,加上人為對于坡腳進行開挖形成邊坡,導致其成為地質災害多發區。
2.2 降水條件
六橫鎮位于舟山群島南部,屬北亞熱帶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降雨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2.78mm,年最大降水量1887.4mm(1973年),年最小降水量593.4mm(1967年),年平均蒸發量1258.3mm。降水量逐月分布呈“雙峰型”,1月和12月是全年最少月份,7月還有一個降水低谷,在5~6月和8~9月分別出現兩個高峰,為年降水最多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6.4%。其中5~6月為梅雨季節,8~9月為臺風季節,降雨比較集中。
六橫鎮降雨具有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等特征。強降雨使巖土體處于飽和含水狀態,一方面降低巖土體的抗剪強度和結構面的抗滑強度,形成軟弱面和滑動面,另一方面增加了巖土體的自重,極易誘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根據調查資料,六橫鎮地質災害發生時間多在雨季。
2.3 人類工程活動
近十幾年來,由于舟山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急劇增加,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日趨增強。六橫鎮為典型的海島城鎮,由于淡水、氣候、土地等一系列因素,居民點往往聚集在低山丘陵區和山麓溝谷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表現為切坡建房、道路建設、礦山開采、農業種植等。
①切坡建房:六橫鎮山多地少,民房和工廠等建筑往往依山傍水而建,不可避免的要進行人工切坡。很多邊坡切坡角度過大,且沒有進行必要的防護措施,在長期風化作用和雨水沖刷作用下穩定性逐漸下降,最后演變成地質災害。不合理的切坡是六橫鎮地質災害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②道路建設:六橫鎮均由海島組成,居民點多分布于山區,因此在山區建設了很多通村公路,形成了大量高陡的人工邊坡。其中一部分邊坡沒有進行很好的支擋防護,破壞了斜坡原有的平衡,造成了崩塌或滑坡災害;
③礦山開發:六橫礦山主要開采填海石料,開采活動對山體地質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形成了許多缺少防治措施的高陡人工邊坡、廢棄采石場,易發生崩塌等地質災害;
④農業種植:山區可利用土地較少,人為開墾荒地作為農業種植現象比較常見。農業耕種破壞了原有植被,導致表土層變疏松,降低了固土能力,使大氣降水得以下滲,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
3、地質災害防治對策討論
地質災害的防治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有效地保護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由于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類型、時間、頻率和規模都不盡相同,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浙江省已經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和六橫鎮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3.1建立群測群防和隱患排查長效機制
“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的社區和行政村應當發動每一位人民群眾參與到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中來,群策群力、群測群防,對及時如實上報地質災害發生和邊坡不穩定變化情況的,要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所報情況屬實的,要向上級國土部門報告,組織專家現場調查,盡早確定處理方案。對專業地質災害普查過程中確定的隱患點,要安排專人定期巡查,特別是雨季和臺風季節,要加強巡查頻率。
3.2保證治理資金和監督治理工程
當地政府應本著“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在人為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中,督促治理單位,確保治理資金及時到位和治理工程的按期施工。在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中,如實報告上級政府,多方籌措治理經費,配合勘察單位及時開展勘察治理工程。在治理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對每一個工程都應派專人跟進,能夠準確了解工程進度,以盡早消除隱患。
3.3 開展災害科普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
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和偶然性決定了其防治難度很大,單純依靠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往往很難面面俱到,因此發動人民群眾是很重要的一種手段。由于民眾對地質災害還缺乏系統的了解,一方面會導致上報災情或隱患不及時,另一方面一些不合理的切坡、開墾行為也會誘發地質災害,所以當前迫切需要開展地質災害的科普宣傳,通過電臺、走訪或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集中宣傳,提高人民群眾自身的防災抗災能力,變被動防災為主動防災。
4、結論
六橫鎮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其地質災害具有分布集中、規模小、穩定性差、危害程度小等特點,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為主,現存隱患也均為崩塌。六橫鎮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受短時集中降雨和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因此加強隱患排查、保證治理工程質量、組織防災減災宣傳等是切實可行的措施。
參考文獻:
[1]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89.
[2]王洲平.浙江省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措施[J],災害學,2001,16(4).
[3]孔德民,郭超,李文洲.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地球,2016(3).
[4] 嚴偉,李景忠. 舟山市定海區地質災害調查及其防治研究[J],中國水運:學術版, 2007, 7(3).
作者簡介:珠正,男,1989-,漢族,籍貫浙江紹興市,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