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不斷進步,針對水土流失的重大影響,低效柏木純林改造項目在不斷進行,根據對水土流失多發地區進行不斷考察研究,柏樹混交林出現,但隨著其他樹種的消退,逐漸形成了柏木純林,樹種的單一,使得水土保持的作用減弱,水土流失問題、涵養水源問題不斷出現。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及時對柏木純林進行改造,根據林區水土特性,山區地理環境特點,不斷進行改造實驗,通過對比,選取最科學、合理的改造方式,提高水土保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低效柏木純林不同改造對水土保持功能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低效柏木純林;不同改造;水土保持;影響
前言
水土流失一般多發生于山區丘陵地帶,針對這一特殊生態系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不僅關系著當地的生態平衡,更關系著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甚至是生命財產安全。為了減少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營造人工林區是重要手段,其中榿木和柏樹混交林得到大面積營造,但是由于榿木數量的不斷減少,低效柏純林不斷出現,大大降低了水土保持的作用。給生態與生產造成了嚴重過的威脅,因此,改造低效純柏林成為迫在眉睫的項目。然而如何進行改造,不同的改造方案對于水土保持的影響又有哪些不同,怎樣選擇最優的改造方案,成為目前林區改造的重點。因此,需要利用一定的技術和理論,對純柏林的不同改造進行試驗,觀察其對水土保持的不同影響,從而做出科學選擇。
一、低效純柏林改造實驗探究
(一)實驗條件
實驗地理位置均選擇某一山區丘陵地帶,選擇典型的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此地區柏樹純林分布密度過大,水土保持作用較弱。其中林分郁閉度、喬灌草分布特點、土壤性質、水分含量等客觀條件均差異不大。采伐帶與保留帶帶寬相同,呈縱向交替分布態勢,分別設置四個強度,即帶寬分別為4米,6米、8米,10米和15到20米的對照帶進行改造。
(二)試驗過程
1、設置試驗樣地
在實驗中,設置三個純柏林試驗樣地。在每個樣地,對不同帶寬的采伐帶、保留帶、對照帶,從上至下設置小樣進行檢測調查。主要調查喬木密度、灌木的蓋度和高度、草本的蓋度和高度、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等內容。然后取樣測定持水概率。每種樣方的尺寸大小,位置擺放均有不同規定。此外,要用塑料袋等工具收集枯落物,進行試驗處理,根據相關公式,測定計算枯落物的持水量。
2、林冠截留試驗
林冠截留,就是在降水過程中,部分水分被地表植被接收并直接蒸發,水分沒有進入土壤的整個過程。在具體試驗中,要科學計算出林冠截留量,一般是用實際降水量去掉穿透雨量,再去掉樹干的莖流量。在整個試驗計算過程中,降水量要通過雨量計等儀器測定,樹干莖流量要根據樹莖的級別,樹冠的幅度大小,采取特殊的試驗方法進行測定。而對于穿透雨量來說,要用一定規格的多個塑料容器,對每次降水的穿透雨量進行收集,取其平均值。
3、灌草截留試驗
在灌草截留試驗中,一般要用收獲法和浸水法進行實際測定。其中涉及到的具體內容有灌草截留量,灌草地上部分的鮮重生物含量。還有就是灌草的持水率。
4、土壤持水量檢測
首先,根據相關規定的具體方法對土壤孔隙密度進行檢測,土層厚度以統一規定為準,一般以四十五厘米為標準。按照土壤持水量計算方法進行準確計算。在整個計算過程中,要涉及到土壤毛管和非毛管的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密度、土層厚度等基本常量。
5、徑流量與產沙量測定
在改造林的試驗過程中,要設置臨時的徑流小區,主要利用聚氯乙烯材料,順應改造區的地勢,從上到下,在每個試驗樣帶進行布置,數量一般為三、五個,規格為8平方米。在相同的降水條件下,對不同林分類型的徑流量和產沙量進行實際測定。改造樣地的徑流量和產沙量數值,要以采伐帶和保留帶測定的均值為參考。
二、低效純柏林改造實驗結果分析
1、林冠截留結果分析
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改造林與未改造林的林冠截留量都與降雨量關系密切,從林冠截留量的變化趨勢來看,與單次最大降雨量變化相一致。根據截留量大小進行分析,對照林的林冠截留量最大,然后是10米改造林大于8米改造林,8米改造林大于6米改造林,而4米改造林的林冠截留量最小。可見不同各個試驗林的林冠截留量有很大不同,根據改造林強度的不同,保留帶的林冠截留量高于采伐帶,但二者的截留變化趨勢相同。
2、灌草鮮重生物量與持水量結果分析
通過對不同改造強度的樣林灌草鮮重生物量和持水量進行分析,改造林要高于對照林。但是不同強度的林分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叢灌木方面來說,其鮮重生物量與持水量大小情況為:8米改造林最大,其次為10米改造林,6米改造林和4米改造林,其中6米改造林與4米改造林有相同的情況。從草本植被鮮重生物量和持水量來看,同樣是8米改造林最高,其次為6米改造林,最低為4米改造林。
3、徑流量與產沙量結果分析
在一定降水時間段內,通過對不同強度的改造林徑流量和產沙量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從總徑流深度上來看,對照林最小,與改造林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在不同改造強度下,對徑流量的深度分配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保留帶的徑流深明顯低于采伐帶。其中8米強度的改造林與6米和10米的高造林差異較小,其他各個強度的改造林之間徑流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在不同帶寬的保留帶中,4米與8米和10米有著明顯不同,其余帶寬的保留帶差異均不明顯。而采伐帶除了6米和8米差異不明顯之外,均具有明顯差異。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改造林對比試驗,從林冠截留量、持水量和徑流產沙量等多個方面進行試驗分析,得出科學結論,利用帶狀采伐與補闊相結合的方式對低效純柏林進行改造,更有利于提高水土保持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范川,周義貴,李賢偉,張健,廖洪流,李鳳汀,馮茂松. 柏木低效林改造不同模式土壤抗蝕性對比[J]. 林業科學,2014,(06):107-114.
[2]范川,李賢偉,張健,李鳳汀,龍家黎.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抗沖性能[J]. 水土保持學報,2013,(0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