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臺縣自1980年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針對該縣水土流失分布廣、類型多、強度高、危害深、治理難度大的基本特點,分析了該縣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水土保持;治理現狀;發展對策
一、 水土保持建設現狀與問題
1 水土流失現狀
奇臺縣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半荒漠干旱氣候,具有土壤易侵蝕的地質、地形條件,降水集中,易暴雨、季節性旱期與多風期相互疊加,植被稀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因素,水土流失的基本特點是:分布廣、類型多、強度高、危害深、治理難度大。據調查統計,全縣水土流失總面積為54.9萬h㎡,其中,南部山區4.8萬h㎡,丘陵區3.8萬h㎡,平原區2.6萬h㎡,沙漠戈壁區41.1萬h㎡,北部山區2.6萬h㎡。
全縣風力侵蝕面積為54萬h㎡,分布范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7%,水力侵蝕面積為0.9萬h㎡,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水土流失造成草場退化、載畜量降低,沙漠、戈壁區防風固沙能力降低,土地沙漠化、沙塵暴、洪澇災害、干熱風等自然災害逐年增加。
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利用現狀及成效
奇臺縣自1980年開始對水土流失進行防治工作,在全縣九條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路、電、村綜合治理,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主要針對河道保護范圍內沿河道兩側實施封禁措施,河道內已開發實施農業種植的行為進行了徹底的清理恢復,河道內的采砂點全部進行規范或清理,河道內進行清理平整,沿河道種植水保林及播撒草籽,沿河道居民集聚區打造集輸水、防洪、觀光、休閑等一體的景觀,截至目前,已治理面積10.15萬h㎡,林草植被建設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林牧生產條件的重要措施,已完成防護林建設1萬hm2,林網化程度為10%,對丘陵區、山區實行保土耕作,并進行封禁草場、封山育林等措施,通過整治,河道內隨意傾倒垃圾、亂采砂石、隨意放牧等現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為破壞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縣生態環境受到較嚴重破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農業結構所致,糧食生產需求較大外,產業結構高速嚴重滯后、耕作習慣和認識水平也起著相當作用。
(2)農業產出效益差,產業化困難重重
長期以來,我縣在農業內部以糧食種植為主,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及畜牧業比例過低,導致整體農業產出效益差。農業產業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作用已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但目前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
(3)當前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目標和現實情況存在偏差
在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與實踐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難”的原則在執行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被違背;二是攤子鋪得過大或規劃的規模過大,著眼點在于怎樣向國家爭取到更多的資金;三是規劃的實施具有短期性,缺乏保障邊疆實施的政策制約。
二、 對策建議
1 注重歷史經驗,堅持綜合治理
以鄉鎮為基本單位,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以修建基本農田和發展經濟果木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溝綜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應當加以肯定。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和有計劃地封山育林育草,這一綜合治理中的關鍵環節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措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有效實施造林種草的必要條件。
2 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生態優先
退耕還林還草是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關鍵,但如何具體實施卻大有講究。對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種糧就算完成了任務,而是要強調退耕后主要應作為營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態保護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內不再進行任何方式的收獲和采伐。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大補償力度。
3 把對天然植被保護、改良放在與退耕還林還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樹種草無疑是使我縣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一個關鍵步驟,但必須把天然植被保護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達到既定目標,相比之下,保護和恢復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較簡單,最主要的一條是封育,其次是補播、補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林草郁閉度。
4 加速小城鎮建設進程,推動二、三產業發展
城鎮化發展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目前我縣城市人口數量少、非農業人口例低。逐步減少農業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必須一方面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另一方面應創造條件,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整體規劃和綜合治理的戰略部置,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人口轉移,使一定比例的人口擺脫對土地的依賴。
作者簡介:李智年(1975-06-08),男,新疆奇臺人,本科,主要從事地下水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