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禹臨河為德惠新河主要支流之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河道治理符合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本文以禹臨河11+676~21+013段為例通過對河道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進而提出治理的必要性及建設任務。
【關鍵詞】禹臨河;治理;必要性
1、禹臨河概況
禹臨河屬德惠新河流域。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根據德惠新河水系規劃設計,在禹城、臨邑兩縣邊界地區開挖一條南北走向的排水河道,禹臨河故此得名。禹臨河起源于禹城市梁家鎮唐屯村,沿禹臨邊界至臨邑縣林子鎮馬寨村入德惠新河,全長40.1km,流經禹城市、臨邑市和陵縣三個縣(市),流域面積457.3km2,多年平均徑流量0.217億m3。禹城縣境內流經梁家、辛店兩鎮27村,于辛店鎮王景吳村入臨邑縣境,長21.01km,流域面積369.0km2。
作為德惠新河上游重要支流,在上世紀70年代禹臨河多次進行治理和擴延,對減輕當地的水旱災害,提振經濟,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引黃灌溉、管理缺失、維護資金匱乏、建設標準較低等原因,河道淤積嚴重,堤防毀壞殘缺,建筑物大多年久失修。水利設施長期帶病工作,禹臨河工程治理刻不容緩。
2、工程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禹臨河是以排澇排漬為主的邊界河道,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挖以來,經過七十年代幾次擴挖和延長,大致成型。經過幾十年的運行,河道淤積已十分嚴重,排澇能力大大降低,建筑物老化失修嚴重嚴重影響了河道防洪排澇和安全運行。
2.1 河道淤積嚴重,影響防洪除澇。經過多年運行,由于河道淤積及挖岸取土等原因,河道斷面發生了較大變化,淤積和斷面形狀不規則現象突出。整個河道水位普遍抬高,排澇能力大大降低,加劇土壤次生鹽堿化和內澇災害,當遭遇超標準洪澇水時,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及工農業生產將受到極大威脅,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據測量資料分析,河道淤高一般為1.4m以上,越往下游淤積越嚴重。其中禹城段淤積最高處可達2.5m以上,過水斷面最高減少70%以上,排澇水位抬高達1.5m。
2.2 堤防殘缺不全。禹臨河是按“64雨型”規劃設計的排澇河道,無行洪任務,河道無堤防。后來在歷次治理基礎上,利用棄土形成簡易堤防。根據測量資料,項目區內禹臨河現狀堤防缺堤、斷堤現象嚴重,堤頂寬度在15-30m之間,部分河段堤防薄弱。
2.3 涵閘破損嚴重或支流入口缺少涵閘。禹臨河禹城段干流有二座節制閘,分別為竇莊閘和夏莊閘;豐收河和朱家河上有支流排水閘,分別為丁劉袁閘和田莊閘。10余條支流除少部分建有涵閘外,大部分支流無控制建筑物,易造成河水倒灌,加重當地澇漬災害,威脅著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4 生產橋標準低,損毀嚴重,部分稱為危橋。禹臨河上的生產橋大部分建于上世紀70、80年代,橋梁標準低,建造簡易。經過三四十年的運行,橋面鋪裝層、搭板大多破壞嚴重,橋面板裸露、斷裂,欄桿缺失等現象突出,部分排架柱剝蝕,墩柱傾斜、沉降,大多無橋頭護徹。隨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這些橋梁在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同時,越來越不堪重負。諸多隱患威脅著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亟需治理。
3、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及合規性
3.1 防洪排澇必然要求。由于岸坡坍塌、拉溝沖淤,致使禹臨河淤積嚴重,沿河建筑物大多老化、破損,支流入口缺乏控制建筑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洪澇災害不僅會給當地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禹臨河治理工程是提高區域防御洪澇災害的能力,保障安全的必然要求。
3.2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先決條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對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通過禹臨河綜合治理工程,使治理河段達到相應治理標準,將極大提高河道的排污和自凈能力,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對改善當地的水生態和水環境,建設人水和諧相處的自然環境無疑將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3.3 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需要。糧食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物資,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于維護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工程的實施可以進一步提高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最大程度的減少農業災害損失,確保流域內糧食安全,是民生水利的重要體現。
3.4 緩解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需要。禹臨河作為當地重要引、輸、蓄水骨干河道,對沿線工農業用水、生態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禹臨河治理工程,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地表徑流和灌溉回歸水的攔蓄,對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有著重要作用。
3.5 河道治理符合流域相關規劃。《山東省海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提出禹臨河治理任務:河道清淤,配套維修建筑物。恢復“64年雨型”排澇、“61年雨型”防洪標準。禹臨河治理工程是《山東省海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規劃》規劃措施落實的具體體現。
4、工程治理任務及目標
針對禹臨河排澇行洪能力降低、建筑物老化破損嚴重、堤防殘缺薄弱的實際情況,應對全河道實施治理,實施河道清淤疏浚、配套維修涵閘、配套維修改建生產橋,使河道恢復“64年雨型”排澇、“61年雨型”防洪標準,提高現狀河道排澇排漬能力,為緩解洪澇災害對區域農業生產的威脅,確保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5、結語
禹臨河兩岸主要為農田和村莊,還有少數城鎮、企業和油井,由于承接上游來水,對上游兩岸也有重要的保護意義。工程實施后,保護兩岸農田,為紓解當地洪澇災害,確保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綜上所述,實施禹臨河治理工程,不僅是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應有之義,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民本”工程,項目建設是完全必要和十分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