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河北省邢臺市西部山區兩個小流域實驗站的水文泥沙監測資料,對不同流域在不同植被情況下,流域植被對減緩土壤侵蝕作用進行分析,內容包括流域植被對年輸沙模數、地表徑流含沙量以及次暴雨對輸沙模數的影響等,分析結果表明較好的流域植被對涵養水源、控制土壤侵蝕起重要作用。因此,搞好水土保持、增加流域植被的覆蓋率也是水土保持方面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流域植被;降水量;土壤侵蝕模數;含沙量;小流域實驗站
1、研究區基本概況與植被情況
1.1 流域植被與土地利用狀況。邢臺市西部山區布設有兩個小流域試驗站,其中坡底小流域實驗站位于邢臺縣西部山區城計頭鄉,東經114°02′,北緯37°05′。流域面積283km2,流域平均比降34.5‰,流域平均寬度10.6km。西臺峪小流域實驗站位于臨城縣石城鄉,東經114°17′,北緯37°25′。本站上游河網密度大,源短流急,洪枯期流量懸殊,流量暴漲暴落。流域集水面積127km2,流域平均比降27.9‰,流域平均寬度5.29km。
通過對不同小流域土壤土質情況調查,坡底流域內土壤類型以褐土、草甸土為主,土體結構為片狀團粒,土壤中有機質為2.36%。西臺峪流域內土壤類型為褐土,土壤結構為單粒、屑粒,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為1.30%。
流域內地理狀況和生產結構及生產條件等,包括農田面積、林地面積、天然草地、荒坡地、果園面積等所占比例的多少,均對流域的產流、匯流有直接影響,通過對兩個小流域土地利用情況調查可看出,西臺峪流域內農田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23.12%,而坡底流域的農田面積占總面積的7.67%,西臺峪流域內農業開發程度較高。坡底流域內林地面積占總流域面積的24.04%,而西臺峪流域內林地面積僅占總流域面積的7.50%。流域植被覆被率按林地面積、天然草場、荒坡地和果園面積統計,則坡底流域植被覆蓋率占流域面積的86.30%,西臺峪的植被覆蓋率占總流域面積的68.58%。
1.2 流域降水特性分析。利用1956~2000年山區降雨量資料系列分析計算,邢臺市西部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94.5mm。對年降雨量系列進行頻率計算,頻率曲線采用皮爾遜Ⅲ型曲線,頻率計算采用適線法。對于變差系數Cv值的確定,在適線中,對系列中出現的特大特小值,一般不做處理,由于年降水量相對穩定。偏差系數Cs的取值一般用Cv/Cs值來反映。
邢臺市西部山區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且常有連續幾年降水量偏多或連續幾年降水量偏少的現象。以歷年年降水量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比值K來表示年際變化,西部山區各雨量站監測的年降雨量資料分析,各站極值比大都在4.0以上,其中,獐貘、侯家莊兩個雨量站變化幅度最大,極值比分別為9.4和9.2。
2、流域植被對土壤侵蝕作用的實驗分析
流域植被影響徑流量、徑流深、流速及其徑流運行狀態。但其影響程度,取決于植被種類(樹、草、農作物)、植物群落、生長狀況(年限、樹冠、莖、葉和根系等)、植被覆蓋度、枯枝落葉厚度等。凡是有良好植被覆蓋的坡地,可以增加入滲,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削弱徑流的動能,改變徑流的運行軌跡,從而減少徑流對土壤的侵蝕作用。
2.1 流域植被對土壤年侵蝕模數的影響。水流挾沙力應該包括推移質和懸移質的全部沙量。由于推移質運動要比懸移質運動復雜得多,當前的測驗工作僅限于懸移質方面,對于推移質測驗還有不少困難,并且在天然河流中,懸移質一般成了全部運動泥沙的主體,因此,對于一般河流來說,常以懸移質輸沙率代替水流的全部挾沙力。根據1991~2005年泥沙監測資料,分析比較坡底、西臺峪兩個流域輸沙模數等情況,流域輸沙模數、平均輸沙率統計結果。
通過對坡底、西臺峪兩個小面積實驗站年輸沙模數與年平均輸沙率進行分析計算,坡底站流域輸沙模數為504.39t/(km2·a),西臺峪站為849.86t/(km2·a)。西臺峪站輸沙模數比坡地站高41%。通過計算還可以看出,流域植被對土壤侵蝕的影響主要與植被有關,但也和降雨強度和降雨歷時及降水量有關。如1996年,該流域發生較大洪水,兩站輸沙模數相差很小,坡底站年輸沙模數為5870t/(km2·a),西臺峪年輸沙模數為5250t/(km2·a),而且坡底流域大于西臺峪,說明流域植被對土壤侵蝕的影響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發生山洪侵蝕,侵蝕模數是正常年份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2.2 降水量對土壤侵蝕量的影響。根據1991年~2005年泥沙監測資料,選擇有代表性的降水過程和泥沙過程資料,對面雨量在不同范圍的次降水產沙資料進行分析。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流域面雨量為10~50mm范圍時,坡底流域平均產沙模數為4.39t/km2,西臺峪則為44.30t/km2,平均產沙模數增大了10倍;在流域面雨量為50~100mm范圍時,坡底流域平均產沙模數為6.19t/km2,西臺峪則為76.98t/km2,平均產沙模數增大了12倍;在流域面雨量為100~150mm范圍時,坡底流域平均產沙模數為28.92t/km2,西臺峪則為406.76t/km2,平均產沙模數增大了14倍,侵蝕模數隨降水量和雨強的增加而增加。
3、結語
流域植被對改變水量循環有密切關系,對天然降水量起水量再分配、調節、儲蓄和改變水分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也改變了徑流的分配形式,不僅對調節水量起重要作用,對減少土壤侵蝕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過對坡底、西臺峪兩個小面積實驗站年輸沙模數進行分析計算,坡底站流域年輸沙模數為504.39t/(km2·a),西臺峪站為849.86t/(km2·a)。流域植被覆蓋率高的流域,土壤侵蝕量就少。根據實驗站15年監測資料分析,流域植被覆蓋率高17.72%,植被對土壤侵蝕量控制減少345.47t/(km2·a)。
根據15年泥沙系列資料計算,坡底站平均含沙量1.268kg/m3,西臺峪則為3.686kg/m3,坡底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低于西臺峪站,流域植被對含沙量的控制作用比較明顯。在流域植被高17.72%的情況下,含沙量減少了2.418kg/m3。
參考文獻:
[1]王萬忠,焦菊英.黃土高原降雨侵蝕產沙與黃河輸沙[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喬光建,張均鈴,劉春廣.流域植被對水質的影響分析[J].水資源保護,2004,20(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