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海綿城市整體發展不僅與社會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聯系,而且能夠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就需要根據海綿城市自身建設的特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此,本文針對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雨水處理技術的應用進行簡要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雨水處理;技術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快速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資源消耗非常大,特別是水資源現如今已經到了嚴重匱乏的地步,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嚴重的不均勻,水資源短缺已是當前我國面臨的重要國情之一,與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來說,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現如今,我國正處于城市化不斷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城市道路、地坪、綠化設施等下墊面硬化面積的增加,改變了原有生態系統和水文特征,導致城市自身的地表滲透能力降低,一旦出現雨水天氣,一方面雨水無法及時下滲去補充地下水資源,雨水資源化利用率降低,導致城市局部地區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另一方面當雨量比較大的情況下,過度的硬化面積使得雨水快速匯集,無法及時疏通,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
1.我國當前雨水的利用現狀分析
我國城市對于雨水處理技術的應用,與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起步比較晚, 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開始對雨水處理技術進行相應的研究,直到90年代才取得了相應的成效。雨水資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干旱或者是半干旱地區,比如甘肅的母親水窖、山東省長島縣、大連市獐子島等等。而針對一些大中城市的雨水資源利用當前仍然處于實驗和研究的階段。在當前水資源越來越匱乏的形勢下,如果沒有適當的技術措施對其進行良好的制約,很容易造成一些其他的影響[1]。我國對于雨水的利用仍然有很大的研究和發展空間,需要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措施,既保證了雨水合理應用的同時,又能夠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
2.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雨水處理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嚴格雨水處理路徑規劃
在建筑使用過程中,由于雨水下滲或地下水對土體密實度產生的影響,導致建筑物基礎部分出現裂縫的現象,影響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人們的財產安全甚至生命都會受到嚴重的威脅。所以,對于一些建筑物或者是公共建筑物的雨水入滲路徑要進行嚴格有效的規劃,這樣不僅能夠保證雨水的有效利用,而且能夠保證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2]。
2.2 現有的入滲技術需要完善和優化
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有19個在2016年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內澇現象,由此可以看出,對當前現有的入滲技術來說,仍然有很大的完善和優化空間。一般情況下,常規的滲透裝置主要是利用混凝土或者是半混凝土材質來進行施工,混凝土建筑物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原土體的整體覆蓋體積,導致其自身的結構被破壞,并不能夠達到低影響的開發目的。滲透構筑物自身的滲水能力受到混凝土的阻礙和影響,導致其自身與土體之間的接觸面積越來越小,滲透效果并不很理想。
3.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雨水處理技術的應用
3.1 低影響滲井入滲技術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根據海綿城市規劃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將雨水處理技術應用其中。比如針對某一地區的土體結構特性,對其自身的土壤滲透性質進行研究和改良,將其自身的技術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一般情況下,雨水的自然入滲過程需要經過過濾、吸附、離子交換以及沉淀等步驟,并不會直接對地下水自身的水質產生不良影響,土壤對地下水起到了相對應的保護作用。根據土體自身的孔隙分布特點,利用微型化、去“灰色化”的砂石滲井。該砂石滲井為在土體中開挖一定規格的滲井孔并用中粗砂填充形成的構筑物,這樣主要是通過將其科學合理的分布到地表入滲區當中,達到將地表徑流滲入到地下含水層的目的[3]。這種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有大口徑滲井的優勢特點,由于砂石自身的滲井口徑比較小、應用性比較廣的特點、環境影響也比較小,并不會對地下環境進行改變,不需要對其進行檢修。
3.2 加快完善海綿城市的建設方式
當前在社會經濟不斷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海綿城市的建設速度以及效率也需要不斷提高,將雨水就地消納。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指南》,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 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 三是低影響開發,即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海綿城市建設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綠色建筑系統、雨水花園、景觀綠地系統、雨水滯留池、塑料模塊蓄水、地下蓄水庫、人工濕地等等。其中,地下水庫是當前海綿城市建設中不斷發展的一項用于水資源的調控的工程措施,不僅能夠從根本上緩解城市出現洪澇災害的現象,而且能夠將雨水進行切實有效的控制,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當前地下水庫的建設模式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然地下空間所建造而成,比如一些煤礦采礦區、地下溶洞等等,這些水庫一般與城市之間距離比較遠,不僅能夠起到防洪排澇的作用,而且不占用城市的一定空間。在這種形勢下,一定要加快完善海綿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構建合理的地下水庫,將其自身針對雨水處理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資源的短缺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要根據海綿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城市雨水處理技術,從根本上提高雨水的整體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鄭興,周孝德,許冰昕.德國的雨水管理及技術措施[J].中國給水排水.2010(02)
[2]劉彥濤,王彥洋.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探討[J].城市.2016(04)
[3]王英紅,陳之祥,胡鐵鑫等.適用于海綿城市建設的砂石滲井[J].中國專利.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