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懋克”是基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記載著其歷史和文化。本文主要介紹“特懋克”,概述基諾族的傳統飲食、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對基諾族歷史文化底蘊等方面做了分析與探究,并試圖以民俗學、人類學等研究理論,探索基諾族刀耕火種的自然生態文化對當今漢族文化具有的借鑒意義,也對今后社會發展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基諾族 特懋克 飲食文化 刀耕火種 自然生態
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諾山上,居住著一個人口僅有一萬多人的民族,他們原稱“基諾人”,漢文歷史文獻稱之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后邊”,加以引申即為“崇拜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將之正式確定為單一民族,定名為基諾族。基諾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生活習俗,包括母系氏族的影子,比如搬新家、上新房,只有家中年齡最老的女性有資格第一個拿著火把點燃火塘。雖然現在村里的長老已經都是男人,但是其稱謂“多米由卡”含義卻是“村寨里的老奶奶”。基諾族沒有文字而有自己的語言,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他們通常見面的時候將手放在口上發出“阿拉阿拉”的聲響,這便是他們之間最原始也是最親切的打招呼方式。
一、攸樂傳語
基諾族是一個生在在大山里的民族,與其他民族一樣,基諾族人的生活方式同樣受到地域自然環境的制約。基諾山的地域特性使得基諾族人與自然緊密相融,在與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長期互動、適應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刀耕火種為主、采集狩獵為輔的農業體系。
基諾族人的生活方式與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密切關聯,其刀耕火種的歷史延續至今。“刀耕”是砍伐樹木,“火種”則是焚燒樹木,因此刀耕火種必須基于森林的存在,猶如漢族農民依賴土地一樣。但基諾族人對于農耕用地是頗有講究的,他們認識到山林對自身生存的重要性,保持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山林是維持刀耕火種的基礎。
傳統的基諾族社會幾乎“與世隔絕”,一切生存資料都是“自然的饋贈”,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中,大部分時間里基諾族人靠采集野菜、野果生活。只有與他們接觸才能體會到他們獨特的文化。或許對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基諾族最具特色的傳統風俗是什么?如果你來到基諾山問當地的朋友,他們中大多數人會說:特懋克,這是祖輩們流傳下來或者一直都有的,是基諾族最具特色的傳統風俗,也是他們在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過新年。
二、基諾族特懋克的生態人類學闡釋
基諾山上各村寨遠近不一,由于森林、河流、山體的阻擋,人們之間來往不多。基諾族傳統的節慶和儀式活動是以農事和萬物有靈信仰為主,與原始的刀耕火種和采集狩獵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連,他們至今敬畏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原始宗教。
(一)節日準備
當白花樹上美麗的白花在基諾山盛開的時候,就預示著基諾山上過特懋克的日子已經來臨,各個寨子相繼開始忙碌著為過節做各種準備。
在此節慶過程中,長老、鐵匠、洛巴{1}與各家各戶都要做一些計劃和安排。首先,由卓巴{2}、卓生{3}、長老們在村寨的公房里開會選定過特懋克的吉日,由卓巴和諸位長老向大家宣布過節時間,并商議需要準備的各項工作;然后由長老觀察打鼓,預示來年吉兇;再由鐵匠行使為寨民做好夢的任務。其次,全村各戶家長要推選出3-7人組成買牛小組,買水牛{4}的錢是全村各戶湊集所得。牛買回來后,等到節日當天由卓巴指定剽牛人的“巴羅”{5}舉行剽牛儀式,同時還要準備各種食品以及祭祀物品,例如:小豬、雞、竹鼠、茶葉、檳榔、苦子果、琵琶花、辣椒、酒、達流{6}等一系列物品。
(二)節日活動
通常情況下,各寨的特懋克要慶祝三天。
1.第一天 慶祝特懋克的早上,鐵匠被邀請來到卓巴家,以唱歌的形式解說昨天晚上做的夢,解說完之后大家一起共進早餐,席間大家對做好夢的鐵匠表示祝賀。在早餐席上,長老們要為主持打鐵儀式的鐵匠選出兩位助手,這兩位助手一定要精明能干且是未婚男子。有的村寨里,這天早上長老們要為新選出的鐵匠舉行確認儀式。
在另一邊,天還未亮,卓巴家就會敲響牛皮大鼓,全寨人陸續聚集到剽牛場準備舉行隆重的剽牛儀式。眾人到齊后,剽牛儀式就相繼開始了。分肉時,先割肉給村寨長老,諸位長老每人一包。剩下的牛肉按湊錢的家庭數目來分份數,有多少戶人家湊錢就分成多少份,分別堆放在芭蕉葉上,并按照湊錢的多少,用啞巴稱來確定各家牛肉的數量。另外一部分牛肉被用來制作禮品,成為“克勒剎”。
2.第二天 過特懋克的第二天,在村寨長老的主持下,要在鐵匠房舉行獻祭鐵匠鬼女(女神)的儀式。祭祀鐵匠鬼女時,在鐵匠房門兩邊各掛一個達流,并且要殺一只紅公雞和母雞,將雞血和雞毛涂抹和貼在打鐵用的火爐和風箱上,還要用火鉗夾著檳榔獻祭在鐵爐、風箱和鐵砧三處,同時這三處還要分別敬獻一杯酒。接著用整只雞祭獻鐵匠鬼女,主持祭祀的鐵匠在此時要請鐵匠鬼女來領受祭品,并且請鐵匠鬼女回賜一些東西。這些儀式舉行之后,諸位長老要和鐵匠在鐵匠房一起共進午飯,這天的飯桌上除了有雞肉、酸渣肉、酒、瓜菜和米飯外,還有一樣特別的食物即竹鼠,這是寨民們專門為過特懋克期間舉行打鐵儀式而獵取的。在酒席開始前,村寨首席長老和鐵匠要用酒、肉和米飯祭祀鐵匠鬼女,請鐵匠鬼女保佑打制出來的鐵器既鋒利又耐用,山地里面的莊稼取得好收成。
同時,第二天基諾族還要舉行打鐵儀式、修理生產工具、家庭祭祖。打鐵儀式寓意著在這去舊迎新之際,大伙要打制新器、耕新地;修理生產工具是在象征性的打鐵儀式舉行過后,一些家長或老年人就會拿出自家的各種鐵制工具在家或找鐵匠進行修理;家庭祭祖是各家家長將剽牛后拿回來的肉選取一點先炒熟,獻祭給逝去的祖先,通常是從過節的第一天開始,要連續祭祀三天。
3.第三天 過特懋克的第三天主要是以游戲、娛樂為主,村民舉行許多其他歌舞、文體活動,特別是年輕的村民會聚集在一起射弩、打陀螺、踩高蹺等。
到了晚上9-10點,就要舉行節日的最后一項活動即備耕儀式。時辰一到卓巴吹起牛角號,各戶男性家長聞聲用芭蕉葉包著肉和飯,別著砍刀,吹著竹號,點著火把來到卓巴家,卓巴在自家房屋前后祭祀鬼神。祭祀過后,在卓巴的帶領下大伙舉著火把,吹著牛角號或竹號來到寨子邊的地里舉行象征性的號地、砍地活動。儀式開始,大伙一起動手爭相號地,號地的人會說“從這邊到這邊是我的了,不要爭了;這塊地我認著了,我要種了”。卓巴開始念祭詞:“第一刀砍死妖魔鬼怪,第二刀砍去病蟲災害,第三刀砍出豐收成果……”念詞結束后,大家一起動手,揮舞著砍刀,進行象征性的砍地活動。
備耕儀式結束,也就標志著一年一度的特懋克慶祝的結束,同時也標志著基諾族刀耕火種的農業耕種時節到來了。
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基諾族人依賴和崇拜自然的生存狀態,同時也演變出基諾族人的風俗習慣和食物特性。
三、基諾族人餐桌上的“寶”
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基諾族人依賴和崇拜自然的生存狀態,同時也演變出基諾族人的風俗習慣和食物特性。基諾族人長期依賴大山生活,每到逢年過節和喜慶盛典的時候,基諾族人就開始為吃食忙碌起來。
(一)吃筍必先知筍
在當地的基諾山上生長著一種竹子叫“搖頭竹”,生長的竹筍被稱為“搖頭筍”。由于生長在大山里的民族自古以來都是靠山吃山,這也養成了基諾族酷愛吃筍的習俗。特別是到節慶時基諾族人就會以各種筍餐來招待賓客。
1.燒筍 采來新鮮竹筍,直接放在火上燒烤,把部分水分燒掉后,拿下來剝皮切塊,吃這些筍的時候可以吃到原汁原味。
2.爛筍 采來新鮮竹筍,切成條后放進鍋里,加上泉水,泡上3—4個小時,把水控干后,包上芭蕉葉放入竹簍里發酵。經過兩天后再放入油、鹽巴食用,吃起爛筍來那是別有一番風味,酸中帶甜,同時又有芭蕉葉的味道。這是基諾族人一種很好的下飯菜。
3.帶餡的筍 首先把芫荽和新鮮的紅辣椒切碎倒入已經放好鹽巴、味精的牛肉餡,充分攪拌。然后用竹條捅開竹筍的竹節,把拌好的牛肉餡放入捅好的竹筍里,用芭蕉葉把竹筍封上放在火上燒烤,兩個小時后就能聞到帶有牛肉香氣的竹筍味,吃起來,沒有一點兒肉食油膩的感覺。
(二)茶之“道”
基諾山因適宜的土質和氣候而成為種植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基諾族人稱普洱為大葉茶。當地的普洱茶品質優良,特點是條索肥壯、勻實、毫牙顯露,沖泡后,湯色紅濃,茶香清幽,滋味醇厚,有甘美的回味。種茶是基諾族人最早的主要謀生手段,他們也一直保留著飲茶的習慣,漸漸地茶飲演變成獨具風味的“茶餐”,基諾族人的茶餐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1.趕嘎里羅 這是一個盛產在基諾山上的獨特果子,外形像個雞蛋,同時也是基諾族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具有清火去熱的功效。首先,將趕嘎里羅放進火堆中燒熟,再放入木桶里,放上芫荽一起舂碎,最后放入剛采摘的茶葉,倒入山泉水浸泡一個小時,就可以飲用了,味道甘甜又滲透著茶葉的清香,喝下去瞬間能清除燥熱。
2.竹蟲 寄生于竹筒內的一種昆蟲的幼蟲,在生長期內從竹尖往下逐節啃吃嫩竹,最后體肥停食,藏于根部。竹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可以煎、炸、煮,基諾族人喜歡將它和茶葉一起蒸著吃,營養豐富且風味獨特。
3.螃蟹與茶的結合 這個聽起來怎么可能?可是這也是屬于基諾山上一道獨有的美味。先把蒸好的螃蟹拍爛碾碎,然后放入木舂里,再放上山芭蕉、辣椒、芫荽、茶葉一起舂,直到全部舂碎,就可以吃了。這一茶餐有清熱、下氣、健脾、潤腸、補鈣之功效。
(三)勇士的美味——螞蟻蛋
基諾山物產豐富,山上有很多美味,他們常說的一句話: 能動的都是肉,綠色的都是菜。食用昆蟲是基諾族食譜的重要結構。對于基諾族人來說不僅爬著的螞蟻是一道美味,螞蟻蛋更是基諾族人喜歡而且不可多得的營養佳肴。農歷三至五月間,基諾族人就能獲取到螞蟻包,在一個較大的螞蟻包里能有七八市斤螞蟻蛋。螞蟻蛋似蜂兒幼蟲,富含營養,有多種吃法,比如炒吃、直接在火里燒吃或放上辣子、鹽巴舂碎加水做成湯喝。螞蟻不但含有很高的蛋白質,本身還具有藥用價值,尤其螞蟻尿更是一種很名貴的藥材,可以治療風濕病,它像醋一樣味道酸酸的,基諾族人祖祖輩輩都喜歡吃這種有營養的美味。
三、居“然”之家
基諾族是一個居住于山區的民族。其居住的基諾山,地處熱帶,雨量充沛,物產豐富。這里森林面積達到70%以上,原始森林中生長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這樣一個動植物豐富的熱帶自然環境,給基諾族人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采集狩獵活動在基諾族生活中占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基諾族人獲取維生素和蛋白質的主要途徑。自然生長在基諾山上的這些“寶”被基諾族人很好地利用,并保存下來,這里的一切都是原生態、綠色的,也許這是基諾族人長壽的原因之一。
現在的基諾族社會悄然改變著傳統的“路無拾遺”“夜不閉戶”,有的人家筑了圍墻,安了鐵門。在傳統基諾族社會里,一家建房全村幫忙,幫忙的人不僅心甘情愿,而且還會帶上吃的用的東西,現在建房一般要付上工錢。不過,每當夜幕降臨,在火塘邊人們凝視著跳動的火苗,用沙啞蒼老的聲音吟唱著生產歌、愛情歌、創世歌……真摯的情感,樸實的敘事,深刻的哲理,富有激情、寬厚而悠遠,那才是自然本真的基諾族人,是立足于民族之林而受人尊重的的基諾族。
綜上所述,特懋克的產生和基諾族人風俗習慣、食物特性的形成,都與基諾族傳統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基諾族人所處的地域環境是基諾族傳統刀耕火種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正是因為基諾族人所處的環境,才使得他們對自然界的力量和人自身由年齡增長所積累的經驗非常依賴。對自然界的依賴,體現在人們對各種自然力量的遵從和敬拜上,同時基諾族人對自然的遵從也體現在它的歷法和生產節令的安排方面。對于基諾族人對各種自然力量的遵從和敬拜,漢族人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漢族人也應該視自然為家,保護自然環境,對于日漸污染的自然環境來說,不能一味地再去開發了,這當然不是提倡回到“刀耕火種”的時代,而是應從人類原始的優秀文化基因里汲取營養,敬畏并保護自然,因為自然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漢族人應該學習基諾族人,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這才是現代人們所追求的“綠色生活”。■
{1} 洛巴:主要負責組織有關全寨利益的生產、生活、祭祀等事務中的勤雜工作,并且還負責保管執勤木刻、記賬木刻和借貸木刻等。
② 卓巴:寨父。
{3} 卓生:寨母。
{4} 特懋克用的牛為水牛,上新房時一般用黃牛。
{5} 巴羅:指砍牛、宰牛人,上身穿無領對襟白衣服,下身穿寬褲腳半長褲,頭戴黑色包頭,纏成剪子口,右耳戴亮甲殼蟲制成的耳環,手持雪亮的長刀。巴羅一般由外寨人擔任。
{6} 達流:辟邪物。用竹篾編織而成,懸掛房前屋后、村口、路旁和山地之中。
參考文獻:
[1] 朱映占.基諾族特懋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 鄭曉云.最后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云南省編輯委員會.基諾族普米族社會歷史綜合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 彭朝忠.基諾族民間解毒藥物收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3(3).
[5] 蘆笛.基諾族、獨龍族、怒族和普米族對食用菌的認識和利用[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