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士聰先生散文翻譯的“韻味”說,把作者、譯者和讀者聯系起來,統一到同一審美層次上,既有理論依據,也符合文學翻譯的實踐,豐富了我國譯論的美學思想。文章從聲響與節奏、意境和氛圍、個性化的話語方式三個方面對散文《胡二茄子》英譯文進行賞析,展現“韻味”的精髓。
關鍵詞:韻味 《胡二茄子》 聲響節奏 意境氛圍 話語方式
何謂好的翻譯,何謂翻譯的最高境界,如何譯出原文的“味”?這一問題涉及翻譯標準的評定和翻譯效果的評價。中國傳統文論和譯論中對此早有“神似”和“化境”說,分別為大翻譯家傅雷和大學者錢鐘書所推崇。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翻譯研究中,“神似”和“化境”構成我國文學翻譯的兩大支柱理論。前者關注譯文對原作的忠實,以作品深層的精神為旨歸;后者注重譯作本身或譯者譯技所達到的理想境界,二者分別在原文與譯文的美學追求上構建了自己的理論學說。而劉士聰先生認為,“如果從文本轉換的意義上,即從一種文字的文本轉換到另一種文字的文本的意義上看翻譯,我認為,翻譯,這里指文學作品的翻譯,是語言藝術,其至高境界是再現原文的韻味?!倍绊嵨丁庇肿骱谓??“譯作的‘韻味’就是原作的藝術內涵通過譯文準確而富有文采的語言表達時所蘊含的藝術感染力,這種藝術感染力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共鳴。”{1}“韻味”說把作者、譯者和讀者聯系起來,統一到同一審美層次上,既有理論依據,也符合文學翻譯的實踐,豐富了我國譯論的美學思想。
劉士聰先生的翻譯作品我在不同的媒介上讀過很多,最集中的則是其著作、包含眾多體裁和題材的《漢英·英漢美文翻譯與鑒賞》。其中,“散文英譯”有一篇文章《胡二茄子》,讀來淳樸感人、清新自然,令人印象深刻。《胡二茄子》是畫家鐘靈回憶中學時代美術老師的一篇散文。本文用詞平淡樸實,但感情真摯濃郁,貼近生活。譯文若想完全再現原文的風格、語言特色及這份單純而又濃厚的師生情,并非易事。
關于文章的韻味,尤其是散文的韻味,劉士聰先生認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聲響與節奏,他在散文翻譯中追求譯文的音節之美,使譯文句子長短適度、節奏勻稱、有抑有揚、張弛有度;第二,意境和氛圍,他主張“把譯文當作一個獨立文本從宏觀上審視。不拘泥于個別細節的‘忠實’,追求譯文整體效果?!眥2}第三,個性化的話語方式,文如其人,每一個作家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自己的語言風格,掌握原作者的語言風格要領方能再現原文的“韻味”。下面,根據對劉士聰所提出的“韻味”說的理解,對《胡二茄子》英譯文進行評析。
一、抑揚高下,隨意自然
散文講究聲音和節奏,雖然不像韻文和詩歌的節奏那樣規律,但它是一種自然的節奏,讀起來朗朗上口。朱光潛曾言:“聲音節奏在科學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學文里卻是一個最主要的成分,因為文學需表現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聲音節奏來表現……”劉士聰在其翻譯過程中非常注意獲取這種語言節奏感。文學作品里語言的聲響與節奏,特別是語言的節奏感,要在翻譯里體現出來,這是保持和再現文學作品語言審美價值的一個不可忽略的方面。
人到了老年,會有一種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現象……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人到了老年”譯為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再現了老人講話時的口吻,情感悠悠而又不緊不慢;“現象”譯為feeling轉換了敘述角度,從外部描述變為自身感受,更加真切。而這一句中較難翻譯的則是“似乎奇怪又不奇怪”,讀來中間既有轉折、困惑的意味又夾有短暫的停頓,譯文若想完全體現出來并非易事。來看譯文: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不僅odd用詞貼切,插入語in fact此處運用得也極為巧妙,原文語氣的停頓、敘述者流露出的些許困惑,都一起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看本文最后一句:
這使我終生享用不盡。
This, I believe, will 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前文作者講述故事的經過,表達了自己的愧疚和對老師深切的懷念和感謝,在此點明老師的寬容和關愛對自己一生的影響。因此,譯文句子不宜太短,否則結束過快會影響韻味的傳達。此處譯者并沒有直接翻譯“終生享用不盡”,而是改譯為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句子徐徐展開而又感情真摯,插入I believe既增強了感情又放慢了節奏,讀來意味雋永。
二、感情真切,語言獨特
第一段中有兩個短語,“忘得一干二凈”和“記得一清二楚”。譯者以兩個形近的英文單詞clean和clear來翻譯可謂頗具匠心,前者譯為clean forget about it,后者譯為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可謂追求音形義三美的典范。
入學之后,一年下來,我的各門功課就相差太懸殊了!語文(當時叫國文)全班第一;美術(當時叫國畫)全班第一;而英語(當時叫英文)全班倒數第一……作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初中生,愛玩愛鬧,我的頑皮程度,可能也是全班第一。
Having studied at the school for one year, I found that my grades had gone far apart: my Chinese (called “national language” then) was top of the class and so was my fine art (called “drawing” at that time); but in English I brought up the rear; in other subjects, I was just above average … As a twelve-or-thirteen-year-old junior school student, I was naughty you bet, and my naughtiness also topped the class.
這一句講敘述者的學習情況,共出現了四個“第一”,前兩個意義一致,后兩個則與之各不相同。其中把“倒數第一”譯為brought up the rear,“頑皮第一”譯為topped the class,更有you bet,非常形象,不僅原文意義完全譯出,而且把作者對于自己頑皮的奚落與嘲諷也惟妙惟肖地一并表現了出來。
我一步一挪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仍然站著等待訓斥。
I shuffled back to my seat and stood there, expecting a good dressing down from him.
“一步一挪”形象地描述了本文主人公惡作劇敗露后極其窘迫和尷尬的境況,由對自己“作品”的洋洋得意到知道即將“大禍臨頭”,其心理的巨大變化可想而知。shuffle back指拖著腳步緩慢地走,拖沓而行,譯文用此來表現極為恰當。而“等待訓斥”譯者用expecting a good dressing down來譯更為精彩。譯者對文章感情的把握如此深入,是先反復閱讀體會,而后下筆翻譯的結果。一篇文章的“韻味”是含而不露的,是與文章的整個氛圍融為一體的,所以特別需要譯者去品味原作。
三、意境再現,渾然一體
劉士聰主張“把譯文當作一個獨立文本從宏觀上審視。不拘泥于個別細節的‘忠實’,追求譯文整體效果”{3}。在翻譯中,他著眼于譯作的整體效果,不糾纏于個別細節的忠實,又不失為原作的再創造,極力再現原文的意境和氛圍。
胡先生背著手,似乎很有興趣地“欣賞”這幅作品。
Mr. Hu, with his hands resting behind his back, seemed to be “appreciating” the picture with great interest.
with his hands resting behind his back非常形象,再現了老師當時的神情和態度,對于學生的惡作劇老師并沒有勃然大怒,或give a good dressing down,而是出乎預料地欣賞起來,而且倒背雙手,神態悠然,似乎只是為欣賞作品而欣賞作品。此等意境,原文譯文如出一轍。
這是一種漫畫的才能,是很可貴的。鐘靈要好好努力,發揮這種才能,也許將來會成長為一位漫畫家的。不過在構圖和比例上、技巧上還不大講究。
He really has the stuff of a caricaturist in him. It is something to be cherished, I think. Zhong Ling, you should develop this gift of yours and, some day, you can be an artist, hopefull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abou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ict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objects and the drawing techniques.
這一句中有兩個“才能”,但很明顯,所指和分量并不相同。譯者并沒有翻譯成一個詞,而是分別用stuff和gift分別指代泛指意義上的“才能”和鐘靈個人的“才能”,從中體現了譯者敏銳的辨查力和對原文精準的把握。以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to be desired來譯“不大講究”,以明確譯模糊,深合英文行文習慣。
我知道這是胡老師進來了,大禍就要臨頭了,便手忙腳亂拿板擦要把我的“罪證”擦掉。
I knew Mr. Hu was already in and the disaster was to befall. In great haste I snatched up the chalk eraser to remove the evidence of my “crime”…
這一句的翻譯中,首先“大禍臨頭”譯為the disaster was to befall相當形象,其次譯者把“手忙腳亂”提前,in great haste放于句首,既突出強調了主人公當時慌亂的神態,又與上一句緊密銜接,整個氛圍渾然一體。
從宏觀角度來看,字詞的選擇、句子的多樣性、篇章的組織,都對創造文章的韻味起著獨特的作用,但就句子本身而言,其形式的多樣性、句子開頭的不同方式和句子長短的合理間隔,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再加上插入語的巧妙運用,就給文章的行文創造了一種節奏和韻律。劉士聰先生的“韻味”說獨樹一幟,是翻譯美學領域的一朵奇葩,其在翻譯治學中嚴謹務實的作風永遠值得我不懈地追求?!白g完之后要反復檢查譯文,就像考生考完之后檢查試卷一樣,唯恐答錯了題。小處檢查字詞與句法,大處檢查銜接與連貫,以及語域的一致性等。還要撇開原文,把譯文當作一個獨立文本從宏觀上來審視。總之,要培養推敲文字的興趣,要有語不通順不撂筆、文無韻味不罷休的精神?!眥4}譯道漫長而修遠,劉先生之言之行之文,敦促我不懈求索。
{1} 劉士聰:《散文的“情韻”與翻譯》,《中國翻譯》2002年第2期。
{2}{3} 劉士聰:《讀書與翻譯》,《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
{4} 劉士聰:《對〈位置的道理〉英譯文的點評意見》,《中國翻譯》2001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 劉士聰.英漢·漢英美文翻譯與鑒賞[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 傅雷著,傅敏編.傅雷談翻譯[C].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3] 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4] 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 劉士聰.領悟文章的韻味[J].《中國翻譯》,2000(5).
[6] 王宏印.譯事三味 甘苦一心——讀劉士聰教授《翻譯與鑒賞》一書兼談散文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1).
[7] 趙秀明.文學翻譯的“韻味”說[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