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親屬稱謂語的兩意性對王蒙與趙孟頫的關系“甥”意的理解所造成的困惑,進而分析元代其他親屬稱謂語的用例,以及稱謂語的兩意性特點在當今方言中的影響。
關鍵詞:親屬稱謂語 兩意性 甥 民間 元代
一
親屬稱謂語在民間使用中由于具有兩意性,因而顯得其意義模糊不清,如果民間稱謂語表意模糊性的特點出現在文獻典籍中,就難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古代典籍對元人王蒙與趙孟■關系的記載不一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記載為“外孫”關系的:
《式古堂書畫匯考·畫》卷十六《趙子昂仲穆彥徵三馬圖卷》載王蒙題跋云:“……王蒙在文敏公為外祖,總管為母舅,知州為表弟,豈敢品題哉,實識悲感耳?!雹?/p>
元末明初楊維楨《鐵崖詩集》丙集《題王叔明畫渡水僧圖》注:“叔明乃松雪(筆者按:松雪為趙孟■號)外孫,國器松雪婿。”②
元末明初高啟《題王蒙〈溪山深秀圖卷〉》云:“王叔明為文敏外孫,而其畫法自立門戶,別具一種姿態,與文敏無一筆相似,其品格不下文敏宜矣?!雹?/p>
(二)記載為“甥”關系的:
元末明初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五云:“王蒙,字叔明,吳興人。趙文敏(筆者按:文敏為趙孟■謚號)甥。畫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秀潤可喜,亦善人物?!雹?/p>
元末明初顧瑛《草堂雅集》卷十二:“王蒙,字叔明,趙文敏公之甥。強記力學,作詩文書畫盡有家法,尤精史學。游寓京師,館閣諸公咸與友善,故名重儕輩。”⑤
《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本傳云:“王蒙,字叔明,湖州人,趙孟■之甥也。敏于文,不尚榘度。工畫山水,兼善人物。少時賦宮詞,仁和俞友仁見之,曰‘此唐人佳句也’,遂以妹妻焉。元末官理問,遇亂,隱居黃鶴山,自稱黃鶴山樵。洪武初,知泰安州事。蒙嘗謁胡惟庸于私第,與會稽郭傳、僧知聰觀畫。惟庸伏法,蒙坐事被逮,瘐死獄中?!雹?/p>
以上兩類記載,第一類中,王蒙直言自己是趙孟■的“外孫”,既是本人所說,那么此說法定不會有誤。第二類中,夏文彥、顧瑛和《明史》說王蒙是趙孟■之“甥”,關于此處“甥”的含義,鮮有關注,就連唐圭璋先生在提到二人關系時也是單言一“甥”字,他在《全金元詞》王蒙小傳中云:王蒙:“蒙字叔明,吳興人,趙孟■甥?!雹?/p>
楊寶霖先生首先明確提出此“甥”義為“外甥”,在《〈全金元詞〉拾遺訂誤》中糾正說:“王蒙非趙孟■之甥”⑧。直接表明他所理解的“甥”即“外甥”。又說“謂王蒙為趙孟■甥,非今世始,當代已然”,“還是王蒙自言為真……可確知王蒙為趙孟■外孫”⑨。
如此一來,元末明初夏文彥、顧瑛和《明史》所說的王蒙為趙孟■“甥”的關系,即為“外甥”,表面來看,兩人和《明史》的記載有誤,因為王蒙本人都說自己是趙孟■的“外孫”了,豈能又為“外甥”關系?然而夏文彥、顧瑛與王蒙同為元末明初人,尤其是夏文彥,與王蒙不僅同為元末明初畫家,且兩人俱為吳興人,既是同鄉,又為同一時代的人,都是相互熟悉的畫家,為何夏文彥說王蒙是“趙文敏甥”呢?
實際上,夏文彥、顧瑛和《明史》所說的“甥”并沒有錯,“甥”在文中就是“外孫”的意思,只是楊寶霖先生誤解了“甥”的意思,他的糾正反而弄錯了。他們使用的詞語是元代民間的一種稱呼,元人稱呼“外甥”與“外孫”均可用“甥”來表示。“甥”有“外甥”和“外孫”意義的用例可以追溯到《詩經》時代,《辭源》對“甥”的解釋:“(1)姊妹之子稱甥。詩大雅韓奕:‘韓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女兒之子稱甥。詩齊風猗嗟:‘不出正兮,展我甥兮?!瘋鳎骸鈱O曰甥?!雹狻吧庇小巴馍焙汀巴鈱O”兩意的用法在今天的北方方言和現代漢語中依然有所保留。在山西北部的一些方言中,“外甥”即“外孫”,《陽曲方言志·分類詞表·親屬》云:“外甥子:外孫?!眥11}《平魯方言志》云:“外甥:外孫?!眥12}而在山西南部方言中,“外甥”有兩意:一為外甥,一為外孫,《運城方言志·分類詞表·親屬》云:“外甥:外甥;外孫?!眥13}《臨汾方言志》·分類詞表·親屬》云:“外甥子:外甥;外孫?!眥14}在北京方言和現代漢語中,“外甥”也有兩意,《北京方言詞典》:“外甥:外甥;外孫。”{15}《現代漢語詞典》:“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兒子;〈方〉外孫?!眥16}
從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在北方方言和現代漢語中,“外甥”均有“外孫”的含義。所以說,夏文彥、顧瑛和《明史》所說的“甥”,為元人民間稱謂,在文中當指“外孫”,而不是“外甥”。
二
元人親屬間的稱謂語在民間使用中,多出現兩個意義,這種兩意性的特點在元代刊行的《元刊雜劇三十種》俗本讀物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一)女婿
在元代,“女婿”有兩意:一是丈人稱呼女兒的丈夫為“女婿”,一是妻子稱呼自己的丈夫為“女婿”,二者均指同一人。
1.《拜月亭》第二折賓白:(孤云了)(正旦做打悲科,云:)車駕起行了,傾城的百姓都走……(正旦做害羞科,云:)是您女婿,不快哩。(孤云了)(正旦做說關子了)
上文“是您女婿”這句話,是王瑞蘭對自己的父親“孤”(即王鎮)所說,所以,此處的“女婿”指“您女兒的丈夫”,即丈人與丈母可稱呼女兒的丈夫為“女婿”。
2.《拜月亭》第三折:(小旦云了)(正旦云)咱無那女婿呵快活;有女婿呵受苦。(小旦云了)(正旦云)你聽我說波。
上文“咱無那女婿呵”是王瑞蘭因思念蔣世隆而發出的感慨:自己沒丈夫時心情愉快,有了丈夫反受相思之苦。所以此處的“女婿”指“自己的丈夫”,即妻子稱呼丈夫為“女婿”。
(二)昆仲
在元代,“昆仲”同樣有兩意:既可指“兄弟”,也可指“兄妹”。
1.《拜月亭》第一折:【醉扶歸】你道您“祖上親文墨,昆仲曉書集,從上流傳直到你,輩輩兒都及第”。您端的是姑舅也那叔伯也那兩姨,偏怎生養下這個賊兄弟?
上文“昆仲”指“兄弟”。王瑞蘭與蔣世隆在逃亡途中,偶遇落草的陀滿興福,他曾得蔣世隆的幫助,后兩人結義為兄弟,但王瑞蘭不知情,因不喜歡落草為寇的陀滿興福,于是心生不滿,遂指責蔣世?。骸澳悴皇钦f你祖上都喜歡文墨。兄弟都通曉詩書,祖上流傳到你這一代,祖祖輩輩都考中功名,怎么會有這么一個習武的兄弟?”所以,此處的“昆仲”指“兄弟”。
2.《拜月亭》第一折:【金盞兒】您昆仲各東西,俺子母兩分離。怕哥哥不嫌相辱呵權為個妹……(唱:)怕不問時權做弟兄,問著后道做夫妻。
上文“昆仲”指“兄妹”。王瑞蘭得知蔣世隆跟他妹妹走散后,唱道:“您昆仲各東西”,由此可知此處“昆仲”指兄妹。
(三)子母
在元代,“子母”既可以指“兒子與母親”的關系,還可以指“女兒與母親”的關系。
1.《楚昭王疏者下船》第二折:【紫花兒序】將他乾坤忠孝,蓋世英雄,來報那殺父母冤仇。俺弟兄每舍棄將您子母收留。你好優游,兀的是幾處笙歌幾處愁,你好不交死仇君皇后。
第三折:【迎仙客】吳邦助著子胥,楚國陷了包胥,沒亂殺弟兄慌殺子母。急煎煎死臨頭,眼睜睜活受苦。后面鬧吵吵軍卒,前面翻滾滾野水無人渡。
第三折:【滿庭芳】哀哉子母,古今希有,前后俱無。兒為孝子,妻是真賢婦,枉祭了群魚。兒呵,你舍命投江救主,妻呵,你抵多少出嫁從夫。
《楚昭王疏者下船》中出現的三次“子母”均指“楚昭王的兒子與楚昭王的妻子”,所以它指的是“兒子與母親”的關系。
2.《拜月亭》楔子:(正旦唱)雖是這戰伐負著個天摧地塌,是必想著俺子母每早來家。
第一折:【金盞兒】您昆仲各東西,俺子母兩分離。怕哥哥不嫌相辱呵,權為個妹……
第二折賓白:(正旦唱:)家緣都撇漾,人口盡逃亡,閃的俺一雙子母每無歸向?。ㄕ┳龃虮疲疲海┰缡勤s不上大隊,又被哨馬趕上,轟散俺子母兩人,不知阿者那里去了!
《拜月亭》中出現的四次“子母”均指“王瑞蘭”與她的母親,所以此處的“子母”指“女兒與母親”的關系。
(四)兄弟/弟兄
“兄弟/弟兄”今指男性同輩間的稱呼,但這一詞語在元代不僅可以指今天意義上的“兄弟”,也可指“兄妹”。如《元刊雜劇三十種》中的《拜月亭》的“兄弟”一詞,就同時具有上述兩方面的意思。
1.第一折:【醉扶歸】你道您“祖上親文墨,昆仲曉書集,從上流傳直到你,輩輩兒都及第”。您端的是姑舅也那叔伯也那兩姨,偏怎生養下這個賊兄弟?
此處的“兄弟”指蔣世隆的義弟陀滿興福,為男性同輩間的稱呼。
2.第三折:【倘秀才】來波!我怨感,我合哽咽,不刺!你啼哭,你為甚迭?……(小旦云了)(正旦云:)您兩個是親弟兄?(小旦云了)(正旦做歡喜科,唱:)
此處的“弟兄”明顯是“兄妹”之意。正旦(王瑞蘭)說:“你(指蔣瑞蓮,蔣世隆的妹妹)跟蔣世隆兩個是弟兄?”顯然,此處的“弟兄”指“兄妹”。
從以上四個親屬間稱謂語在元代俗本讀物中均有兩意可以看出,這些稱謂語的意義均不固定,若不借助于一定的話語情境,單憑一句話往往難以確定兩人之間的關系。
三
元人親屬間稱謂語的兩意性的特點,不僅在古代典籍中有所反映,在今天的民間稱謂中也有廣泛使用。上文提到的“甥”“女婿”“昆仲”“子母”“兄弟/弟兄”等元人親屬稱謂語所指稱的兩意關系,在山西方言(以晉南的河津市為參照)中還有保留。除了上述提到的這五個詞之外,還有其他詞語也具有兩意性:
1.捏/婆(奶奶)
山西晉南方言中,稱呼“奶奶”為“捏”或“婆”(河津汾南人說捏,汾北人說婆)。不過現在普及推廣普通話,很多小孩不再說“捏/婆”,而代之以“奶奶”?!澳?婆”一詞既可以指“奶奶”,又可以指“姥姥”。河津人平時稱呼的時候是沒有區別的,只有向別人介紹時,才會加上限制成分“屋里的”或“舅家的”:A.這是我屋里捏/婆。(這是我家里的奶奶,即奶奶);B.這是我舅家捏/婆。(這是舅舅家的奶奶,即姥姥)。
2.牙(爺爺)
與“捏”或“婆”相對應的是“牙”,即“爺爺”。同理,“牙”既可以指“爺爺”,又可以指“姥爺”。此稱呼同樣是面稱的時候是沒有區別的,只有向別人介紹時,才會像上面提到的“捏/婆”一樣,加上限制成分“屋里的”或“舅家的”:A.這是我屋里牙(這是我家里的爺爺,即爺爺);B.這是我舅家牙(這是舅舅家的爺爺,即姥爺)。
在今天,這種親屬稱謂詞語之間的兩意性的特點,還在向前發展,依然影響著一些詞語的表達功能。例如河津方言中“哥哥”“姐姐”由原來的指稱確定性漸漸變成指稱模糊性、不確定性,再結合上述“甥”“女婿”“昆仲”“子母”“兄弟”“捏/婆(奶奶)”“牙(爺爺)”等稱謂詞的兩意性,我們不得不承認元代稱謂語的兩意性的特點不僅在北方方言特別是山西方言中得以保留,而且現在還在影響著山西方言部分詞語的發展。
元代親屬稱謂語指稱功能的兩意性的特點,不僅影響對典籍的理解,也影響著今天部分詞語的意義,在方言和俗文學快速發展的今天,稱謂語的這一特點不應被忽視。
①②③④ 轉引自楊寶霖:《〈全金元詞〉拾遺訂誤》,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古籍點校疑誤匯錄》(五),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82-83頁。
⑤ 陳高華編著:《元代畫家史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0年版,第411頁。
⑥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七十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333頁。
⑦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046頁。
⑧⑨ 楊寶霖《〈全金元詞〉拾遺訂誤》,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古籍點校疑誤匯錄》(五),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82-83頁。
⑩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138頁。
{11} 溫端政主編、孟慶海著:《陽曲方言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頁。
{12} 郭文亮:《平魯方言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頁。
{13} 溫端政主編、呂枕甲著:《運城方言志》,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頁。
{14} 溫端政主編、潘家懿著:《臨汾方言志》,語文出版社 1991年版,第78頁。
{15} 陳剛編:《北京方言辭典》,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79頁。
{16}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修訂第3版,第1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