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文解字》這部鴻篇巨作是“集周秦漢文字訓詁之大成”之作,對后代的小學有著深遠的影響。《說文解字》中所記錄的字詞在現代漢語中有些已經不再使用,但在方言中仍得以保留,其中閩南方言就是一種。閩南語是研究古漢語的最佳語料,通過對閩南語和《說文解字》中形式和意義的同異關系進行對比,證明閩南方言是“古漢語活化石”。
關鍵詞:《說文解字》 閩南語 方言 古漢語
閩南語是漢語方言中較為古老的一種方言,它也是與現代漢語最為殊異的一種方言。它源自于古漢語,經過了漫長歷史時期發展變化,又兼收了周邊地區甚至是海外語言,融合而成了今天的閩南語。說起閩南語,很多人因為它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的特點,又稱其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市方言志》的序言中說:“泉州方言的形成,與秦漢、晉唐時期中原漢人的遷徙入閩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泉州方言在語音、詞匯方面較多保留著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特點。”又說“中原漢人入閩,大概始自秦漢,盛于晉唐”。“由于南下的漢人代表著比當地閩越人更高的生產力,因此漢語在與越語交流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雖經長期的發展變化,隋唐以前漢語的一些重要特點在今天的泉州閩南話中仍然保存著。”
閩南語言“源于古漢語,是上古中古時期中原地區的文明由于各種原因陸續遷徙到福建后,帶著各歷史時期的中原漢語,與福建土著語言相融合,在閩南地區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漢語方言”。閩南方言帶有很多中古甚至是上古漢語的特點,例如保留了“古無舌上”“古無輕唇”的特點,保留上古云母歸匣母的特點,以及具有現代漢語中所沒有的入聲等。目前關于閩南語的研究主要有在音韻、語法方面。這方面的研究有周長楫《中古全濁聲母在廈門話里的讀法再證》(1981)、《閩南話與普通話在語法方面的差異芻議》(1995)、《上古漢語有復輔音說之辯難》(1998)、李如龍《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1985)、《閩南方言的結構助詞》(2001)、李如龍《中古全濁聲母字閩方言今讀的歷史層次》(2006)等。但是關于詞匯方面的研究相對不多。
《說文解字》是一部研究古代語言文化的重要書目,《孫氏重刊宋代說文序》中說:“說文不作,幾與不知六義,六義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復識,五經不得其本解。”自從《說文解字》問世以來,對古漢語的研究一直沒有斷過。歷朝歷代對于說文的研究也呈現出不同的狀況,大多數都集中在文字、訓詁、語音方面。在以小學研究為鼎盛時期的清代,更是出現了說文四大家。此外《說文解字》是對于我們研究古今漢語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現代方言的研究也經常用它作為例證。關于方言的問題,著名的訓詁學家陸宗達說過一句話,他說:“我國古代的學者和訓話學家,不但對前代的古語十分重視,對各地的方言也早有研究,對因時而異的古語,用當時的今語去解釋,對因地而異的方言,用當時標準語(雅言)去解釋,這就是‘詁’。”
《說文解字》作為上古時期重要的語言文字學著作,對于研究閩南方言詞匯的古今流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王力先生在其《中國語言學史》一書中也提到過,“《說文解字》是中國古代語言學的寶藏”。《說文解字》所處的時代早已過去,然而它所記錄的當時的詞匯有些還保留至今。閩南方言源自于自秦漢時漢語,尚且保留古漢語中部分字詞。本文就試著從《說文解字》及閩南方言中共有詞匯進行研究。
將《說文解字》與閩南方言進行對比研究的,主要有曾德萬的《見于說文解字的晉江石獅閩南方言上古漢語詞匯》和吳文文的《以古漢字字形為材料考證閩南方言古語詞例釋》兩篇文章。曾文是探討晉江石獅閩南方言中見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詞匯,主要從音節的多少、詞義擴大、縮小和轉移五個方面展開,比較晉江石獅方言詞匯與許慎《說文解字》的同異之處。曾文只是選擇部分詞匯進行對比研究,沒有形成系統,且文章中出現了較多明顯的錯誤,如文章的第一部分“與上古漢語相同的詞綴,方言為雙音節”。標題為詞綴,但根據內容來看,應該是相同的詞根更為合適。吳文“通過建立12個閩南方言詞詞義和對應古漢字造字本義之間的聯系,確立這些詞語的古語詞性質”。文章的重點是從古漢語字形方面進行研究,而且所選的詞匯較少,不是很全面。
“閩南方言不僅僅只局限于福建南部,它已經成為一種超越地區甚至是國界的一種方言。”閩南語使用的范圍廣大,人口眾多。本文以泉廈這兩個古今閩南語代表地為主,通過對比其古今釋義,證明閩南語為“古漢語活化石”這一觀點。本文中閩南語現代釋義采用周長楫的《閩南方言大詞典》和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的解釋,現代漢語釋義部分采用《漢語大詞典》和《辭海》的解釋。文章中所舉例的部分閩南語特征詞采用李如龍先生的觀點。所謂特征詞,李如龍先生是這么解釋的:“方言特征詞是從方言區片的比較研究中提取出來的、對內一致、對外排他的有特征意義的方言詞,其特征意義主要是體現方言區片之間的異同,這是一種相對的特征。”
一、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義相同的詞
本文將閩南方言與《說文解字》進行一番簡單的梳理,整理出閩南方言與《說文解字》共有的字詞有704個字詞。形義相同是指閩南語中與《說文解字》中共有的詞在詞義和詞形方面二者相同。《說文解字》和閩南方言都是單音節詞。這一方面的詞為25個,約占總數的3.6%。
以下為部分閩南語特征詞與《說文解字》形義相同的詞的對照釋義。
踔:踔,也。從足卓。知教切(《說文解字》),踢(現代漢語釋義)。
撓:撓,也。從手。一曰也。奴巧切(《說文解字》),攪拌、拌和(現代漢語釋義)。
賄:賄,也。從有。呼罪切(《說文解字》),財物(現代漢語釋義)。
箸:箸,也。從竹者。陟切。又,倨切(《說文解字》),筷子(現代漢語釋義)。
:,水衣。從治。徒哀切(《說文解字》),水衣(現代漢語釋義)。
姊:姊,女兄也。從女。幾切(《說文解字》),姐姐(現代漢語釋義)。
:,曲也。從疒句。其俱切(《說文解字》),曲背(現代漢語釋義)。
灸:灸,灼也。從火久。友切(《說文解字》),灼燒(現代漢語釋義)。
塍:塍,稻中畦也。從土朕。食陵切(《說文解字》),田地(現代漢語釋義)。
二、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同義異的詞
形同義異是指閩南語中與《說文解字》中共有的詞在詞形上是一致的,而它們在詞義上有區別。
這一部分的字詞有366個,約占總數的51.9%。形同義異主要是詞義方面存在差異。詞義上存在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詞。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說明現代閩南方言中仍然使用了很多《說文解字》時代的詞,但是發展到現在這些詞語的使用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有些是產生了文白異讀,有些字詞借用同義字用作訓讀音,種種原因使得這些閩南方言與《說文解字》的釋義產生了差別。“這一類方言詞,借用漢字字形來記錄,而不采用這些字的字義。這是方言自創性一個方面的表現。”
步:步伐(現代閩南方言釋義)步,行也。從止少相背。凡步之皆從步。薄故切(《說文解字》),步行;行走時跨出一足為跬,左右足各跨出一跬為步;亦指跨出一步(二跬)的距離;又用為長度單位,歷代不一;跟著,踏著;運行,命運;水邊停靠船只的地方;姓(現代漢語釋義)。
粗:不精細;粗野;日常的;糞肥粗,疏也。從米且。徂古切(《說文解字》),糙米,粗糧;粗糙,粗劣;猶大;條形物的橫剖面較大,與細相對;粗疏,粗略;略微;粗笨,粗野。
古:故事,多指古代或者從前的故事(現代閩南方言釋義),古,故也。從十、口。前言者也。公切(《說文解字》),早已過去的年代,與“今”相對;歷時久遠的;舊,原來;姓(現代漢語釋義)。
烏:黑色;陰暗(現代閩南方言釋義),烏,孝也。象形。哀都切(《說文解字》),鳥名,烏鴉;黑色;疑問副詞;姓(現代漢語釋義)。
汝:你(現代閩南方言釋義),汝,水。出弘氏山,入淮。從水女。人渚切(《說文解字》),你;古水名;姓(現代漢語釋義)。
厝:房子(現代閩南方言釋義)厝,石也。從廠。《》曰:“他山之石,可以。”各切。又,七互切(《說文解字》),磨刀石;雜亂(現代漢語釋義)。
:拼湊;相處;合計;幫助(現代閩南方言釋義),,士相,兵杖在後,象之形。凡之皆從。都豆切(《說文解字》),爭斗,斗爭;比賽,爭勝;揭露,批判;面對;相對;拼合,湊;用同“逗”,逗引,挑逗;姓。(現代漢語釋義)
否:壞,惡(現代閩南方言釋義),否,不也。從口從不。方九切(《說文解字》),不,不然,表示否定;無;不可;非,不是;語末助詞,表詢問(現代漢語釋義)。
驚:驚慌,恐懼;使害怕;恐怕;也許(現代閩南方言釋義),驚,也。從敬。卿切(《說文解字》),騾馬等因為害怕而狂奔起來不受控制;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緊張不安;震動;出人意料的(現代漢語釋義)。
三、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異義同的詞
形異義同主要是指閩南方言與《說文解字》中共有詞在字形方面存在差異,主要詞根相同,它們二者在詞義的意思是相同的。
柴頭:柴,小木散材。從木此。士佳切(《說文解字》),木頭;柴火(現代漢語釋義)。
日頭:日,也。太之精不。從囗一。象形。凡日之皆從日。,古文,象形,人切(《說文解字》),太陽(現代漢語釋義)。
柴屐:屐,也。從履省,支。奇逆切(《說文解字》),木頭鞋(現代漢語釋義)。
臭臊:臊,豕膏臭也。從肉。遭切(《說文解字》),腥味(現代漢語釋義)。
沃水:沃,灌也。從水。切(《說文解字》),澆水(現代漢語釋義)。
怨嘆:嘆,吞也。從口省。一曰太息也。他案切(《說文解字》),抱怨嘆息(現代漢語釋義)。
行動:行,人之步也。從彳從亍。凡行之皆從行。庚切(《說文解字》),行走,走動(現代漢語釋義)。
目珠: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皆從目。莫六切(《說文解字》),眼睛(現代漢語釋義)。
天光:光,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古皇切(《說文解字》),天亮(現代漢語釋義)。
以上是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異義同的部分特征詞。這一部分的詞,據本人粗略計算,共有51個,占總數的約7.2%。這一部分的閩南方言都是雙音節詞,而《說文解字》中都是單音節詞,說明了閩南方言和普通話一樣,從古發展至今,順接了漢語發展的歷史,從單音節字變成雙音節詞。
四、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異義異的詞
形異義異是指閩南方言與《說文解字》中共有詞在字形上具有相同詞根,詞義方面卻存在不同。
早時:往日,往昔。早,晨也(現代閩南方言釋義)。從日在甲上。子浩切(《說文解字》),早晨;在先,還沒有到時候;本來,已經;明代有早禮(現代漢語釋義)。
保庇:保護庇佑(現代閩南方言釋義),也。從廣比。必至切(《說文解字》),遮蔽;掩護(現代漢語釋義)。
過身:去世,過世(現代閩南方言釋義),過,度也。從。古禾切(《說文解字》),過去;經過一段空間或時間;引申為往來,遍;轉移,傳染;太甚;超過;過失,引申為責備;訪,探望;作語助,表事已經過(現代漢語釋義)。
過房:過繼(現代閩南方言釋義),過,度也。從。古禾切(《說文解字》),過去;經過一段空間或時間;引申為往來,遍;轉移,傳染;太甚;超過;過失,引申為責備;訪,探望;作語助,表事已經過(現代漢語釋義)。
燒心:強烈地刺激人的精神(現代閩南方言釋義),燒,也。從火。式昭切(《說文解字》),焚燒;燃燒;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燙;灼;烘烤;曝曬;照耀;映照;因接觸某些化學藥品使物體發生破壞性變化;指燒酒;指強烈刺激;指激發;因病而體溫升高;方言;因肥料過濃或未經充分發酵使植物體枯萎或死亡(現代漢語釋義)。
外家:娘家(現代閩南方言釋義),外,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五切(《說文解字》)外面。對本處而稱別處,對親密的而稱疏遠的,或對正式的而稱非正式的;特指外國;舊時夫妻相稱曰外、內;指人的外表;除去;疏遠;傳統戲曲腳色行當(現代漢語釋義)。
風透:風勢猛烈(現代閩南方言釋義)風,八也。方曰明庶,南曰清明,南方曰景,西南曰,西方曰,西北曰不周,北方曰莫,北曰融。生。故八日而化。從蟲凡。凡之皆從。方戎切(《說文解字》),空氣流動的現象;俗,風氣;作風,風度;風格;流傳的,沒有確實根據的;事端;景象;指獸類雌雄相誘;指男女間的情愛;《詩》六義之一;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奮起,振作;中醫學指人體的病因之一;借風力吹(使東西干燥或純凈);姓(現代漢語釋義)。
趁錢:賺錢,掙錢(現代閩南方言釋義),趁,也。從走。若。丑刃切(《說文解字》),乘便,乘機;引申為搭乘;追逐,趕;趁心,趁愿(現代漢語釋義)。
面皮:臉皮;面子(現代閩南方言釋義)面,前也。從,象人面形。凡面之皆從面。箭切(《說文解字》),臉;當面;見,見面;表面;前面;向,面向;指方位;量詞(現代漢語釋義)。
這一部分的詞共有264個,約占總數的37.5%。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部分閩南語與《說文解字》所使用的詞意義和形式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比《說文解字》和現代閩南語共有的字詞進行了一番簡單的初步梳理。
文章整體的第一部分先對《說文解字》研究和閩南方言研究做了簡單的綜述:閩南方言是一種特殊的方言,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但是關于閩南方言的研究主要是在音韻語法上,在詞匯方面研究不多。將《說文解字》與閩南發方言合并研究的只有曾德萬的《見于說文解字的晉江石獅閩南方言上古漢語詞匯》和吳文文的《以古漢字字形為材料考證閩南方言古語詞例釋》兩篇論文,但是這兩篇論文也存在著部分缺陷。而本文在此二篇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歸納梳理,根據《閩南方言大詞典》和《說文解字》進行對比研究,得出閩南方言與《說文解字》共有的字詞有704個字。
文章的第二章到第五章是主要的部分,探究了閩南方言和《說文》在字形和詞義方面的同異關系。每一章列舉了10個在現代閩南地區仍在使用而《說文》中也記錄的詞匯,通過考釋二者字形以詞義的同異關系,得出二者形義相同的詞的為25個,約占總數的3.6%,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同義異的詞的字詞有366個,約占總數的51.9%。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異義同的詞共有51個,占總數的約7.2%。閩南語與《說文解字》形異義異的詞共有264個,約占總數的37.5%。關于其現代閩南方言的釋義是以林寶卿教授的《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和周長楫的《閩南方言大辭典》為準,對照的普通話解釋則是采用《漢語大詞典》和《辭海》等主要詞典的解釋。
通過深入研究可以發現,閩南語確實是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詞匯,而且本文僅從《說文解字》一書來進行簡單歸納梳理,還遠遠不夠。很多其他的上古中古時期的音韻詞典沒有納入歸納范圍。還有很多的方言詞匯,由于使用的人群、使用的地域的差別,而沒有被挖掘出來,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我們可以看出,閩南語是研究古漢語的最佳語料。但現實是,在閩南地區,很多人已經不說閩南語了,閩南語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的地位漸漸地被削弱,這也就使得保護閩南語成為當務之急。希望通過各種研究,能夠引起有關部門和地區的重視,保護閩南語,保護“古漢語的活化石”。
參考文獻:
[1] 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Z].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4.
[2]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
[3]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
[4] 陸宗達.訓話簡論[M].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02:3.
[5]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8.
[6]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Z].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1.
[7] 李如龍.論方言特征詞的特征——以閩方言為例[J].方言,2014(2):1.
[8] 曾德萬.見于《說文解字》的晉江、石獅閩南方言上古漢語詞匯[J].閩臺文化研究,2015(2):5.
作 者:陳 滟,集美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