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沒有以前那么可親可愛了,不愿意和自己多說話,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開始疏遠,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比較困難。有些父母變著法的“討好”孩子,但是孩子不領情,于是,或歸結為有“代溝”,或認為子女有心理疾病,家庭教育困難重重。其實,究其根源,大多數家長都是由于沒有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方法,而不能將教育進行下去。
那么,如何優化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呢?父母應成為融洽與孩子關系的主動者,在與孩子交往中,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要正確認識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青春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疾風暴雨”時期,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與兒童期有很大的不同,在人際交往上出現了一些新特點:逐漸克服團伙的交往方式,朋友關系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日益重要;男女生之間的關系漸漸開始融洽;與父母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變化,由童年時期的遵從和依賴轉變為疏遠和分離。在情感、行為和觀點上表現出與父母的脫離,父母的榜樣作用在削弱。也就是說,在青春期,青少年一方面要尋求個體的獨立,另一方面又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所有這些特點,都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的,所以,作為父母,應該把孩子真正放在他所處的年齡背景上去了解他,要正確認識孩子在這個階段發展的獨特性,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2.要關注孩子的真正需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在一個人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是有差異的,只有明白了孩子的真正需要,父母的話語才能說到孩子的心里,你的話才是受用的。所以,父母不妨花點時間體驗一下孩子迷戀的書籍、音樂、網絡,等等,不要輕易做道德評價,而要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追求的合理性,并盡量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一旦搞明白了孩子真正的需要,就能找到與孩子順暢交流的話題。
3.要搭建與孩子交流的平臺。許多研究表明,進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與父母溝通的頻率較低。青少年認為在很多話題上與父母的溝通很少,甚至幾乎沒有溝通,這是造成親子關系不融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比較快,不論是上班的父母,還是上學的孩子都比較忙碌,沒有多少交流的時間和機會。所以父母要想真正理解孩子,能夠走進孩子的心里,最好能夠找一些有利于交流的時機,為雙方的溝通搭建一個平臺。父母可以在周末與孩子外出游玩,一起去打球、游泳甚至去唱卡拉OK,在游樂中既能加深了解,又能培養感情。
4.要當個好聽眾。要想讓孩子向你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要當一個好的聽眾。當孩子向你傾訴時,要耐心地扮演好聽眾的角色,即便對他的某些想法持有不同意見,也要忍住不去打斷他,讓他把想說的話說完。因為如果在這個時候給他潑冷水,不僅會令他十分沮喪,而且幾次之后,他便不會再向你袒露心聲了。當我們能夠專注地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就很容易進入他的內心世界,走進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