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北著名鄉土作家王建琳的長篇小說《風騷的唐白河》聚焦中國底層,對19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中國農村乃至整個中國的現狀進行了細致反映,對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和矛盾進行了深刻揭示,表現出作家深沉的憂患意識;同時又通過鐵金鳳、丁一鋒等先進人物形象的塑造,傳遞出社會正能量,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關鍵詞:王建琳 《風騷的唐白河》 思想意義
王建琳是湖北文壇著名的實力派鄉土小說家。長篇小說《風騷的唐白河》是其“河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代表作,被譽為“一份時代的備忘錄”①。該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題材的焦點性和內容的當下性;二是對以鐵金鳳、丁一鋒為代表的先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一、題材的焦點性和內容的當下性
小說以19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為背景,展現了位于江漢平原的小鎮祁星鎮二十多年來經歷的改革的失敗和成功的發展軌跡。②關注三農問題的嚴峻形勢和矛盾,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農民,使得該作品呈現出鮮明的題材焦點性和內容當下性。
作者在談到這部作品的創作緣起時指出,“農村實行大包干后,城市改革的步伐加快,工業化革命的巨大沖擊波席卷了鄉鎮與村莊。身處變局中的農村、農業、農民在一輪的改革中,成為付出慘重代價、獻出切身利益的犧牲群體。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自然災害給脆弱的農村經濟帶來的種種不可預見的困難,使農村的發展變成了沉重的話題。每當我看見睡在稻草上的上訪群眾,看著到各級部門討說法的農民隊伍,我的眼睛總是噙滿了淚水。在突變與漸變的改革中,我無時不在感受著農村蛻變的切膚之痛。因為這疼痛,使我總想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群眾的心聲鼓與呼,為了人民群眾在改革實踐中流血流淚的付出鼓與呼。”③正是這種自覺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促使作者敢于暴露農村改革中出現的諸多問題。
小說以干部隊伍為敘事視角,暴露出特定時期社會體制、基層干部隊伍作風及官本位等一系列問題。作品開頭寫道:“中共襄河市委宣布,祁星鎮的工作暫時由馬文成主持,但是,一把手不到位,整個鎮上的改革偉業就像二鍋里的菜——干悶著。鎮委會里因為沒有一把手,鎮上的干部就偷著樂。鎮黨委委員們、鎮上的八大家領導們各有其事,用他們自我調侃的話說,人忙得像個龜孫子似的,一個個陀螺似的轉動著,自轉也好,公轉也好,空轉也罷,反正都在轉著。鎮委大院里的幾輛新舊黃吉普車一大清早就開始發動,突突地冒著藍煙。十幾輛地方產的威德豪斯自行車早已像銀色的神駿從院子里的通道飛射而出。劃出一道道光圈,野馬們奔向自己可能去的地方。”④這段文字把基層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缺少職業操守、自由散漫、人浮于事、不作為等問題暴露無遺。
更為嚴重的是,有些鄉鎮干部不是做官為群眾謀福祉,而是借改革之機利用手中的職權侵吞國家資金、侵害農民利益,正如小說中何光祖與李寅剛對話中所反映的那樣:“從1980年祁星鎮搞改革開放,一浪趕一浪,干的人頭腦膨脹。僅縣農行在祁星鎮的地盤上栽了多少個50萬你心里比我心里清楚是不是?大包干一浪,把縣銀行貸給祁星鎮大集體時用來搞農田水利網絡化、田園化、機械化的幾百元老賬一頁掀翻;喬老爺來了,扶持養殖、種植專業戶,培養私營個體戶的第二浪,又叫縣農行搭了二百多萬;接著縣里在祁星鎮建八大金牌產業,好家伙,四條生產線一次貸了農行800萬。再一浪,祁光亞回來,創建商品經濟高地,開發門面房,叫鎮辦企業辦三產辦服務公司。結果,辦的全是些皮包公司。加上引進大頭菜生產線,他鼓動縣長從縣里三大銀行搞掂了400萬。銀行本是為民勤儉節約蓄財謀里的單位,現在可好,成了地方官員眼里的唐僧肉,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的錢袋子。”透過他們的談話,我們不難看到,某些鄉鎮干部不是思考如何為百姓謀福利,而是千方百計“掏國家的錢袋,掏群眾的腰包”,把原本一個平和安寧的鄉鎮搞得混亂困頓。
作品還暴露了某些干部貪圖享受、生活腐化的行為。例如小說寫鎮委書記、鎮長丁一峰第一次路過祁星鎮時的情況,“他進入鳳雛街,看新天地高樓上花里胡哨的廣告,近看仿古街林林總總的門道,像一只腳邁進現代,一只腳還在滿清的太廟,心里有點怪異的感覺。……”新天地里閃閃爍爍進了掩門里的鎮上干部才是這里的消費上帝。還有一些爛俗的廣告詞到處貼得都有,這是一條墮落街,是官員們墮落的地方,讓人感覺到基層官場之中,不是風清氣正,而是烏煙瘴氣。
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當下新農村改革中面臨的困境,作品的當下性和現實性對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習總書記指出,能否妥帖地解決三農問題,對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隨著中國整體改革的推進,國家的綜合國力提升了,但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卻不斷拉大。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農村改革漸漸陷入困境。如何改變農村的產業結構、提供農業效益、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等,成了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如果解決不好“三農問題”,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奮斗好不容易創造出的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有可能毀于一旦。面對嚴峻的三農形勢,社會有識之士不能不對現實做深刻的反思,作為時代代言人的作家更不能置身事外。王健琳正是這樣一位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誠如蔚藍教授所言,《風騷的唐白河》“讓我們深切感覺到的是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激情和改造農村社會的使命感,農民怎么活?她充滿焦慮地質疑和探問農民的出路問題”⑤。這種道德激情和使命感,為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對農村改革中先進人物的成功塑造
一部優秀的農村題材作品,應該寫出轉型時代的農民之魂,塑造出兼具傳統性和現代性的新農村建設的先進農民典型,把當下火熱的、復雜的、多變的現實問題轉化成人物的血肉、性格和靈魂。《風騷的唐白河》思想價值,就在于生動刻畫了新時代的農民群像,通過金鳳、秦真、宋明樓、宋東山、宋光凱等人物形象,熱情謳歌了廣大農民勤勞、善良、義氣、豪爽等優秀品格。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鐵金鳳和丁一峰這兩位主要人物。
對鐵金鳳的描寫,體現出作者對女性刻畫的細致入微、卓有特色。這個人物一出場就顯得與眾不同:“這鐵金鳳,就是這么一個有點新潮的人物,臉無低眉作秀之色,人無恃才傲物之氣,總是精神飽滿,胸有朝陽,不卑也不亢。誰也說不清,她的心魂,她的根何以就扎在了唐白河岸邊上。沒人能揣摩透她。”小說中的鐵金鳳是位來自土地深處、身上帶有歷史傷痕卻又勇于改變命運的農村女性。農民先輩為擺脫貧困改天換地的堅韌精神和革命老區人的錚錚鐵骨在她身上留下了深刻印痕。改革開放時代使她有了進入城市接受現代知識文化的機會,開啟了她的聰明才智;難以割舍的土地情感和個人命運的牽扯,又使她毅然地飛回唐白河,成為宋槐營村民們應對歷史挑戰的主心骨。小說用飽蘸深情的筆墨相當感人地描寫了她個人的情感遭遇,更寫了她面對生存困境,如何帶領鄉親們用現代的智慧和頑強的苦干沖出重圍,去創造一代農民生活和勞動的新天地。
比起鐵金鳳,丁一峰這個人物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這個在祁星鎮危機四伏的困境下出任鎮委書記兼鎮長的中年人,所要面對的是前任未遭遇過的許多新矛盾。他上任伊始,就用鐵腕整治曾一度烏煙瘴氣的祁星鎮的社會環境,還全鎮百姓一方凈土,接著是協調處理政府為大開發工程“征地”與農民為求生存“保地”的矛盾,協調處理土地轉軌與農民轉型的矛盾。作為一個鄉鎮的基層干部,他既要執行市委城市化建設的戰略決策,又要帶領群眾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出路;既要統一全鎮黨委成員的思想,取得行動步調的一致,還要斡旋在群眾與政府產生的對抗性矛盾沖突之中,以防矛盾激化。作者就是在這樣錯綜復雜的背景下將丁一峰的形象推到了讀者面前。這個形象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在他身上有著以往文學作品中的農村基層干部所匱乏的素質。這是一個既親近鄉土又頗具現代品格的鄉鎮官員,他能從現代化的大局著眼果斷執行上級的決策但又不唯諾盲從;能處處為農民著想保護農民利益,但又絕不容忍自私行為和屈從保守意識;能巧妙地與社會各種層次周旋,自覺抵制種種誘惑,在歪風邪氣面前保持著一身正氣。他有著自己清晰的理念并堅定地將這種理念付諸實踐,他清醒地意識到,作為農村改革事業帶頭人的重要使命,就是在現代化的歷史潮流下,不斷打破傳統固化的生存方式,不斷打破土地經營的舊習,激活農村生產力,讓有限的土地煥發出無限生機。要把千年來老老實實生活在唐白河兩岸的農民,打造成一支在城市化進程中有參與力、競爭力和制勝力的強勁大軍,而不是只會被土地捆綁住寸步難移的人。最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施政理想。總之,小說中的丁一峰是一位有生氣、有活力、有血肉的藝術形象。他的出現,不僅賦予作品以鼓舞人心的社會正能量,也極大地豐富了新世紀鄉土小說的先進人物畫廊。
①⑤ 蔚藍:《觸按時代命脈的鄉土放歌:評長篇小說〈風騷的唐白河〉》,《湖北日報》2006-05-26(10).
② 陳建功:《激情壯繪新農村建設的好小說》,《文藝報》2006-08-10(6).
③ 王建琳:《風騷的唐白河·后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473頁。
④ 王建琳:《風騷的唐白河》,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有關該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重點(特色)學科湖北文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開放基金項目“新世紀襄陽小說研究”(項目編號:201502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張治國,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