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立寨先立樓,砌石為壇敬圣母。
鼓樓心臟作樞紐,富貴光明有根由。
——侗族古歌
跋涉黔東南侗寨,可以切實感受到鼓樓是侗寨的中心。千百年來,村容寨貌變遷,加上行政干預劃分,鼓樓這個“中心”也許并非絕對,但它確實是侗族人精神層面的絕對“中心”,侗族的歷史、宗教、娛樂、法律、習俗,都與鼓樓緊密相連。
黔東南一帶是侗族的祖居地,一般每個村寨會有一個大族姓,通常一寨一座鼓樓。有些村寨雖然為一個姓氏聚居,但是會以學院劃分為“兜”,修建各自的鼓樓。有的村寨,小姓氏發展為成片的居住區域或具備一定群體實力后,也會新建鼓樓,因此一個村寨有兩三個鼓樓的情況也常見。當一個村寨人口繁衍、規模擴大后,資源、土地不足,則需另辟村寨。當新寨遷入的住戶達到一定規模時,便增建鼓樓。
“未建寨,先建樓”,侗族村寨的產生、成長、擴張都是圍繞著鼓樓展開的。鼓樓屬村寨公有,個人再富裕也不能建私家鼓樓。在侗族人心里,修建鼓樓是一寨人共同的榮譽,是被異常重視的大事,人人都需集資、出力。
黎平肇興,位于黔東南侗族聚居區中央,交通便利,可聯通附近30個侗寨,歷史上曾稱“千家肇侗”,現在已有1200多戶居民,分為仁義禮智信五個村團,一村團一鼓樓一花橋。肇興的商業發展較早,民間財力雄厚,20世紀末,侗寨合力修建了規模宏大、壯麗奇巧的五座鼓樓。
侗寨所處的地方大多為靠山的坡地,平緩的土地都用來種植糧食。寨中民居排列緊湊,很少有空地,道路也是上下曲折,階梯為多。因此,鼓樓前的鼓樓坪就成了寨子里最大的公共空間,侗族人生、喪、婚嫁等人生大事的宴請都在這里舉辦。
侗族人去鼓樓烤火時,會從自家的柴火中拿一把去添;看到鼓樓前地坪臟了,會自覺張羅打掃;誰家的瓜種成熟,會掛在鼓樓柱上,任需要的人取去種;上山采得野茶,到鼓樓里見到鄰里都分一把;村里拾得失物,也會放到鼓樓內,供丟失者自取;見到來訪的異鄉人,亦是十分熱情和友善。
侗族人的急公好義、自我約束,與鼓樓講款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款,是侗族人傳統的“村規民約”,是村寨之間的“聯盟協議”,一個“款”的制定和公布,要獲得全體成員的支持。鼓樓,就是制定款和公示款的地方。過去,每逢節慶,人們在鼓樓集會時,寨老便會在祭拜祖宗的儀式過后,宣講款詞,款詞講完之后才能開始娛樂的環節。按照侗族于鼓樓約款的習俗,至少立約之時已有鼓樓。鼓樓里,有一些不太顯眼的標記,例如一根釘入大柱的粗鐵釘,其實就是“款”的記號,寓意“不能改變的承諾”。
鼓樓的結構特點和藝術特性,與侗寨的文化是緊密結合的。鼓樓的平面有四邊形、六邊形或八邊形,邊數都為偶數,象征天地、陰陽、男女等組合。不同鼓樓檐層數目不一,但多為單數,傳統文化里單數為“可變之數”,隱含有“生命”之意。
鼓樓的雕塑裝飾以龍、鶴、鳳凰居多,偶見虎、獅、猴、象、鹿、龜等動物,雕塑于樓頂或檐角上,或夸張,或寫實,不管以什么形式呈現,都寓意著吉祥。鼓樓除了有雕塑裝飾以外,還有繪圖裝飾。繪圖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打獵、種田、斗牛、跳舞、吹蘆笙等反映侗族人現實生活的內容,也有講述侗族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的內容。
鼓樓當然是一定有鼓的。老鼓大多長約一米,直徑約50厘米,兩面蒙牛皮,腰部稍大,或架置于鼓樓內,或高懸于鼓樓上部。這樣規格的鼓在古代稱為大堂鼓,用于報時、祭祀、儀仗或軍事。侗族鼓樓里的鼓,在節日、集眾商討大事或發布消息時由專人敲打,其他人不得擊鼓傳訊。黔東南侗族聚集區為丘陵地帶,視野受限,鼓置于高處,敲打起來可以傳得遠聽得清,可以用不同的聲音傳遞不同的信息。
千百年來,在不斷地復建鼓樓、集眾講款中,侗族文化的核心得以保留。而今,侗寨的新房越來越高,鼓樓也越來越高,鼓樓從“治安管理員”逐漸變為村寨的“形象大使”,并凝聚和協調起了寨與寨、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自律。
(摘編自《地道風物——黔東南》一書《鼓樓與風雨橋 從這里讀懂侗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