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苗族女性從七八歲開始,便與繡針、繡線和繡布為伴。他們對美的領悟力與創造力,一方面是天賦,一方面來自日積月累的精益求精。
有別于并稱中國四大名繡的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除去動物、植物紋樣外,苗族的刺繡很少表現現實、具象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再現物質世界并不是苗族人所追求的。苗繡的主題完全是苗族人精神世界的表達,抽象的理念或者說樸素的哲學,如生命觀、宇宙觀、萬物關系等,反而更加吸引她們。繡品既繁復華麗,又簡單純粹,畫面和場景均為二維展開,不講透視,也沒有邏輯。
傳統的苗族刺繡是苗族女性獻給祖先和神靈的禮物,而祖先和神靈也會注視著她們的一針一線。繡什么、怎么繡、何時繡,都要遵循祖先與神靈的指引。對祖先和神靈的虔敬之心促使苗族女性追求刺繡水準的極致,她們相信,只有這樣做才會得到護佑,家族才會興旺,自己才能嫁到最好的人家,也會因此奠定在族人中被尊敬的地位。
苗繡紋樣中承載著苗族世世代代的傳說和秘密。蘊含著苗族的歷史、文化、集體情感和審美觀。蝴蝶是苗繡中最常見的形象。幾乎可以這樣說:判斷一件繡品是不是苗繡,就先看有沒有蝴蝶。在“楓木歌”中,生于楓樹心的蝴蝶孕育了人類的始祖姜央和世間萬物,被奉為一切生靈的祖先,敬稱“蝴蝶媽媽”。不同苗族支系、苗繡技法所呈現的蝴蝶形態、質感各不相同,有的具體,有的抽象,有的寫實,有的夸張,但當中蘊藏的敬意絲毫無差。
鹡宇鳥和蝴蝶媽媽同生于楓樹,在蝴蝶媽媽生下12個蛋之后,辛辛苦苦抱蛋達三年余,才有姜央出世。在苗人的觀念中里,人類之所以能夠出現在大地上,也有鹡宇鳥的恩情。基于此,鹡宇鳥也常常出現在苗族的繡品上。再者是楓樹。沒有楓樹,就沒有蝴蝶媽媽和鹡宇鳥,自然也就不會有人類,因此,楓樹是苗族人心目中的神樹。苗繡上的楓樹常以橫截面出現,具有圓滿的美感,且易于和蝴蝶、鹡宇鳥等對稱構圖。
休紐則是苗族神話中的神獸,據說自開天辟地時就已存在。它身子像牛,頭像獅子,眼如燈盞,腿如倉柱,腳如釘耙,渾身覆蓋著又硬又密的毛。天地分開后,休紐開山劈水,運送金銀,又充當理老斷案,被寄予了諸多想象。
苗族雖然有古老的信仰和宗教,但在苗族人居住的地方,幾乎找不到任何類似教堂或廟宇的建筑,甚至連祠堂也沒有。不過,在苗族人的服飾上,卻可見到祖屋(鳥屋)的造型。祖屋檐角形如鳥翼,庇護著下方的生靈,代表著苗族人心中為祖先保留著空間。除此之外,龍和牛也是經常出現在苗繡中的紋樣,因為傳說中,它們都是由蝴蝶媽媽所生的12個蛋里孵化出來的。
苗裝苗繡傳承了千百年,有嚴格的古訓規定,通過服飾的款式和刺繡特征的不同,就可以判斷苗族人生活在什么區域、講什么方言。苗族的刺繡技法包括平繡、雕繡、板絲繡、辮繡、打籽繡、破線繡、錫繡、挽繡、馬尾繡等,有的繡種還會有更細致的分化。苗族有上百個分支,不同支系的服飾款式各不相同,刺繡風格、造型也不一樣。服飾以及服飾上的紋樣就是每個分支的徽記,不同分支之間使用的刺繡技法、針法有著嚴格的劃分。紋樣和服飾風格由至高無上的祖先制定并傳承下來,不能被設計、創新和更改。
苗繡是燦爛且引人入勝的,一件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繡品,即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觀察者眼中,依然具有直達心靈的感染力。苗繡又是易于消失的,紡織品的材質限制了它們留存的時間,當下我們能看到的最好的苗繡,多是清末、民國年間的作品,物質在時間面前本質性無力。
苗族歷史上長期沒有文字,在數次大遷徙后,要依靠一代又一代歌師唱誦的古歌追憶先祖的事跡。而苗繡中的圖景,則像是另一種獨特的文字,訴說著苗族的歷史與文化。苗族人對祖先的敬仰、祈愿,對生活的記憶、歡欣,乃至對天地與生死的感悟,這些用語言難以描摹的心緒,皆由苗繡的一針一線而為人所知。
(摘編自《地道風物——黔東南》一書《苗繡——針線中的宇宙》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