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離亂迫使一批苗族人從世代居住的魚米之鄉遷到崎嶇貧瘠、尤其缺乏鹽產的黔東南,于是發明了酸——酸湯、酸菜等各種酸食。人體對鈉離子的需求幾乎只能從鹽中滿足,酸食雖不能直接補充鈉離子,但可以幫助減緩鈉離子的流失,讓身體保持健康狀態。
貴州的確是片缺鹽的土地。以酸代鹽,舊時代尚且不論,但在現今,在幾乎任何一個偏遠的村寨都能買到廉價而充足的鹽,按理說人們早已不再需要被迫食酸替鹽,但實際情形并非如此。酸湯不僅依舊被黔東南的人們喜愛、推崇,更被推廣到全國,同時,酸湯也成為黔東南的味覺名片。
究其原因,黔東南地勢較低,緊鄰湖南、廣西這些潮濕溽熱的地方,氣候也并不像省會貴陽或鄰省云南那樣舒適宜人。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中,腌漬與發酵是儲存食物的最佳辦法,酸湯、酸菜、酸魚、酸肉……黔東南夏天的溽熱不僅是食物的天敵,濕氣、瘴癘更熬的人疲憊乏力,人們對抗這種不適的秘密武器就是酸湯。有研究表明,酸湯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石酸、蘋果酸、乳酸、乙酸、檸檬酸和少量的丁二酸,其中的鈣、磷、鐵、鋅等礦物質成分利于人體吸收,代謝后又能產生堿性物質,阻止血液向酸性變化,對保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以及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黔東南人有種說法:“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此外,酸湯止瀉防痢,又有不錯的解酒功效,對食不新鮮、離不開酒的苗人、侗人來說簡直就是天賜的食補佳品。
黔東南地形破碎、山壑縱橫,“大相近,小相同”,因為普遍缺鹽,所以黔東南普遍嗜酸,但在用酸上呈現出難以勝數的多樣性,從原料上分糟酸、米酸、糠酸、毛辣酸、魚酸、臭酸等,味型上又有咸酸、辣酸、鮮酸之分。地理的分割造成了酸湯種類如此細碎的區分,有些地方甚至一山一谷、一村一寨都有自己獨特的制法和味型。
酸湯有紅白之分。好的白酸湯清亮、不渾濁,味道酸爽、回甘,口感濃醇、潤滑。具體做法是:抓一把糯米,洗凈、水煮;待煮沸后,將米粒盛出來,剩下的米湯放到壇子底部,加蓋、密封,用水隔絕空氣。往后每日的米湯,都以同樣的方式加進去,和前日的混合,等到有六七成滿時就封起來。從而制成白酸湯。除了傳統的白酸之外,明清時代西紅柿傳入,用野生小西紅柿做的紅酸湯味道更香濃——具體做法是:將西紅柿洗凈、晾干,直接放進土壇子里,放到快滿時,在上面加少許鹽、酒糟,蓋上蓋子,再在壇子沿的四周加上清水,使西紅柿不再和空氣接觸。再之后,就是不斷續上干凈的清水,保證壇子沿上始終有水,等上10-15天,紅酸湯就做好了。
圍繞著酸,苗族人形成了一系列的酸食文化。酸菜:收青菜吃不完,就把它洗了、晾干,放在壇子里變酸;腌魚:吃不完的魚,就在魚肚子里加點糯米,放在壇子里腌上,發酸;酸肉:直接把肉放在壇子里發酵;腌湯:最初也是用吃剩的肉發酵而成……酸湯在苗族人生活中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填飽肚子,更體現在形而上的精神領域。祭祀祖先時,必須有酸湯魚,而且不能放鹽。女孩出嫁時,嫁妝里會有兩條煮熟的酸湯魚,暗示繁衍子孫,也提醒姑娘留有媽媽的酸湯,要經?;丶襾恚欢蟹?,也必須用這兩條酸湯魚祭祀祖先,才表示祖先接收了這位姑娘……
有種說法,酸湯和人一樣要接地氣,壇子必須直接接觸土壤;也有種說法,如果一個人做兩次酸湯都不成功,就不要做了,酸湯也在選擇人、拒絕人。說法如此多樣,足見在幾乎每個黔東南人心里都有自家的酸湯秘訣。酸湯是黔東南苗族的飲食秘籍,讀懂這一碗經過奇妙發酵的液體,也才能真正理解黔東南的飲食文化。
(摘編自《地道風物——黔東南》一書《無酸不成苗》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