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創作思想為主題展開論述,首先對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進行了簡要概述,然后重點從門德爾松鋼琴作品古典與浪漫的二重性、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音樂語言的明晰性、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音樂理念的民族性和公眾性等方面對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創作思想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門德爾松 鋼琴作品 創作風格與思想
門德爾松的鋼琴音樂作品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與理性,又有浪漫主義的抒情和幻想。在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中,奏鳴曲、變奏曲以及賦格曲這些古典的創作體裁和他的鋼琴小品一樣從未排除過鮮明的抒情性因素。古典的形式和浪漫的情感的結合,是貫穿于他一生創作的音樂風格。
一、門德爾松鋼琴作品概述
在門德爾松的早期作品中,一方面受巴赫、海頓的影響較大,其作品主要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初,作品類型包括奏鳴曲、賦格曲、幻想曲以及變奏曲等,如《D大調主題與變奏》,在這一作品中,門德爾松借鑒了海頓的音樂作品;另一方面,在1824年之后,其鋼琴作品受貝多芬、韋伯的作品影響較大,作品類型主要是小型鋼琴體裁,如《降e小調隨想曲》。在門德爾松成熟期的鋼琴作品中,其創作之路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點,在結束了學生時代后,她開始進行游歷,在此過程中,他深入社會,和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接觸,這也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啟發,《無詞歌》則是在這一時期所創作的鋼琴作品。但是在1832年,門德爾松的生活和事業遭受了較大的打擊,所以,在后期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悲情色彩,與先前歡樂的音樂風格產生了較明顯的對比。在此過程中,門德爾松非常注重對復調音樂的嚴格運用,并且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個人特色的音樂語言,而且他在音樂的體裁、演奏技巧等方面也進行了新的突破。
二、門德爾松鋼琴作品古典與浪漫的二重性
(一)創作手法的二重性 在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中,其旋律以及不同聲部的相互聯系中會表現豐富和明確的復調思維,在作品創作過程中,門德爾松將典型的浪漫主義鋼琴技巧融入巴洛克時期的傳統體裁中,從而表現出創作手法的二重性。在學生時期,門德爾松就對八合一樂和復調技巧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其創作《仲夏夜之夢》后期,又創作了《降大調賦格》,這一作品的主題旋律則是應用巴赫《馬太受難曲》中的經典句子。在門德爾松的大型作品中,會融合音樂家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如安鳴曲、變安曲,雖然融合了其他名家的音樂風格,但是在其作品主題以及組織材料上卻展示出獨特的才能。
(二)創作體裁和題材的二重性 在音樂體裁方面,門德爾松會將古典音樂體裁作為指導范例,這些作品主要表現在奏鳴曲、變奏曲中,但是,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門德爾松卻不會進行常規模仿,在融合模仿過程中不會受到太大的束縛,在其作品中,更多的浪漫主義風格融入其中,如“無詞歌”這一新型體裁形式的出現。門德爾松雖然會在其作品中融入巴赫的作品風格,但是,其會在別人作品風格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革,如在賦格曲中,門德爾松對協奏曲這一體裁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傳統協奏曲的雙呈示部已不復存在,而是有樂隊和鋼琴疫病演奏進行替代,他還將奏鳴曲最后一部分的即興獨奏取消,從而是奏鳴曲更符合現代化社會的要求。另外,在題材方面,古典嚴肅的題材和浪漫風格的題材在其作品中都會有所體現。例如,《嚴肅變奏曲》中,一方面,“嚴肅”表達出門德爾松對貝多芬的敬意;另一方面,“嚴肅”表現了對德國鋼琴界膚淺浮華的蔑視。再者,在浪漫主義題材選用方面,門德爾松對大自然和幻想方面的主題運用的比較多。
(三)“繼承性”和“獨立性”的音樂創作思想 鋼琴音樂作品的風格與創作者的思想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門德爾松的鋼琴音樂作品中,則體現出古典與浪漫的二重性特點,這都歸結于門德爾松“繼承性”和“獨立性”的音樂創作思想。在鋼琴作品創作過程中,門德爾松認為開辟新的道路比較困難,因為他認為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創作原則是普遍的,而且會永恒不變。在門德爾松的藝術思想中,他認為無論多么偉大的藝術家都會將最原始和最傳統的音樂模式作為參照,如貝多芬的第一奏鳴曲可以表現出對莫扎特奏鳴曲的繼承,而門德爾松自身的作品也表現出對貝多芬作品的繼承。雖然很多人會認為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開辟了新的創作道路,但是門德爾松自己卻不以為然,他解釋說《仲夏夜之夢》表現出了對貝多芬《菲德里奧》的繼承;另一方面,門德爾松認為,在鋼琴音樂創作中,應該具備繼承的思想,但是為了實現音樂藝術的發展,所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必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必須融入自己的創作思想,從而表現出獨一無二的特性。
三、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音樂語言的明晰性
(一)形式精練完美、手法簡潔樸素 形式精練完美、手法簡潔樸素是門德爾松鋼琴音樂作品語言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一語言特點主要源于其創作思想。在門德爾松創作的協奏曲中,對其結構進行重大變革,從而使整個曲式結構變得更加精煉完美,例如《小調鋼琴協奏曲》,則是在明晰的曲式和精致熟練的框架基礎上,表現出溫文爾雅的音樂語言,并且能夠從音樂作品中表現出創作者無憂無慮的情緒,整個作品雖然沒有華麗的配飾,但是簡潔樸素的音樂語言使其具有豐富的內涵。
(二)音樂情感內涵的明確性 在門德爾松看來,只有將真正的情感投入到鋼琴音樂作品中,才能凸顯作品的內涵,對于音樂家而言,音樂比語言能夠更加明確地傳達作者的情感,所以,門德爾松常常認為,音樂創作,就是再用音樂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正是如此,自己的鋼琴音樂作品才會具有豐富的內涵。例如,針對創作的《無詞歌》,他認為這首曲子奔放的旋律和活躍的節奏可以表現出一種興奮、激動的情緒,整首音樂有不同的段落,在最后一段中,由小調轉入大調,從而表現出作者安慰的明朗心情,而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因其所具有的鮮明的音樂形象和明確的思想內容使它成為早期標題音樂的代表。盡管大多數無詞歌都沒有標題,只為少量的標題是作者本人加上的,如“威尼斯船歌”“二重唱”等等,但是其后人還是可以根據作品所展現出來的鮮明音樂形象給每一首“無詞歌”都加上了標題,如“狩獵”“春之歌”“浮云”“紡織歌”等等。
(三)繪畫理念對音樂創作的影響 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對于門德爾松而言,繪畫理念對其鋼琴音樂作品創作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門德爾松除了是偉大的音樂家之外,還具有很強的繪畫水平,可以說,其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僅次于音樂,在青年時代,門德爾松經常會在信件中畫一些自己喜愛的圖片,包括自然風景、建筑風景等,繪畫對其音樂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其鋼琴音樂作品中很多都留下了“如畫”音樂的典型特征。在作品《威尼斯船歌》創作過程中,則是受其鋼筆畫的影響,作品開始階段的低音部分,是對小船在水面蕩漾的描述,而在逐漸走向高音的過程中,則是呈現出意大利式的旋律,聆聽者仿佛就在威尼斯水城中的小船上,在曲子中段,有一個長顫音,則是向人們展示波光粼粼的水面,整首音樂能夠將聽者帶入一個非常美妙的境地,為其帶來獨特的音樂享受。
四、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音樂理念的民族性和公眾性
門德爾松鋼琴音樂作品所體現出的民族性和公眾性與其所處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門德爾松生活的年代正處于新聽眾向藝術提出要求的時候,藝術不再是王侯貴族所能享受的專屬品,而是應該面向更為廣大的平民,在這一背景下,舞臺音樂應運而生,而且音樂的娛樂性質逐漸凸顯。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門德爾松對浪漫主義中與現實主義淳樸相矛盾的東西感到厭惡,希望通過具有豐富內涵的音樂來提升聽眾的審美情趣。門德爾松有意識地將自己音樂作品中淺薄的內容剝離,在其音樂作品中,希望通過情感的融入來傳達信任和同情,從而使音樂真正成為情感交流的工具,也正因為如此,門德爾松會使用古典的創作手法來使其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變得更加純潔和精致。門德爾松所選擇的音樂體裁往往是普通人能夠接受的形式,例如,門德爾松通過對賦格曲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得原本嚴肅的體裁能夠更好地貼近民眾。
五、小結
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創作思想的相關內容展開了探討,簡要介紹了門德爾松的藝術創作,并具體分析了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創作思想,包括門德爾松鋼琴作品古典與浪漫的二重性、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音樂語言的明晰性、門德爾松鋼琴作品音樂理念的民族性和公眾性。然而由于個人所學知識以及閱歷的局限性,并未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夠憑借本文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王明華.多維視野下的門德爾松:信仰、身份、接受、復興[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1).
[2] 辛尼德·德姆普西,周翔.曾經的英雄,還是一直的英雄?——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和德國對門德爾松的評論[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3).
[3] 黃兆博.門德爾松的生平及鋼琴作品特點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2).
[4] 莊加遜.站在胞弟光環背后的才女芬尼·門德爾松-亨澤爾[J].音樂愛好者,2013(5).
[5] 張潔瓊.研究門德爾松鋼琴作品蘊含的藝術特點[J].藝術科技,2016(5).
[6] 吳紅歌.簡析門德爾松《無詞歌》的曲式特色——以第十二、十四、二十七首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7).
作 者:張教華,碩士,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及學前教育。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