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霖收藏了包括“海上三山”、“三坊一照壁”、“乾坤太極”、“和平鴿銜綠”、“無限忠于毛主席”等造型,囊括了南詔、大理國時期和明代、清朝、民國、新中國成立后和“文革”時期等幾大類千余件瓦當。
“從瓦當中可以看到云南世俗的趣味、民間刺繡花樣、佛教和道教藝術以及中原文化與滇文化交融后的古拙之美。”詹霖說。
詹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是一名工人,輾轉當了歷史老師,后又下海經商。憑著對云南地方史的濃厚興趣和不斷鉆研的執著成為在本地頗有影響力的云南地方史專家。
在2003年出版的《重返老昆明》一書中,詹霖寫到:我并不是抱著古人不放的人。“懷舊”,不是厚古薄今,它是人們以新的生活感受來喚醒舊日的情愫,同時又在無限溫暖的懷念中去增添對新生活更加深切的摯愛。
10多年前,拓東路與白塔路交界處的真慶觀修建工程正在進行當中,詹霖經過建筑工地,看到屋檐處的龍紋瓦當十分漂亮。“我找了一位民工哥,讓他幫我找來個小桌子,先站在桌子上拍。拍完后覺得不理想,又找來一把梯子,搭在桌子上。”桌子是搬遷戶家里沒有帶走的廢舊物,由于無法承受一把梯子加一個成年男性的重量,頓時垮了。
在床上躺了近兩個月后,詹霖覺得不甘心,又回到真慶觀修建工地,可惜現場只剩一下一堆破磚爛瓦。恰巧的是,留下值班的正是當時親眼目睹詹霖摔得鼻青臉腫的那位建筑工人,而當初那片心儀的瓦當還在,詹霖終于好說歹說把想要的龍紋瓦當換來了。
“我發現瓦當這個東西很漂亮。雖不能與秦磚漢瓦相比,但云南的瓦當有它的獨特之處,融入了很多滇文化的元素。”
瓦當,即瓦房上一路筒瓦排下來、在屋檐最前邊的有紋飾的圓形擋片,云南人對它有個很直白的稱呼——“溝頭瓦”。它大體上經過了由半瓦到圓瓦、陰刻到浮雕、素面到紋飾、具象到抽象、圖案到銘文的歷史遞進,其紋飾內容包括自然、生態、神話、圖騰、歷史、吉語、民俗、姓氏等。可以說,每一片瓦當的背后都是一段歷史。
不同的瓦當,其材質和圖案背后是屋主人不同身份地位的象征。據詹霖介紹,云南瓦當分三種:第一種是琉璃瓦當,主要用于廟宇,大多是玉溪華寧窯燒制的精美琉璃瓦當和昆明窯燒制的珍貴的“豌豆綠”瓦當;第二種是大戶人家常用的瓦當,圖案與普通瓦當頗為不同,規格較大;第三種是普通人家用的瓦當,規格只有大戶人家的一半。
云南瓦當的紋飾內容豐富,常見的有蟠龍、昆蟲、蝴蝶、石榴、梅花、瑞草、靈芝、翔鳥、寶瓶、蓮花、山石、祥云和水流紋等,很多圖案都是瓦匠在創作中信手拈來的。
據詹霖介紹,南詔、大理國時期瓦當的云紋圖案,傳承了秦漢以來中原文化的藝術風格;明末清初,云南出現了大量龍紋圖案的瓦當,龍是皇帝的象征;從昆明辛亥重九起義到云南護國起義,云南瓦當圖案為一邊是槍,一邊是五色旗,反映了當時人們反封建統治的迫切愿望;抗日戰爭及抗戰勝利后,云南瓦當最流行的一種圖案是從右至左寫著“世界和平”四個字,中間是一只銜著橄欖枝的和平鴿,反映了人們企求永遠和平的期許;“文革”時期,云南還出現了寫有“無限忠于毛主席”的瓦當……
“這塊蠱紋瓦當是我在東莊原來的一個城中村里找到的。”詹霖說,當時見到這塊瓦時并不清楚它的特殊意義,只是單純覺得好看,很喜歡。“我跟那家人說,這個畢竟也是你們祖輩留下來的,房子馬上要拆遷,最好能把它保留下來。但是人家覺得沒有哪樣好留的,就是一塊爛瓦。”見詹霖喜歡,屋主人當即表示愿意把那塊瓦當送給他。
為收集瓦當,詹霖幾乎跑遍了大理、保山、蒙自、建水、石屏、通海、華寧等地,不時還會從別人手中收購,對于實在無法得到又想收集的瓦當,他便會拍下照片或是用宣紙制成拓片保留下來。
在詹霖收藏的瓦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是一片南詔時期的云紋瓦當,雖然此瓦當已經殘破不堪,后面部分已經斷落,還有幾條裂痕,只剩下前段圓形部分 “瓦頭”,但上面的紋飾仍十分清晰。瓦當正中央是一顆突出的圓鈕,周圍有祥云紋圍繞,最外層則有二十多顆小形的圓鈕。這塊瓦當是詹霖在大理喜洲一位古玩商手上買來的。詹霖說,這塊瓦當上的圖案是受當時中原唐王朝的影響,在西安出土有很多同類型瓦當,但在云南非常鮮見。
到通海時,詹霖偶然發現某家屋檐上的一個瓦當上繪有一個“沈”字,向屋主表達想要收藏的意愿后被拒絕,詹霖無奈只能拍個照片作為留念。他暗自認為,把姓氏刻在瓦當上的,應該是一個大家族,于是開始查找相關史料。“果然,我發現通海還真有一戶沈姓的大家族,是中醫世家,而且生意做得比較大,就是老撥云堂,專門做藥。我在想是不是就是這個家族留下的瓦當。但屋主人也講不出什么故事,這個事情到現在也沒有確定。”